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Q开关激光治疗文身的传统方法是激光扫描照射文身部位,将颜料颗粒击碎,同时也使正常组织产生轻度烧伤,因此一般不重复照射或重叠照射,以免对皮肤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伤。治疗1次后通常需要等待数月,待损伤处的皮肤组织愈合后再进行照射,如此反复治疗数次,方能将文身的颜料颗粒基本祛除。这种传统方法的缺点是治疗次数多、疗程长,整个治疗时间跨度达1~2年甚至更长。近年有学者提出重复照射的新方法,即在每次治疗时重复照射患处几遍,可在不增加正常组织损伤的前提下,减少治疗次数、缩短疗程时间,总疗程时长可缩短到数月,取得更快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文身 Q开关激光 重复照射 R-20 R-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γ射线胸部照射小鼠早期肺组织免疫相关T淋巴细胞反应。方法将112只C57BL/6雄性小鼠[6~8周龄,(20±2)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4组(照射组和对照组各7组),每组8只。照射组小鼠进行单次20 Gy 60Co γ射线胸部照射,分别在照射后第3 、12小时和第1 、2 、3 、7 、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的白细胞、T淋巴细胞(CD3+)及其CD4+和CD8+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等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照射后的小鼠肺组织白细胞显著降低(t=3.446~7.781,均P<0.01);CD3+T细胞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至第2天)降低明显(t=4.413~15.430,均P<0.01);Treg (CD4+CD25+Foxp3+)显著升高(t=2.813~4.406,均P<0.05);CD4+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和第12小时)减少(t=5.019、4.912,均P<0.01),1 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8+在照射后早期(第3小时和第12小时)无明显变化,第1天和第3天降低明显(t=6.736、4.738,均P<0.01),第7天后升高(t=7.537、3.903,均P<0.01);CD4+/CD8+比值在照射后12 h内降低(t=5.624、4.083,均P<0.01),第1天和第3天升高明显(t=13.410、5.702,均P<0.01),但7 d后又下降(t=5.505、3.928,均P<0.01)。结论胸部照射小鼠早期肺组织免疫相关细胞呈现各种不同变化,这可能与辐射导致免疫细胞损伤以及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关。

  • 标签: 辐射,电离 肺损伤 免疫反应 T淋巴细胞,调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藿香正气合剂对5 Gy γ射线照射诱导的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6~8周龄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0)、γ射线照射组(n=15)和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n=15)。除正常对照组外,另2组小鼠给予5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1小时内,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给予200 μL藿香正气合剂灌胃,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给予200 μL饮用水灌胃。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10 d后对小鼠进行摘眼球取血测定血常规各项指标,脱颈处死小鼠并称各脏器重量。采用t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γ射线照射的2组小鼠的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在照射后第4、6、7、8、9和10天,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的体重均高于γ射线照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8~2.529 ,P=0.027~0.045 )。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均高于γ射线照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8、1.894、2.085、1.992 ,P= 0.022、0.023、0.038、0.044 )。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与γ射线照射组小鼠的脾脏和胸腺重量的差异最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58 ,P=0.028、0.029)。3组小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等多项血常规指标之间有差异,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3.916,P=0.000~0.005)。结论藿香正气合剂能减缓5 Gy γ射线照射诱导的小鼠体重降低和造血系统损伤,且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 标签: γ射线 造血系统 辐射损伤 辐射防护 藿香正气合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施用间断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 对患有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患者所产生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从 2018年 09 月 -2019年 06 月期间选取在 我院接受治疗的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 中抽取 74 例,随机分为传统 组和观察 组,两组分别为 37 例。传统 组施行持续性蓝光照射,观察 组施行间断蓝光照射,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在治疗 后观察组 在总有效率 明显比传统 组,差异显著, P<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传统组, 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对患有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患者 行间断蓝光照射,疗效更好,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推行更具有价值 。

  • 标签: 间断蓝光照射 持续性蓝光照射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的分割照射对远端脾脏组织的影响。方法构建荷瘤C57BL/6 J小鼠模型,取对数期生长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接种于小鼠右侧皮下(1×107/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荷瘤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另设10只健康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照射组皮下肿瘤给予8 Gy ×3次X射线局部照射,剂量率为0.883 Gy/min。照射后第7、14天检测小鼠肿瘤脏器指数、脾脏脏器指数、脾脏病理学改变,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与荷瘤对照组相比,照后7、14 d,照射组小鼠肿瘤脏器指数显著降低(t=4.649、26.34,P<0.05),脾脏中NK细胞显著升高(t=3.952、3.633,P<0.05),CD3+、CD4+、CD3+CD4+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在照后7 d显著降低(t=3.193、3.656、3.219、2.641,P<0.05),CD3+淋巴细胞在照后14 d显著降低(t=3.031,P<0.05),其余指标脾脏脏器指数、B淋巴细胞、CD3+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变化不显著。结论肿瘤局部照射可引起远隔器官内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放疗免疫损伤提供了新的诠释。

  • 标签: 肝癌 分割照射 脾脏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牙周病是一种主要由牙龈卟啉单胞菌、螺旋体等革兰阴性致病菌导致的慢性、感染性口腔疾病,对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具有慢性破坏性。目前,牙周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清除菌斑来达到控制牙周疾病的发展进程为目的。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其在口腔临床的普及,激光在牙周病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激光手术和弱激光照射是常见的激光治疗方式。弱激光照射主要通过光生物刺激效应和光动力效应,促进牙周病的组织修复与再生、抑制炎症、缓解疼痛、杀菌消毒等,其在牙周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针对弱激光照射在牙周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牙周病 激光手术 弱激光照射 光生物刺激效应 光动力效应
  • 简介:摘要随着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存期的延长,脑转移成为其重要的失败模式。预防性脑照射(PCI)对于小细胞肺癌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NSCLC中的价值尚存争议。本文就NSCLC PCI的作用、脑转移高危因素、PCI介入时间、PCI剂量分割、PCI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预防性脑照射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蓝光照射对C57BL/6J小鼠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模型。方法采用投币法将20只8周龄清洁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蓝光照射组。蓝光照射组小鼠暗适应24 h后暴露于10 000 lx蓝光下5 d,正常对照组小鼠按12 h/12 h正常光照/黑暗的周期饲养于正常光照环境5 d。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活体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功能变化。于光照结束后24 h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制备眼球壁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小鼠视网膜中视紫红质(Rho)、紧密连接蛋白(ZO-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蓝光照射组小鼠视网膜上部和下部距视盘200、400、600、800和1 000 μm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蓝光照射组小鼠暗适应和明适应b波振幅分别为(305.50±41.52)μV和(119.50±6.67)μV,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15.50±28.77)μV和(139.75±8.26)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RPE细胞呈正六边形,视网膜各层形态规则,Rho、ZO-1和β-catenin荧光较强;蓝光照射组小鼠RPE细胞形态不规则,ZO-1染色减弱或消失,β-catenin染色和Rho蛋白荧光强度减弱。结论蓝光照射小鼠视网膜变薄,视网膜功能减弱。

  • 标签: 光/不良作用 视网膜/辐射效应 视网膜/病理 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视网膜电图 免疫荧光技术 近交系C57BL小鼠
  • 简介:摘要:LY核电站目前有4台核电机组发电运行,本文根据2019年度全国空气吸收剂量率简报中LY核电站周围L市的监测数据,结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估算LY核电站周围L市的辐射外照射剂量。城市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为102.9 nGy/h,对应计算的个人年有效剂量为0.126 m Sv/a,远远小于国标要求的数值。因此,LY核电站4台机组正常运行下,对L市的影响目前还很小。

  • 标签: 核电站 辐射 估算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护理 。 方法 :选择我院 81 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常规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护理,分析不同治疗护理方法的差异 。 结果 :观察组患者半导体激光照射与专项护理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以及治愈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且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若能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联合科学护理,则能有效提高有效性,对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

  • 标签: 半导体 激光照射 带状疱疹 疼痛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 。 方法 观察对象为我院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5 月诊治的 黄疸新生儿 80 例 , 自由组合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采取 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取 综合护理 , 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 于对照组(P<0.05) ;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 应用 综合护理 有效帮助患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行海马保护的脑预防性照射(PCI)的可行性。方法2016-2019年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对进行PCI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至常规组22例与海马保护组18例。根据RTOG 0933试验勾画靶区,海马保护组采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放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霍普金斯言语测试及脑MRI随访。结果海马体积(4.01±1.57) cm3,海马回避区体积(20.13±4.14) cm3,海马保护区域D100%为(7.19±0.38) Gy,Dmax为(14.38±1.18) Gy。霍普金斯言语测试中,放疗后1个月与放疗前(测试3、测试4、学习数、保留百分比)相比,以及放疗后1个月与放疗后(测试3、学习数)相比,海马保护组较常规组下降程度低。平均随访时间(17.00±8.47)个月,共2例患者出现脑部转移,均为常规放疗组且转移灶位于海马保护区之外。结论采用VMAT技术进行海马保护的PCI在剂量学上具有可行性,测试结果提示海马保护对于记忆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癌,小细胞肺/预防性脑照射 海马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新生儿黄疸联合蓝光照射、白蛋白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新生儿黄疸患者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2,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n=32,蓝光照射、白蛋白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治疗新生儿黄疸联合蓝光照射、白蛋白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蓝光照射 白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94 例黄疸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 47 例),参照组给予连续蓝光照射治疗,试验组给予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含量、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 95.74% )明显高于参照组( 70.21% ) ,试验组治疗 5d 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比参照组低,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4.26% )明显低于参照组( 23.40% ) , P <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 黄疸新生儿机体血清胆红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借鉴。

  • 标签: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不同蓝光照射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收治 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研究时段为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儿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各 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间歇性蓝光照射与连续性蓝光照射,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 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 5.0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对比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性( 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粪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粪胆红素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性( P< 0.05)。结论 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方法,能够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儿不良症状,确保治疗安全性,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有临床实践价值。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连续性蓝光照射 间歇性蓝光照射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调强放疗是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新版国际共识中喉癌颈部预防照射的靶区勾画仅以N分期进行推荐,未考虑解剖分型、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等其他临床因素的影响,而且部分颈部靶区勾画范围也存在争议。本文参考颈部外科手术的数据,重点综述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临床研究,总结声门上型喉癌颈部阳性淋巴结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根治性放疗中颈部预防照射的精准靶区勾画提供参考。

  • 标签: 喉肿瘤,声门上型 淋巴结转移 颈部预防照射 临床靶区勾画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前者给予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后者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与对照组明显较高,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患儿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血清蛋红素水平,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白蛋白;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多发于一周内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主要有患儿的皮肤、黏膜以及巩膜等出现黄染的现象 [1]。该病病死率十分高,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的神经系统将会受到极大的损伤,大脑的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2]。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探讨,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治疗,效果显著,现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50例患儿中男 30例,女 20例,年龄在 3~ 40d;其中 20例阻塞性黄疸患儿, 18例溶血性黄疸患儿, 10例感染性黄疸患儿, 2例其他类型患儿。观察组 50例患儿中男 35例,女 15例,年龄在 2~ 40d;其中 22例阻塞性黄疸患儿, 20例溶血性黄疸患儿, 6例感染性黄疸患儿, 2例其他类型患儿。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使用蓝光双面光疗箱进行照射治疗,其蓝光照射的波长是 425~ 475nm,灯管长度在 20~ 25cm之间,并且距床面在 38~ 42cm之间,必须按照要求规范严格操作;②每天三次,每次口服四分之一袋的茵栀黄颗粒,连续口服 5d进行治疗 [3]。   观察组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蓝光照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在蓝光照射之后,将 1g/kg的白蛋白溶于 15~ 20ml 10%的葡萄糖溶液之中,每天一次进行静脉滴注,要注意对于滴数的控制,保持先慢后快;连续滴注 5d进行治疗 [4]。    1.3 临床指标   ①显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在经过治疗后明显得到改善或者完全恢复正常,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在经过治疗后得到一定改善,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也有一定的下降;无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或者痊愈之后复发,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②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轻微腹泻、轻微发热以及皮疹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组 50例患儿中显效 33例( 66%),有效 15例( 30%),无效 2例( 4%),治疗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 50例患儿中显效 15例( 30%),有效 25例( 50%),无效 10例( 20%),治疗总有效率为 80%。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请见下表。   ②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 5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 2例( 4%),其中出现 1例轻微腹泻患儿, 1例轻微发热患儿;对照组 5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发生出现不良反应 11例( 22%),其中出现 3例轻微腹泻患儿, 3例轻微发热患儿, 5例皮疹患儿。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患儿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阐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方法,对于各照射组分别从相对误差、负相对误差比例、变异系数和固有误差4个方面分析了比对结果,对于总体结果从各照射情景及各参与者响应值R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标准、技术导则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讨论。结果共有22个国家的30个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参加了本次比对。所有测量结果的响应值R在0.67~1.50范围内,平均值为0.96±0.16(1σ);4个照射组测量值的整体相对误差分别15.5%、16.4%、19.1%和16.6%;各照射组R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且均接近于1.0,整体上R的分布偏向于1.0以下;24家参与者响应分布偏向1.0以下的有15家,占总数的62.5%。结论所有参加机构均达到了本次比对要求,但在剂量系统校准、质量控制及不确定度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可通过加强量值溯源和检定校准的多样性、了解现场使用场景和优化剂量计性能、系统科学评估不确定度来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外照射剂量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 标签: 外照射剂量 个人剂量监测 剂量计 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