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与理念的丰富,要求政府工作的重心由“权力”转向“责任”,政府管理的职能由“管制”转向“服务”。相应地,也应以“服务行政”为目标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构建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行政立法可以从对公民权利的确认、政府职责的规制与公共服务的优化这三个方面实现对“政府角色”的规范,并从四方面进行具体设置:其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领域立法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法律意识;其二,树立以保障民生为内核的执法体系,强化依法行政法律意识;其三,落实公共法律服务救济体系,拓宽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其四,政府与民间合力助推,形成一套综合评价体系。

  • 标签: 国家治理 政府角色 服务行政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 简介:为实现男女间真正的平等,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是"社会体制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女性"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特征而自然产生的.其分析方法要求考察女性与男性面对的不同的社会现实、生活期望、经济环境等因素,分析社会公共政策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修改社会公共政策,以期消除男女之间的实际不平等.我国2001年修订后的仍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规定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但以社会性别平等理论来分析审视现行婚姻法,其结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离婚等具体制度中,某些规定仍缺乏性别意识,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特建议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立法加以完善.

  • 标签: 《婚姻法》 社会公共政策 平等 离婚 立法完善 法律保护
  • 简介:公共利益的缺失是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症结。而只有界分了公共利益,才能澄清两种不同的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以及解决能否设立许可、能否强制拆迁、如何救济等问题。因此,《条例》应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立法目的,并对相关条款追行修改。

  • 标签: 城市房屋拆迁 公共利益 商业利益
  • 简介:1998年6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对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例遗弃老人案(以下称“遗弃案”)作了报道和讨论。案情大致如下:一位老年妇女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皆已成家,但均不愿承担赡养义务。最初该妇女住在三儿子家,但后来三儿子及儿媳不同意母亲一直住在自己家里,就要求她在三个儿子家里轮流居住。当这位老年妇女搬至大儿子的家里时,大儿子不准她住在房中而令其住在房屋旁边的过道中。这位老人迫于无奈,只好搬到了村中的一个庙中居住,后终因不堪儿子们的虐待自杀。死者的弟弟向法院起诉控告了三个不孝顺的孩子,安阳市受理此案的人民法院依法追究了三被告的刑事责任。在评论此案时,新闻工作者倒行地以“法律意识淡漠与法制

  • 标签: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建设 法律问题 教育者 法律意识
  • 简介:一、《纽约公约》下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又被称为“公共秩序”,它是国际私法领域内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和仲裁裁决的传统理由。早在上个世纪,瑞士法学家Brocher最先提出区分国内和国际公共政策两大分支。[1]1958年《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b项明确规定了承认或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如违背内国”公共政策“,内国法院可予拒绝。

  • 标签: 《纽约公约》 区域性发展 两岸四地 政策解读 国际公共政策 外国仲裁裁决
  • 简介: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言的.1999年6月13日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标签: 法律专业教育 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法律专业人才 职业道德 高等学校
  • 简介:李大钊的调和论内涵丰富,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中都渗透着调和思想,这种调和式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李大钊调和思想、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述及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其调和式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汲取其精髓,挖掘其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

  • 标签: 李大钊 调和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 简介:解决好城市出行问题是个民生大问题,也是依法治理城市的大问题。依法依规管理好城市公共交通既是新时代技术发展的推动,建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又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缓解城市交通难题。在改革发展中应将已经出现的"互联网+"班车新业态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统筹考虑,建设公共交通地方性法规和相关配套文件体系。在法规政策等方面,借鉴其他城市在市场化运作、专营权制度及运营监管中的有关经验和教训,在法规制定上确立地面公共交通运行的基本制度,开展长期政策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完善监管,并在具体政策文件上明确客观、科学的线路规划调整的指引。从而构建起满足新时代城市居民需要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地面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 标签: “互联网+” 公共交通改革 城市交通
  • 简介:近日发生在杭州的富家子飙车肇事案引起了境内外人们的关注。在对此案的关注之余,笔者冷静地思索了公共安全与机动车驾驶路权的冲突问题,认为驾驶路权是占有公共道路资源的一种特权,这种权利的行使必须以不妨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否则就必须加以限制.于是建议参照关国的相关立法,呼吁中国尽早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刑法》,增设限制“飙车”的条款,依法封飙车行为进行规范。

  • 标签: 驾驶路权 公共安全 交通肇事 飙车立法
  • 简介:城市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目前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制定了大量有关公共住房租赁的法规和政策。公共租赁住房的退出制度直接关系到城市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作为承租人的利益。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中有关退出原因、程序、惩罚和奖励制度是发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功能所不可或缺的。

  • 标签: 公共租赁住房 行政合同 退出
  • 简介:通过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立法现状和司法适用进行梳理,认为港澳台地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各具特色兼有不足。大陆地区已于201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律适用法》,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立法仍不完善。可以借鉴港澳台地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经验,将名称统一为公共秩序,明确公共秩序的内涵和限制其适用范围,区分国际公共秩序和区际公共秩序,选择“客观说”作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适用标准,在排除外国法或外域法适用后首选与纠纷有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然后再考虑我国大陆地区的本地法。

  • 标签: 公共秩序保留 立法现状 司法适用 启示
  • 简介: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场所的吸烟行为进行控制,已经成为政府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广州即将于2010年11月举办第16届亚运会,在这一背景下,广州市控烟立法显得刻不容缓。广州市人大法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立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实际,平衡各方面利益,制定了纩州市控制吸烟条例》。本文作者作为承办该条例的具体工作人员,试图以该条例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尝试从立法的角度对每一个难点问题作出解析,以期读者能对广州市控烟立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 标签: 公共场所 执法主体 控烟 禁烟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创新
  • 简介: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21世纪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高低上。成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之一,应置身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关系,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 标签: 成人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 简介:如何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和完善我国法律教育,这是一个及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刊特约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谷春德同志撰写了《法律教育改革之我见》一文,今后本刊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希望以此促进关于法律教育改革问题讨论的深入进行。

  • 标签: 法律教育 教育改革 我国法学教育 法律系 谷春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正>一、引言法律教育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当今中国正建立现代化的法律体系,以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与秩序的合理与稳定提供可靠的基础。这就需要造就大量具有现代法律观念和法律专门知识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的法律工作

  • 标签: 法律教育 中国法律教育 法律人才 法律教学 判例教学法 法学专业
  • 简介:21世纪德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培养过程的现代化和授课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优化录取和优化培养,提高学生质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学者建议:授予法学士学位(前提:修满6个学期的课程),以此取代到目前为止所实行的定向和中期考试;可提前用笔试和口试的形式进行第一次国家考试中的主科考试(如刑法或公法);从第5学期开始,深化通选课的学习;将第一次国家考试的校内考核比例确定为40%(5%为基础课,35%为重点课);将部分教学管理的决策权下放到院系;引入硕士学位课,以补充.

  • 标签: 德国 法学教育 改革 课程 考试
  • 简介:卢梭曾经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卢梭的思想非常深刻,一句话昭然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后天性和对象性。自古以来,当人们开始用哲学眼光来探询人的内涵和底蕴时,就一直努力建立起普遍的人类理性原则,以试图求解德尔斐智慧神庙中“认识你自己”的旷世格言,并铺设达致人格跃升和社会和谐的理想道路。

  • 标签: 人文素质 “认识你自己” 社会本质 理性原则 社会和谐 对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