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概况、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有髋关节受累的AS患者82例,并以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胸腰椎及骨盆X线、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水平(C-reactiveprotein,CRP)、HLA-B27、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diseaseactivityindex,BASDAI)、强直性脊柱炎Bath功能指数、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指数及治疗情况等。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测量部位为腰椎1~4和股骨颈部位。结果AS合并髋关节累及的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发生率(78.0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表现出更高的骨量减少(46.3%VS27.5%)和骨质疏松发生率(31.7%VS5.0%)。但AS患者骨密度检测率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率极低。合并髋关节受累的AS患者腰椎及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SR升高是AS患者腰椎骨丢失的危险因素;而身高、体重、BASDAI及CRP水平与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明显相关。结论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腰椎及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均明显降低;ESR及CRP水平升高、高疾病活动度是AS患者骨丢失的危险因素;AS合并髋关节累及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但骨密度检测率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率极低。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髋关节
  • 简介:由于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已经日益增多,尤其是在颈椎病手术中更是被推荐使用,但关于假阳性警报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还不明确,本文研究了颈椎病手术中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cMEP)监测假阳性警报的潜在危险因素。通过对52例相继进行颈椎手术患者的术中神经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TcMEP报警进行鉴别分析

  • 标签: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型颈椎病 潜在危险因素 监测预警 外科手术 假阳性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Scholar、CNKI、VIP和WanFang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的文献,运用Stata11.0定量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最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中,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0.038,95%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与对照组安全性相近。

  • 标签: 双膦酸盐 骨质疏松症 腰椎融合 META分析
  • 简介: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是指脊柱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疾病.该病常见于颈椎,在亚洲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男性多见,可与其他脊柱退行性病变并存[1].目前认为OPLL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如遗传、代谢异常及机械应力刺激等.本文就OPLL遗传基因研究做一归纳,并阐述了在机械应力环境下易感基因对OPLL发病的影响;此外,本文又简述了微RNA(microRNA,miRNA)在调节OPLL易感基因成骨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探讨遗传因素(OPLL易感基因及miRNA)在OPLL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后纵韧带骨化 基因 微RNAS
  • 简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和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的病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报导称约22%~29%的DVT患者可能并发致命的肺栓塞[1].DVT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险因素.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病,我国从文献统计结果显示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静脉回流障碍 静脉管腔 肢体肿胀
  • 简介:目的研究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腰椎活动节段(L4~5)的数学力学模型。结果a)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各实验切除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在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小关节切除1/2以上的各组均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a)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节段的前屈、后伸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b)当腰椎小关节切除范围超过1/2,对腰椎节段侧弯运动有显著性影响,尤其以向对侧侧屈为甚;c)当一侧小关节切除超过1/2后,由于失去了小关节和关节囊的限制,导致腰椎活动节段轴向旋转范围增加显著。

  • 标签: 小关节切除 腰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绝经后妇女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骨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骨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骨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妇女绝经后前臂骨骨量丢失规律同中轴骨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测量前臂骨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值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密度 骨质疏松症 绝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厂Si)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3A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3A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3A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5/S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分析根据膝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探讨致病因素的作用机理,尝试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临床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患者56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每个患者的致病因素:关节内损失、免疫损伤、代谢异常所致结晶体沉积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膝关节神经营养障碍损伤,分别采取关节镜清理、抗生素治疗、抗痛风治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活血药物防治微循环障碍等综合治疗方案治疗2周,膝关节功能锻炼4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肿胀及日常活动情况的改善程度。结果有50例完成致病因素综合治疗并随访2年,总有效率为100%,疗效优秀20%。结论上述致病因素协同致病,是骨关节炎发病的病因病理基础,膝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综合治疗(关节镜清理、抗生素治疗、抗痛风治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法)疗效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致病因素治疗 疗效 病理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thritis,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RA患者合并肩关节病变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38例无肩关节病变的RA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常规调查资料、B超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经超声检查显示51侧肩关节发生病变,包括骨质侵蚀10侧、肌腱炎7侧、关节积液11侧、滑膜增生13侧、肩袖病变10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CC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与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类风湿因子、ACCP、CRP、ESR等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以及RF-IgA、RF-IgM、ACCP、CRP、ESR水平升高等.结论了解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防治肩关节病变,避免病变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使秘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90.47%。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卧床、疼痛等因素导敛生活习惯和排便方式的改变,极易发生便秘,便秘时常出现下腹膨胀,严重时出现食欲不振、无力、头晕、烦躁等症状,若不及早干预,对患者的饮食、睡眠和骨折的康复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62例卧床患者进行护理下预,减少了便秘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科卧床患者 护理干预 便秘 2009年 骨科患者 排便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mutiple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tiudinalligament,MOPLL)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征、病理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单开门椎板成形和连续节段Centerpiece开门侧钉板系统固定,治疗颈椎管MOPLL患者共计79例,其中术后轴性痛发生者12例,减压范围均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患者C(2-7)节段整体、C(3-4)和C(5-6)椎间屈伸术前活动度和术后矫正值,评估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者间C(2-7)椎体中心间距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差异。结果颈肩轴性痛发作者,术后C(2-7)屈伸运动范围下降幅度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轴性痛者C(5-6)术前屈伸度大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性痛者术后C(3-4)椎间活动度矫正值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中心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如合并颈椎失稳,易致减压范围内各椎间屈伸度变化程度失衡和周围软组织应力动态失衡,继发术后轴性痛发生。

  • 标签: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椎间活动度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简介:目的通过鸡松果体蒂部切断的方法,研究褪黑素在松果体切除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方法10只刚孵育出的WhiteLeghrn鸡作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控制白天12h光照(强度500Lux)、夜间12h完全黑暗(强度0-5lux)条件下饲养;20只WhiteLeghorn鸡在鸡龄3d时行松果体切除,控制光照条件同对照组;20只WhiteLeghorn鸡3d时行松果体蒂部切断术,控制光照同对照组.5周时留取所有鸡白天(mid-day)和夜间(mid-night)的血清,用RI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褪黑素含量.所有的鸡处死后,取骨骼标本,行脊柱前后位平片检查.结果5周时,对照组褪黑素含量呈现明显白天低(57.25±7,43)pg/ml,夜间高(257.92+26.09)pg/ml的周期性变化.松果体切除组褪黑素含量,白天为(60.05±5.48)pg/ml,夜间为(55.09±8.35)pg/ml,其分泌维持低水平.松果体蒂部切断组褪黑素含量,白天为(58.77+8.44)pg/ml,夜间为(248.47+27.21)pg/ml,仍呈白天低,夜间高的周期性变化.X线检查:对照组10只鸡无脊柱侧凸发生;松果体切除组20只鸡中9只鸡发生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45%;松果体蒂部切断组20只鸡中有11只发生了侧弯,发生率为55%.结论松果体切除和松果体蒂部切断都可以在鸡中诱发出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鸡松果体蒂部切断术后仍能保持褪黑素的周期性分泌,但可以诱发部分鸡发生脊柱侧凸.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侧凸发生不是通过褪黑素起作用.

  • 标签: 脊柱侧凸 病因学 褪黑素 松果体
  • 简介:目的阐明恒定磁场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影响和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从而在细胞水平较全面的解释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利用体外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外加0.38T、0.48T恒定磁场处理后,观察恒定磁场对这三种细胞生长、分化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恒定磁场处理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的表达,并且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结论恒定磁场促进骨组织的成骨作用,抑制骨分解,是其治疗骨质疏松良好效果的部分机制。

  • 标签: 恒定磁场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处理异体椎间盘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去细胞化椎间盘作为自然支架辅助生物学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性能。方法手术获取6例成熟比格犬的椎间盘,逐级冷冻保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8kGy、25kGy、50kGyγ射线照射组(n=8),处理各组椎间盘后进行细胞活性及生物力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间盘细胞活性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对照组纤维环及髓核细胞活性分别为92.6%、90.7%,18kGy照射组为76.5%、70.6%,25kGy照射组为52.7%、46.9%,50kGy照射组为18.3%、1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间椎间盘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压缩、拉伸轴向力及左/右旋转扭力矩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优化γ射线照射可以作为异体椎间盘消毒灭菌的手段,但其确切效果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去细胞化椎间盘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物学及机械性能,有望作为自然支架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

  • 标签: 椎间盘 骨移植 移植预处理 Γ射线 细胞存活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雌性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低剂虽(3mg·kg-1·d-1)罗格列酮组(Ros-1组)、中剂量(10mg·kg·d-1)罗格列酮组(Ros-2组)和高剂量(30mg·kg-1·d-1)罗格列酮组(Ros-3组)。每日定时按照每公斤体重6ml灌胃,NC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作为对照,干预12周。处死后,测定右侧股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标记物和相关激素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Ros-3组的股骨骨密度较其他三组显著降低,反映骨形成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在Ros-2及Ros-3组显著降低,而其他骨代谢标记物无显著变化。各组的雌二醇、睾酮、瘦素水平无差异。Ros-3组IGF-1水平降低。各组炎症因子的水平无有意义的变化。结论较大剂量的罗格列酮能减少正常雌性大鼠的骨形成,降低骨密度,对循环中雌二醇、睾酮及多数细胞因子无显著性影响

  • 标签: 罗格列酮 骨钙素 骨密度 雌二醇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节段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继发骨折组(A组,38例)和无继发骨折组(B组,10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非手术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外力参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手术因素(骨水泥填充材料、注入量、注入方式、渗漏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有无外力参与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其余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进入方程,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椎体骨密度低、楔形角≥15°、骨折位于胸腰交界处、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外力作用5个指标是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手术因素不会增加继发相邻椎体骨折风险。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折 压缩性
  • 简介: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兰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的影响。方法在兰州地区筛选出绝经后妇女60人,随机分为大豆异黄酮组(SIF)和对照组(Control),每人每天服用大豆异黄酮90mg或者同等剂量安慰剂,时间6个月。抽血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磷,超声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BMD)。结果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下降(P〈0.05),血清钙显著升高(P〈0.05),胫骨中段BMD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增加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减少骨量丢失。因而可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

  • 标签: 大豆异黄酮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瞢密牌钙片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周量身长;给予该产品4周后,进行3天代谢实验;实验结束时,进行股骨骨密度测定和骨钙含量的测定。结果低、中剂量实验组的身长和身长净增加值显著高于低钙对照组(P〈0.05或P〈0.01)。各剂量实验组大鼠股骨中心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显著大于低钙对照组(P〈0.01或P〈0.05),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的股骨中心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显著高于碳酸钙对照组(P〈0.05)。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的股骨远心端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显著大于低钙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的股骨钙含量及总钙量显著大于低钙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组、碳酸钙对照组大鼠钙的表观吸收率显著低于低钙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实验组和碳酸钙对照组大鼠钙的存留率显著低于低钙对照组(P〈0.01)。结论认为瞢密牌钙片有增加大鼠骨密度的作用。

  • 标签: 密牌钙片 骨密度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