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 研究使用蓝光照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 , 为临床护理新生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 选取二〇一九年一月至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八十人。患者家属知晓实验进行的目的和方法,配合实验进行。将八十名新生儿随机 进行数字编号,编号个位数为单数的病患分为常规组,编号个位数为复数的为观察组,每组各四十名新生儿 病患。常规 组新生儿进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手段。本次实验通过观察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新生儿依从性以及家属满意度情况,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差异。 结果 : 两种护理方式均有一定的效果,但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常规组效果,其护理有效率、新生儿依从率和家长满意度均比常规组高。 ( P<0.05 ),实验数据均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 :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 效果明显 , 可以提高患儿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实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90%的EQD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 标签: 直肠肿瘤/放射治疗 直肠肿瘤/腔内近距离治疗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药物罐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水市中医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针刺和威伐光照射治疗,治疗组联合药物罐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量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6%(26/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8,P<0.05)。治疗后,两组VAS、HSS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VAS评分为(1.47±0.94)分、HSS评分为(74.70±17.6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52±1.31)分、(65.09±15.14)分(t=5.812、3.158,均P<0.05)。结论药物罐联合威伐光可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针刺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疼痛 针刺疗法 威伐光 红外线 光疗法 中草药 拔罐疗法 疼痛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UVB)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早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0、20、50、80和100 mJ/cm2UVB分别照射HaCaT细胞,于照射后72 h采用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早衰细胞比例,利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检测照射后24、48、72 h细胞内溶酶体数量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照射后24、48 h细胞迁移能力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的表达变化。结果20、50、80和100 mJ/cm2UVB照射后,HaCaT细胞出现早衰相关表型,照后72 h细胞体积增大(F=115.18,P<0.05),增殖能力降低(F=410.32,P<0.05),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高(F=16.31,P<0.05),照后24、48、72 h溶酶体数量增多(F=17.65、38.36、13.66,P<0.05),照后24、48 h迁移能力降低(F=8.21、11.48,P<0.05)。照后72 h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表达增加。结论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早衰,其机制可能通过引起HaCaT细胞P53和P16蛋白表达增加实现。

  • 标签: 中波紫外线 早衰 角质形成细胞 P53 P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和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7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分析肿瘤局部相关因素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影响患者近期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复发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OS和PFS分别为77.1%、40.1%、26.0%和62.6%、30.6%、2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声音嘶哑、cN分期、cTNM分期、GTV-横径(GTV-D)和GTV-体积/长度(GTV-V/L)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声音嘶哑、cTNM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全组有75例(41.9%)患者出现复发,61例(34.1%)远处转移,其中19例(10.6%)为合并复发和远处转移。75例复发患者中64例(85.3%)患者为单纯食管复发,4例(5.3%)为单纯淋巴结复发,另7例(9.3%)患者为食管合并淋巴结复发。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的63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淋巴结复发;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周边组织/器官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接受ENI确实可行,其失败主要模式仍为食管复发;治疗前声音嘶哑、GTV-D和GTV-V/L较大、临床分期较晚和近期疗效不佳为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肿瘤周边组织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失败的独立性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食管鳞癌 调强适形放疗 选择性淋巴结照射 预后 失败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650 nm半导体激光(功率2 mW)照射以视锥细胞为主的鸡视网膜后是否存在慢性光损伤,探讨该波段激光对视网膜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自然光线下饲养1个月的小鸡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3-min组、照射6-min组和照射30-min组,每组15只。采用650 nm激光并按照分组不同各组小鸡双眼每日接受不同时间的激光照射。分别于激光照射后1个月(2月龄鸡)、3个月(4月龄鸡)和6个月(7月龄鸡)各组任选5只进行活体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定鸡的相对视网膜面积;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并制备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观察各组鸡视网膜面积变化和视细胞凋亡情况;实验眼制备视网膜匀浆,分别采用TBA法和NBT法检测鸡视网膜中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鸡视网膜中L/M视蛋白和视紫红质蛋白的表达。结果2月龄时鸡照射30-min组视网膜中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时激光照射6-min组和照射30-min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3),7月龄时所有激光照射组鸡视网膜中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32、<0.01)。7月龄时激光照射30-min组鸡视网膜中SOD比活性和视紫红质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SOD:(140.20±5.99)(nmol/s·mg)与(160.57±3.13)(nmol/s·mg);视紫红质蛋白:0.392±0.065与0.566±0.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CT检查显示,照射3-min组、照射6-min组和照射30-min组6个月内鸡视网膜相对面积及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各照射组鸡视网膜厚度均接近正常对照组,TUNEL染色显示各组鸡视网膜细胞排列整齐,未发现TUNEL阳性染色细胞。结论实验鸡眼接受65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时,用2 mW的功率每日照射6 min持续6个月不引起明显光损伤;每日照射30 min持续6个月引起视网膜中自由基含量增高和视紫红质减少,提示存在光损伤。

  • 标签: 光/不良作用 视网膜 激光/治疗用途 红光 氧化应激 凋亡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喜辽妥软膏联合微波照射在治疗重症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 选取 58 例存在静脉输液外渗且导致皮肤损伤的重症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经调查后确定患者符合本次实验的入组标准,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配为两组,每组 29 例患者,并使用不同的疗法,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喜辽妥软膏涂抹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在使用喜辽妥软膏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微波照射治疗,对比两种不同疗法的疗效、患者临床指标及满意度。 结果: 实验后发现,观察组中显效 17 例,有效 11 例,无效 1 例,治疗有效率 96.55% ;对照组显效 13 例,有效 10 例,无效 6 例,治疗有效率 79.31% ,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其次,观察组患者损伤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分别为( 3.14±0.55 ) d 、( 0.36±0.08 )分,较之对照组( 7.56±0.47 ) d 、( 2.86±0.61 )分更优,且数据间统计学意义明显,( P < 0.05 )。最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更高于对照组,( P < 0.05 )。在 结论: 对重症静脉输液外渗患者使用 喜辽妥软膏、微波照射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对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喜辽妥软膏 微波照射 联合治疗 静脉输液外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TDP灯照射患者关元穴的干预下,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药灌肠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1月1日在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中医科住院需要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灌肠操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TDP灯照射关元穴,连续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灌肠总有效率、灌肠前后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药灌肠总有效率为81.82%(27/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5%(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3.94%(31/33),高于对照组的71.88%(23/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P灯照射关元穴后中药灌肠患者保留时间延长,促进了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灌肠治疗的疗效,延缓疾病的进程。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灌肠 TDP灯 关元穴 中药保留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60例采用间断蓝光照射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间断蓝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采用相应的舒适护理服务。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患儿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舒适护理可明显降低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及患儿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间断蓝光照射;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足月新生儿中约有 2/3发生此病。若本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可导致胆红素性脑病,永久性损伤神经系统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积累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现象,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重者可引起核黄胆,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后遗症。因此降低胆红素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因其可以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时其副作用少、操作方便,所以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舒适护理是一种个体化、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为舒适的治疗环境 [2]。 2011年 6月~ 2014年 1月,我们对 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施舒适护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1年 6月~ 2014年 1月在宿州市立医院儿科收治的 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 2001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干预推荐标准》诊断标准 [3]。纳入人群中,男 26例,女 34例;年龄 2~ 17d,平均( 7.3±2.4) d;早产儿 4例,足月产 56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为( 383.62±120.04) μmol/L,间接胆红素平均值为( 356.28±109.11) μmol/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 30例,其中男性 14例,女性 16例;对照组 30例,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程时间、胆红素浓度等经统计学检验( χ2检验或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新生儿黄疸临床中采用金双歧联合蓝光照射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80例本院在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患有黄疸的新生儿患者,给予统一编号后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蓝光照射法治疗(n=40)和金双歧联合蓝光照射法治疗(n=40),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比常规组较短,且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32/4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两组对比(P<0.05)。结论 给予新生儿黄疸采用金双歧联合蓝光照射法治疗对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总有效率均具有显著的作用,可给予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金双歧 蓝光照射法 新生儿黄疸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红外线照射联合腰椎牵引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MRI或CT确诊)分组治疗,根据入院顺序、发病部位和病因按数字表随机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红外线照射联合腰椎牵引康复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腰椎牵引常规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疼痛评测、治愈程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JOA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腰椎牵引与红外线照射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疗效增加,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牵引 康复护理 红外线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宫颈癌介入治疗联合后装和外照射放疗提升手术根治率的临床分析。方法 自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取的8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设置成两组各44例,前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宫颈癌介入 后装 外照射放疗 根治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乳腺癌保乳或改良根治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技术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内乳淋巴结作为乳腺淋巴引流的第一站一直倍受关注。目前,对于内乳淋巴结的照射与否存有争议。已有研究表明包含内乳淋巴结的局部区域淋巴结照射有生存获益价值,然而内乳淋巴结照射作为区域淋巴结照射的一部分也被证明会导致心、肺毒性增加,因而部分研究机构及学者对内乳淋巴结照射仍持怀疑态度。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行内乳淋巴结放疗。但是需要重视内乳淋巴结照射适应证,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达到真正的治疗获益。

  • 标签: 乳腺肿瘤 内乳区淋巴结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对接受红外线照射加雷火炙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价值。方法:择我院2019.1-2020.6内78例带状疱疹患者,均给予红外线照射加雷火炙治疗,而后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7例,优质护理);观察有效性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0例,治疗有效性高达97.2%,明显比80.4%的对照组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接受红外线照射加雷火炙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建议采纳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和护理效果。

  • 标签: 红外线照射 雷火炙 联合治疗 带状疱疹 临床有效性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参考人模体受裂变中子瞬间照射下主要器官组织中24Na产额,为人员中子受照剂量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252Cf裂变中子源照射中国参考人模体,测量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当量液中24Na的区间计数,通过多重数学方法分析计算24Na活度和中子注量,经归一化后获得结果。结果获得在252Cf裂变中子瞬间照射条件下,心脏、肝脏、两肺、脑组织及人体上、中、下段组织中的24Na比活度,其结果在(0.739~3.191)×10-7(Bq·cm2)·gNa-1范围。结论通过与文献报道中的受中子照射时人体血液中24Na比活度比较,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行,结果可信。

  • 标签: 中子 瞬间照射 24Na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胸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5野的静态调强放射治疗(5F-IMRT)在淋巴结意外照射中的剂量学差异,评估两种方式在上胸段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20例典型的上胸段食管癌患者,在进行靶区勾画时,肿瘤区(GTV)、临床靶区(CTV)不包含所有淋巴结,而将淋巴结单独勾画作为正常组织。对这20例患者分别制定两套计划,即VMAT与5F-IMRT,主要的计划评估参数为靶区的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以及接受相应处方剂量水平照射体积百分比V95、V110;危及器官(OAR)评估包括肺的Dmean、V5、V20、V30,心脏的Dmean、V25,脊髓的Dmax,机器调数(MU)。同时评估各个淋巴结的等效均衡剂量(EUD)与接受4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40。结果5F-IMRT计划在V95%上具有较高的计划靶区(PTV)剂量覆盖率(t=-9.4,P<0.05),VMAT计划的适形指数(CI)优于5F-IMRT(t=-5.3,P<0.05);5F-IMRT计划较VMAT计划降低平均肺V5 10.9%(t=-7.8,P<0.05),降低平均脊髓Dmax 9%(t=-10.2,P<0.05);VMAT计划较5F-IMRT计划降低平均MU 18.6%(t=-6.2,P<0.05);5F-IMRT计划在所有上胸段淋巴结区域的平均EUD值为32.3~61.5 Gy,较VMAT计划(32.5~61.1 Gy)提高4.7%,平均V40提高2.4%。各个上胸段淋巴结区域除左气管支气管淋巴结(106tbL)外的意外照射剂量,与PTV的体积大小充分相关(R=0.716~0.933,P<0.05)。结论5F-IMRT的放射治疗计划在上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意外照射中更具剂量学优势,且肿瘤靶区较大的患者淋巴结区域具有更高的辐射剂量。

  • 标签: 食管癌 淋巴结意外照射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1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来开展研究,患儿共计 102例。在对患儿进行分组的过程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 51例。在对患儿进行资料的过程中,对照组患儿采用茵栀黄颗粒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开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采用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以此为基础对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和对比。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的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较对照组患儿高(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可以很好的提升患儿的治疗效率,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健康。

  • 标签: 白蛋白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 新生儿黄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共将2018年9月-2019年12月86例该疾病患儿选入研究中。采用Excel表格将此次研究的患儿相关信息统计后实施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分别实施蓝光照射治疗、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照射治疗。结束后使用统计学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两组中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有差异。结论:对该疾病患儿实施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照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茵栀黄口服液 蓝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