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相应的护理体会。方法本项目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两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动态而客观的监测,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动态 血压 监测 护理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24h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动态监测特点及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248例为脑卒中组,同时选取高血压未伴脑卒中患者173例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两组患者24h平均血压、脉压等。结果脑卒中组24h平均收缩压(SBP)为(142.47±13.24)mmHg,脉压为(67.10±10.13)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08±14.16)、(58.34±9.18)mmHg(P<0.05);脑卒中组24h平均舒张压(DBP)为(76.14±9.47)mmHg,对照组为(75.98±9.13)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昼夜SBP分别为(149.54±10.64)mmHg和(140.24±11.54)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8.87±9.86)mmHg和(129.57±10.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夜间DBP为(76.04±10.08)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5±9.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患者SBP和DBP节律分别为(4.24±0.94)%和(5.53±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3±1.32)%和(9.07±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均SBP、PP、昼夜SBP和血压昼夜节律与脑卒中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有效控制血压特别是SBP,对脑卒中发生的减少可能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血压动态监测 检测特点 脑卒中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血压(24h)监测中日间首次血压在日间平均血压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动态血压检测440例,对日间首次血压与日间平均血压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全部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日间首次血压均数明显高于日间平均血压(P<0.01)。首次血压增高组和降低组的均数比较平均血压的均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中首次血压存在“白大衣效应”和“逆白大衣效应”的双向效应

  • 标签: 动态血压检测 首次血压 高血压 诊室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对门诊患者动态血压监前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共112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120例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高血压、低血压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结论加强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门诊 动态血压监测 准确率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72名患有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患者和70名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昼夜之间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和心电图监测,观察对比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血压、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根据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发现,患有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患者组血压值要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P<0.05);通过夜间观察发现该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组(P<0.05)。结论:通过对肾实质性患者进行昼夜密切动态血压以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发现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以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

  • 标签: 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动态血压对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术前进行评估及用药指导,对于围手术期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减少手术风险为目的。方法67例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增高的血压监控。结果对67例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增高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曲线进行分析。

  • 标签: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围手术期高血压 指导用药及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18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性变化。结果正常者血压波动总体趋势呈现双峰一谷改变,血压负荷<10%;但高血压组患者平均血压水平较高,波动幅度较大,血压负荷>54%。结论高血压血压负荷增高,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负荷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指导腹膜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非侵入性的动态血压监测监测34例腹膜透析(CAPD)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通常从早上9:00开始每30分钟记录1次血压,共监测24小时.结果所有病人24小时的平均血压是145.6/91.3mmHg,39.6%收缩压记录超过150mmHg,48.7%的舒张压记录超过90mmHg.糖尿病肾病患者(12例)平均血压是157.3/88.8mmHg,58.5%的收缩压记录和44.6%的舒张压记录超过150/90mmHg.平均血压、心率和血压负荷白天和夜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多数的CAPD患者伴有高血压的病人其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更差.大多数CAPD患者血压24小时节律性消失,白天和夜间高血压控制不佳并没有区别,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评估血压可以指导降压治疗和增加降压达标.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腹膜透析 高血压 节律性 血压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使用美国AcuutrakerⅡ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0例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40例高血压病I期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发现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高血压病I期组明显升高。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增多。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应引起警惕与重视。高血压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随测血压不是靶器官损害的良好预报因子。本文通过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住院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以了解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ABPM的特点。

  • 标签: 动态血压 老年高血压 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患病人数较多,此疾病会对心、脑、肾和血管造成严重损伤,同时也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损伤患者机体整体健康状况。因此在相关工作开展中,高血压及时准确诊断意义重大,通常高血压不是一次血压高出正常值即可确定,而是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其中24h动态监测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较多。本文对既往研究进行了综述,探究动态血压监测特点和干预情况,旨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 标签: 高血压 老年 动态 监测 特点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在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的100名患者,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患者。对这两组患者,本院均同步实施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率、营养指标和动态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营养指标、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动态血压 老年冠心病 高血压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联合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4月-2023年6月收入的80例高血压患者,均予以动态心电图联合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心肌缺血检出率。 结果 80例高血压患者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出一级高血压38例,二级高血压32例,三级高血压10例;一级、二级、三级高血压心肌缺血检出率分别为21.05%、46.88%、80.00%,其中三级高血压心肌缺血检出率均高于一级和二级高血压患者(P<0.05)。 结论 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联合24h动态血压监测能判断出高血压和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心肌缺血 24h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80例测试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以及降压药物合理应用关系。方法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伟伦WelchAllynABPM6100型)观察180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超常模式,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结果18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24小时血压存在不同的变化,其中,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一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最为显著,二级次之,三级高血压夜间下降率不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作为评价靶器官受损状况的一项指标。

  • 标签: 24小时动态血压(ABPM)高血压患者 降压药物 合理用药 靶器官
  • 简介:目的:观察血压异常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40例A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梗塞22例,脑出血18例。结果:ABPM监测结果显示:40例ACVD患者ABPM异常者37例(92.5%),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32例(80.0%),血压波动较大者19例(47.5%)(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5例(12.5%);血压正常3例(7.5%)。结论: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等,与ACVD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优于传统的随测血压,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的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ACVD发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脑出血 监测 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