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对四个单位保种的S180细胞经KM小鼠腹腔传代,体外培养加秋水仙碱,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染色体数目:腹水传代的S180细胞.用70%乙醇固定,流式细胞仪测DNA含量。结果如下:本学部(本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药物所),武汉大学保种中心(武汉大学)和北京市肿瘤所(肿瘤所)保种的S180细胞株,其染色体均数分别为628±22.8,69.1±21.2,39.9±8.26,58.7±9.75条。四单位S180细胞株染色体数做方差分析表明,除肿瘤所与本部外,其它两单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直方图分析显示主流染色体范围分别为56~60,61~65,41~45,61~65条。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分析表明肿瘤所S180DNA含量最多,武汉大学保种的S180细胞的DNA含量最少。这些结果均证明四个单位的S180细胞株在一些方面已出现显著差异。

  • 标签: S180细胞 肿瘤 DNA含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 腹腔 染色体数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脂多糖(LPS)和石墨粉颗粒分别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病理形态学差异,探讨不同来源细颗粒物成分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40只SPF级18~20g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经气管内分别滴注LPS溶液及石墨粉混悬液制备急性肺损伤小鼠。记录各组动物死亡率,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中NE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MCP-1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石墨粉)组和L(LPS)组均有不同程度病理学改变,G组小鼠肺部有大量巨噬细胞渗出,L组小鼠肺部渗出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肺组织中NE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L组与G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组织中MCP-1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L组与G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来源颗粒物引起肺部的病理损伤不同,可能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也存在差异,即成分复杂的细颗粒物导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存在混合性。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脂多糖 石墨粉 作用机制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比较Zmu-1:DHP与DHP两品系豚鼠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索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产生的视网膜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Zmu-1:DHP近交系豚鼠和DHP豚鼠屈光度、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的测定,进行两品系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并对筛选出的自发性近视Zmu-1:DHP豚鼠和DHP豚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和视网膜信号因子mRNA的表达测定。结果3周龄时,Zmu-1:DHP豚鼠近视率90.21%,DHP豚鼠近视率18.00%;4~12周,随周龄增长,Zmu-1:DHP豚鼠左右眼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大于DHP豚鼠,角膜曲率小于DHP豚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显示,Zmu-1:DHP豚鼠较DHP豚鼠视网膜外核层薄,细胞体积小,分布数目少,脉络膜萎缩变薄,色素上皮细胞层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而DHP豚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内分布有大量棕黄色色素颗粒。PCR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表达降低(P<0.01),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s,TK)表达增强(P<0.01),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神经型NO合成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cell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表达增强(P<0.05),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rogenase,RALDH)和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虽然表达增强,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高发,为轴性近视,其分子机制与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的调控有关。

  • 标签: 豚鼠 屈光度 视网膜 近视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C57BL/6与ICR小鼠在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过程中的种属差异。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9只,ICR小鼠16只,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BLM150mg/kg,观察每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C57BL/6与ICR小鼠最低体重分别发生在静脉注射处置后的7d和5d,最低体重分别为注射前的65.46%和73.21%,两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②C57BL/6与ICR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36.84%和56.25%,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C57BL/6小鼠BLM注射后28d,在胸膜下及血管周围形成广泛、稳定的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而ICR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纤维化形成。C57BL/6小鼠肺纤维化病理评分明显高于ICR小鼠(P〈0.001)。结论BLM诱导的肺纤维化作用在C57BL/6与ICR小鼠间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异。C57BL/6小鼠较ICR小鼠更适于复制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 标签: 小鼠 近交C57BL/6 近交ICR 博来霉素 肺纤维化
  • 简介: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马齿苋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热量饲养的方法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马齿苋组、马齿苋MH部位组、马齿苋MS部位组及多烯康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相应地给与灌胃治疗12周;检测各组糖代谢及脂代谢血生化指标。结果糖代谢方面,马齿苋组能明显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FINS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地ISI显著提高;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的趋势,FINS水平有所下降,ISI有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接近统计学意义;而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异常影响不大,改善胰岛素作用不明显。脂代谢方面,马齿苋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TG和FFA水平。马齿苋MH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和FFA水平,但升高血清HDL-C水平不明显。马齿苋MS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FFA水平,降低血清TG接近统计学意义,但对血清TC和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马齿苋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糖代谢的趋势,而马齿苋MS部位对糖代谢的影响不明显。马齿苋及其马齿苋MH部位、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可能与其作用环节和机制不同有关。

  • 标签: 马齿苋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 代谢
  • 简介:目的探索BALB/c和C57BL/6两个品系在有关实验中的不同作用。方法选取了结合随机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合成的神经系统表达的一些基因的反义核酸(antisense)中的2个,用Hamilton微量注射器将其分别定量注射到BALB/c和C57BL/6小鼠的侧脑室,并分别设注射生理盐水和随机序列核酸(Scramble)的对照组。每一反义核酸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注射10只小鼠,之后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行为学实验中的差异。小鼠的行为学检测模型为:考察日常代谢能力的摄食量,考察Locomotionactivity(移动)的旷场行为,考察疼痛阈值的甩尾试验和考察记忆能力的步下法实验。结果注射No.1基因的反义核酸后,两品系的实验组均在测试记忆力的步下法(Step-downTest)试验中表现出记忆力减弱,且与对照组差异明显,说明No.1基因的功能确与记忆相关。注射No.2基因的反义核酸后,在测试移动能力的旷场行为(OpenFieldBehavior)试验中,BALB/c实验组跨格、直立行为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受此反义核酸影响显著,而C57BL/6实验组则与对照组无大的差异。此外,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随机序列核酸对照组的实验中以及其他行为学模型的实验中,两品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用遗传背景不同的多品系进行相关实验,可进一步建立新基因功能初筛中有显著结果的基因的复筛平台;同时,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什么样的品系适用于什么样的实验将具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对照组 反义核酸 注射 行为学 实验 C57BL/6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性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三种不同"二次打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动物模型的特点,寻找较为理想的ARDS动物模型。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trol组):尾静脉先注射生理盐水(normalsaline,NS)2.5mL/kg,30min后注射NS2.5mL/kg;油酸+油酸组(OA+OA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继续注射OA0.5mL/kg;内毒素+内毒素组(LPS+LPS组):尾静脉先注入LPS2.5mg/kg,30min后继续注射LPS2.5mg/kg;油酸+内毒素组(OA+LPS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注射LPS2.5mg/kg。5h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检测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白细胞总数、多形核白细胞百分比(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ratio,PMN%)、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总蛋白含量,肺干湿重比(lungwet-dryweightratio,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LPS+LPS组、OA+OA组及OA+LPS组的氧分压(PaO2)下降(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BALF中白细胞总数、PMN%、TNF-α、总蛋白含量,W/D、肺损伤评分均升高(P〈0.05)。OA+LPS组总蛋白含量、W/D均高于LPS+LP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OA+OA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PMN%、TNF-α较OA+OA组高(P〈0.05),而与LPS+LPS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肺病理改变最典型,肺损伤评分最高。结论OA+OA、LPS+LPS和OA+LPS复合打击法均可建立"二次打击"ARDS大鼠模型,其中OA+LPS复合打击法所复制的ARDS模型与临床ARDS特点更为接近,有利于研究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二次打击"ARDS动物模型。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次打击”模型 油酸 内毒素
  • 简介: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48只健康恒河猴在非麻醉状态下及30只健康恒河猴在麻醉状态下的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两种状态下恒河猴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自动清洗旋转型粘度计测定及分析麻醉和非麻醉状态下健康恒河猴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结果血液生化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GGT、AST、CREAT、TBIL、DBIL、P3+、TF;较明显低(P<0.05)的项目有ALT、ALP、LDH、HBDH;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UA、Ca2+、CK-MB、ALB,较明显高(P<0.05)的项目有TPROT.血常规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RBC、Hct、MCV、MPV、RDW、NEUTRO,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MCH、MCHC、PLT、LYM、MEDIAN.血液流变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还原低切,血沉K值,聚集指数;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变形指数,电泳指数.结论本文测定并比较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恒河猴在麻醉和非麻醉状态下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讨论分析了两组数值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了解应激反应和麻醉剂对动物生理方面的影响.

  • 标签: 血液生化值 麻醉 恒河猴 血液流变 血液常规 全血
  •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版纳小型猪近交系动脉的异种靶抗原α-Gal的分布和半定量分析,为研究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异种生物材料提供资料。方法通过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象分析对10头版纳小型猪的四级动脉进行α-Gal的分布和半定量研究。结果(1)各级血管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明显,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未见表达,外膜有微弱表达;(2)图象分析显示,管径越细,其内皮细胞的表达越高(P<0.01),各级动脉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的面积密度比的组间差异显著(P<0.01),t检验发现每两组间的动脉内皮细胞阳性表达面积密度比相差显著(P<0.01)。结论(1)版纳小型猪动脉内皮细胞均有异种抗原α-Gal分面,但是分布不均匀;(2)微血管血栓是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小型猪的异种器官移植,彻底解决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是防治微血管栓塞。

  • 标签: 中国版 纳小型猪 近交系 动脉异种移植 靶抗原
  • 简介:科技日报讯:6月26~27日,第十一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在重庆举行,本次会议参会代表近五百名,包括从事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产品研发人员等。〈br〉本次大会包括院士报告、特邀报告、科普讲堂、专题研讨、热点论坛、学术沙龙等内容。会议颁发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与国际青年科学家奖。随后的院士报告、特邀报告围绕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以及生物医药研究对实验动物专业的迫切需求等展开。同时,会议对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科普讲座。此外,会议还针对实验动物资源和实验动物设备研制、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疾病模型研制、以及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等领域设置了专题讲座和研讨。

  • 标签: 实验动物科学 中国 年会 重庆 实验动物资源 专题讲座
  • 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资源中心,于2003年由实验动物所的繁育场和模型动物室合并而成。为科学研究、新药开发、食品、药品安全评价等,提供包括各类模式动物共计27个品系的啮齿类实验动物。本中心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号,为提供高质量实验动物,设生产、销售、质量控制等部门。现有屏障设施2000平方米,隔离设施1000平方米,年生产常规大小鼠20余万只,生产糖尿病,高血压,免疫缺陷等动物数万只。生产各种饲料100吨。

  • 标签: 啮齿类实验动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 资源 质量控制 模型动物
  • 简介:目的对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存在与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摸清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携带情况.方法根据已发表的PERV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三对引物,分别用于检测PERV核心蛋白基因(gag)、多聚酶基因(pol)及囊膜基因(env)的存在与表达;同时,根据目前通用的env基因分型方法合成了三对用于分型检测的引物env-A、env-B、env-C.应用PCR、RT-PCR扩增的方法,对来自于中国实验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RNA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6个被检DNA样品中均检出了PERV特异性DNA的存在;同样,在被检RNA样品中均有PERV特异性RNA的表达,且所表达的PERV均为A型和B型,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C型PERV的表达.结论初步表明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存在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序列,且能以mRNA的形式表达,这一结果为我国特有小型猪的开发、利用及其病毒安全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中国实验小型猪 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