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寿贾"在两宋"寿"的演变脉络中具有特殊的时代意涵,周密《齐东野语》从旁观者的角度"戏书"贾似道每岁八月征选寿、品第甲乙的风潮,嘲讽贾相将文艺视为点缀文雅生活、夸饰个人功勋的陪衬。由于贾似道的生平牵系着南宋中晚期的政治史,本文藉由分析"寿贾"所着意称颂的寿主特质,以此反映贾似道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事迹;此外,文中将分别考稽翁孟寅、吴文英、刘克庄、宋自逊等献贾、寿贾之江湖客们与贾相交往的概况,讨论投献者如何基于各自的认知立场、创作动机,去诠释贾相的生平行谊,以达成其书写功能和目的;最后,指出贾似道(集团主人)与江湖客(投赠者)以"奖赏"和"谀颂"作为交换条件时,如同羔雁之具的作表现,经常罗列繁复的典故而形成夸张的装饰。

  • 标签: 寿词 贾似道 吴文英 刘克庄 江湖文人
  • 简介:况周颐是清末四大家之一,是公认的常州派的接力之人。世人一般是从怎样才是一首好词、如何能填好一首、历史上哪些词人是成功词人等三层面阐发理论的。在宋学的反照下,可侦破上述三层面的深度及内在性。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心”的真相及意义:(1)“心”产生的“不得已”特征;(2)心的静穆境界;(3)以清代学术为背景“心”所独陈的触景方式及所呈艳丽之情的学目的性等。

  • 标签: 重拙大 词心 常州词派 浙西词派 宋学 清儒
  • 简介:夏承焘在《天阁学日记》中记载了他点读集的评议和所见其他相关籍评点方面的资料。通过籍评点,可见他合四家为一家的学路径的初步构建,阐发黄庭坚、柳永俗间之同与苏辛派后继者间之异,揭示它特有的学理论价值。通过考察夏承焘有关籍评点信息,可以为今人整理、研究学评点提供帮助,并揭示夏氏对待不同集评点的不同态度,以彰显其学文献价值。

  • 标签: 夏承焘 词籍评点 词学理论价值 词学文献价值
  • 简介:好的唱词不是蜜,却能粘住人的思绪情性;不好的唱词不足糠,但能引发人的逆反心理。在浩翰的戏曲作品是,剧作家们写出了多少如诗如蜜情真意浓美如珠玉的好唱词。使唱者言真字确,声韵传神。使听者闻声动情,入耳生根(?)但也有个别不通或谬于历史的病,倒人胃口。所以李笠翁说:“琢字炼句,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笠翁全集·窥管见》)理者:事理、辞理、道理也。本文不拟侈谈唱词高一级的诗、味、美。只谈谈由妥而确的来表达事理的“理”。

  • 标签: 李笠翁 戏曲作品 窥词管见 卓文君私奔相如 姬昌 韵字
  • 简介:况周颐学论著最著名的是《蕙词话》,这是他晚年对一生学的总结,在况周颐的其他学文献中尚有不少论词语录,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况周颐尚编选有粤西集《粤西见》,其中有九则评应当视为词话,作为《蕙词话》辑补,是对况周颐学理论的有益补充。这九则词话扩展了况周颐的学研究领域,丰富了其学研究的内涵,体现了况周颐弘扬地方文学的自觉意识和保存流传乡邦学文献的责任感,目的在于存一地之词史。

  • 标签: 《粤西词见》 辑补 况蕙风 词话
  • 简介:夏承焘《天阁学日记》不仅具有学史的价值,还具有历史学的价值、文化史的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作为一代学宗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其在“内美”基础上的“修能”,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在社会动荡中测定自己的人生座标,在勤劳的工作中收获人生的幸福,在友朋中汲取知识与力量,在自省中达致人格的完善,在佳山秀水中陶冶自己的性情。

  • 标签: 人格魅力 独立思考 虚怀若谷
  • 简介: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来看,宋代,尤其北宋是宋人接受陶潜的关键时期.《岁寒堂诗话》卷上谓:"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后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宋人尊杜,乃北宋中期儒学复兴的产物;而陶诗之显,则北宋新旧党争所以致之.循着当日新旧党争从政见之争到意气倾轧的衍化,从一个侧面上说,宋人的价值取向随之发生了由尊杜而崇陶的变化.晁补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接受陶潜的.本文即从这一视角来考察晁氏绍圣以来的及其意义的.

  • 标签: 词风 晁补之 尊杜 陶潜 宋人 东坡
  • 简介:宋初,历来学者已有论定,多以为承晚唐五代之绪。考察前贤的这种认识,实基于对宋初主要词人的主体词进行论断。对于一代的考察,这种方法大体不错。然而若要细究的演变过程,则对于当时作品非作全面考量不可。一种新质的产生,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量变引起质变,自难有一蹴而就的可能。宋代词的转变,学界认为东坡是一大关键,吴熊和先生即从提高品、扩大境、改变三点来论述①。然而

  • 标签: 宋初词风 考察中心 转变题材
  • 简介: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标签: 辛弃疾 苏轼 东坡 稼轩 词风 代表人物
  • 简介: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易传》美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易传》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易传》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豪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豪放”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 标签: 《易传》美学 刚柔并济 豪放 审美理想
  • 简介: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他们开创了题材的扩大,且直接抒发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属豪放派的。正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满了豪放壮志。

  • 标签: 词风 东坡 稼轩 辛弃疾 豪放派 苏轼
  • 简介:摘要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中历史岳麓版在“诗歌”——“”这一部分,从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角度进行了最基本的史实介绍与信息传递,本文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朱敦儒的《卜算子》、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为例来说明宋词中“悲”、“离”与当时社会历史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宋词&ldquo 悲&rdquo &ldquo 离&rdquo 苏轼朱敦儒李清照
  • 简介:纯情词人晏几道以我笔写我心,在《小山》中尽情抒写他对真、善、美的极力追求和想往,而现实的一次次打击使其悲愤无说处,只能在中沉浸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因身世畸零,故凄婉。

  • 标签: 晏几道 畸零 凄婉
  • 简介:林亿龄(号为石川)是16世纪朝鲜王朝的著名文人,号称“湖南词宗”,其汉诗创作无论从数量还是在深度上都可谓汉诗大家。从石川的文集中可以发现其诗风的豪放之气质。其作品不仅自成一套诗论,而且其文风在湖南地区乃至同时代的文人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石川汉诗中所体现的“豪放之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分析诗人的豪放诗风与其性情之关联,以及生成其豪放人品与创作风格的具体原因;其次,根据石川诗作中的审美追求即“吾诗尚豪宕”,阐明诗人对评价其他文人作品中豪放风格的具体创作诗论;最后,以石川创作的汉诗为例,阐释诗人所提倡的豪放诗风的具体表现。

  • 标签: 林亿龄 汉诗 豪放之气 性情 审美追求
  • 简介:<正>岭南派桩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创造了以“蓄枝截干”为主的独特折枝法构图。树种选取萌芽力强的榆、雀梅、九里香、福建茶等。所谓“蓄枝截干”乃是盆景树木的枝(干)长到一定的粗度后进行强度的剪截,然后在枝(干)上选留角度位置合适的新枝,待这些新枝(干)蓄养到适当的粗度后再行剪截,这样年复一年地再蓄枝再截枝,

  • 标签: 盆景流派 自然型 艺术型 规则型 造型风格 九里香
  • 简介:众所周知,郭沫若是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不过,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起,郭沫若就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旧体诗词,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他老尚未搁起旧体诗词之笔。在当代旧体诗人中,不仅在数量上无人可以与之匹比,而且在风格上,郭诗豪迈奔放,飘洒清逸,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早在青少年时代,郭沫若就天才地形成他的豪逸诗风。他的早期旧诗风姿洒脱,神情闲逸,磊落不群,轻扬超凡。如在家乡茶溪边偶成之诗里可见端倪——

  • 标签: 旧体诗词 豪迈奔放 逸诗 粉碎“四人帮” 独醒赋 诗格
  • 作者: 李中惠
  • 学科: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学术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毛泽东是诗歌创作的天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博览群书,但不拘泥于书本,常能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他不循章法,信手拈来,
  • 简介:况周颐以“重、拙、大”为学理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并指出“中求”与“外求”的途径与方法来实现其学理想。这些提法不仅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是其论的创新之处。

  • 标签: 况周颐《蕙风词话》 词中求词 词外求词
  • 简介:在现在忧患交煎的时候,我们愿意同着读者,仿佛登上了一个高山,仰观俯察,顾后瞻前,让天上飞来的清风,把我们混了的脑筋吹得清醒一点,把我们迷糊了的视线弄得明亮一点,把我们沉闷了的心情煽得火热一点,"天"的意义,如此而已。——吴耀宗《天周刊》发刊(一九四五年二月十日)又是2月10日,《天》诞生面世的日子。

  • 标签: 发刊词 国教会 上帝 基督教 历史规律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