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据估计,美国2014年有235030例新发浸润性乳腺癌,40430例女性死于乳腺癌[1]。在中国,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死亡原因的第5位,每年大约有21万女性患乳腺癌,约5.5万女性死于乳腺癌[2]。1乳腺癌高危人群化学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年来,临床试验证实服用药物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预防 降低风险行为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时间将100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均于腹腔镜下行保守手术。实验组50例患者于术后月经第一天口服孕三烯酮,剂量2.5mg,每周2次,疗程6个月。治疗期间复诊为每月1次,记录月经复潮时间、痛经情况与时间、妊娠、B超与CA125检查结果,对药物治疗与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进行肝功能复查。结果: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熙组。血清CA125的水平:术前各组患者血清CA125的值超过正常的为实验组36例、对照组39例。术后3个月,实验组35例降至正常值,1例半年后降至正常;对照组35例恢复至正常值,4例仍高于正常值,半年后3例仍高于正常值,1例异位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行保守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联合应用孕三烯酮,能够有效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残留的病灶,减少术后的复发,有效缓解疼痛。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78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和溴化异丙托品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进行治疗。将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联合用药组心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疗效确切,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吸入治疗 支气管哮喘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 简介: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是一种前列腺素E1的类似物,对子宫有较强、较频的收缩作用,与米非司酮配伍终止早孕完全流产率达90%以上[1,2].由于本方法安全方便,痛苦小,已在国内普遍开展,据报道目前选择药物流产的人数越来越多,但药流后出血一直是临床探讨的问题,其中妊娠产物残留是出血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是给予清宫术.为避免行此手术,本文就不同时期再次给予米索治疗药流后出血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再应用 出血再 前列醇
  • 简介: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失败。近年来以铂类和非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单独或联合方案及分子靶向药物逐渐被用于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本文对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药物及方案同步放化疗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宫颈癌 局部晚期 同步放化疗 药物 方案
  • 简介:目的:观察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在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比较。方法:选择450例育龄妇女妊娠8周内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用药物流产,乙组用负压吸宫流产。结果:甲组完全流产207例,完全流产率92%,乙组安全流产219例,完全流产97.3%,两组完全流产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甲组阴道流血天数12.73±4.46天,乙组11.62±5.93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阴道流血量;甲组78±15.14ml,乙组72.67±9.98ml,流血量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组完全流产效果及流血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药物流产简单易行,局部无创伤,能避免子宫穿孔,宫腔内感染,宫腔黏连等危险因素,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药物流产 人工流产 终止妊娠
  • 简介:目的比较剖宫产全麻诱导使用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对产妇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需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全麻下择期剖宫产患者70例,纳入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各35例。全麻诱导使用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5-2mg/kg。K组加用氯胺酮1ms/kg,R组加用瑞芬太尼1μg/kg。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6、24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术后镇痛药物消耗量及镇痛药物追加次数。结果与R组比较,K组患者术后2h和6h静息VAS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7.2±0.9)分VS(4.1±0.9)分]和[(7.1±0.3)分VS(5.6±0.5)分](P〈0.05);各时点运动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患者镇痛药物追加次数显著少于R组[(6.0±3.5)次VS(2.2±2.3)次](P〈0.05)。24h和48h镇痛药物消耗量K组显著低于R组,分别为[(50.8±7.6)mgvs(72.4±8.2)mg]和[(100.4±8.1)mgVS(128.3±11.2)mg](P〈0.05)。结论氯胺酮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并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量。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镇痛 瑞芬太尼 氯胺酮
  • 简介:为推动中国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了第1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简称《指南》),并结合乳腺癌领域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每2年进行1次更新,指导中国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最新公布的2015版《指南》从乳腺癌筛查、影像诊断、病理诊断、手术及全身治疗等方面对乳腺癌临床诊治策略进行了规范。本文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抗HER-2分子靶向治疗、化疗与骨保护治疗的角度出发,对2015版《指南》药物治疗策略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解读。

  • 标签: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实践指南
  • 作者: 徐光碧
  • 学科: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2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卫生院,重庆长寿401223
  • 简介:目的:研究黄体酮联合益宫颗粒对药物流产术后阴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院内收治的药物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通过黄体酮胶囊治疗,观察组联合益宫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阴道出血时间、阴道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阴道出血时间、阴道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患者通过黄体酮联合益宫颗粒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控制阴道出血,值得推广。

  • 标签: 黄体酮;益宫颗粒;药物流产;阴道出血;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缺失对人乳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溴化乙锭(EB)处理获得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线粒体DNA缺失(rho^0MDA—MB-231)细胞,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胶原凝胶包埋三维立体培养法(CD—DST)对比分析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结果与MDA—MB-231细胞比较,rho^0MDA—MB-231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嵴消失呈空泡样改变,对化疗药物相对抵抗,P—gP、BCRP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耐药表型的形成。

  • 标签: 线粒体 线粒体DNA 乳腺癌 多药耐药
  • 简介:研究表明,雌激素在诱导乳腺癌发生和细胞增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雌激素及其受体组成的蛋白复合体作用于乳腺细胞,促进多种基因的转录调节。临床上,大约2/3的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阳性,且具备生物活性功能,能促进和维持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临床上通过检查乳腺癌细胞是否含有ER,和ER对雌激素的应答性来决定是否应用抗雌激素药物

  • 标签: 抗雌激素药物 乳腺癌细胞 S蛋白 雌激素受体 耐药 乳腺肿瘤细胞
  • 简介:除外高血压,糖尿病及消化道有出血倾向者后的124例胸腹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来用泼尼松龙混悬液,维生素B[12]、维生素B1。1%利多卡因注射液行膀胱经背腧穴注射和外关双、太冲双穴位注射治疗,现就其疗效对比分析如下:

  • 标签: 胸腹部带状疱疹 药物注射治疗 膀胱经 疗效 背腧穴 泼尼松龙混悬液
  • 简介:乳腺癌一般按照其基因表型分类,但现在越来越趋向于按照免疫组化(ICH)染色结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在一些回顾性研究中其益处凸显,特别体现在对ER(-)、PR(-)、HER-2(-)、CK5/6(+)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标志物不同排列组合的预后研究中。MarcTischkowitz等在2007年7月24日出版的BioMedCentral上介绍了使用免疫组化标志物法改进受体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新方法。本文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化标志物 乳腺癌患者 预后评估 免疫组织化学 阴性
  • 简介:目的分析符合NCCN指南绝经标准和正常月经状态的两组乳腺癌患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3项性激素的水平,为判断60岁以下、未接受卵巢去势但已停经的妇女是否达到绝经状态提供依据,以便合理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方法前瞻性研究本院用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的204例年龄≥60岁或双侧卵巢切除后的患者(绝经组),以及128例处于正常月经状态患者(未绝经组)的性激素检测结果。采用核密度图描述3种激素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的分布特点,用百分位数表分别描述这两组患者的3项性激素数据。两组间3项性激素水平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绝经组中,E2最高值为53.63pg/ml,FSH和IM的最低值分别为9.68mU/rnl和1.18mU/ml。核密度图显示3项性激素水平都呈偏态分布,它们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绝经和未绝经患者3项性激素的分布都有重叠,尤以LH为著。结论LH不宜用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绝经状态。对符合2011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绝经标准专家共识的患者,当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E2〈50pg/ml、FSH〉10mU/ml时,可初步判定其为绝经状态,并可考虑应用AIs,但应追踪性激素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误判的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性腺甾类激素 绝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