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实验条件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寻找适合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的实验条件。方法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干酵母配制条件下观察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情况。结果环境温度为20℃~21℃、干酵母采用冰水(0℃~4℃)配制方法时大鼠总淘汰率为20%,注射干酵母后大鼠体温均衡上升,达峰时间约为注射干酵母后8-10h;环境温度为24℃~25℃、干酵母采用室温水(20℃~25℃)时大鼠总淘汰率为30%,注射干酵母后大鼠体温上升呈双峰状,波峰分别位于注射干酵母后约7h和9h,达峰体温比前者约低0.3℃-0.5℃。结论在环境温度为20℃~21℃、干酵母采用冰水配制的方法的条件下复制的大鼠发热模型更稳定、大鼠的淘汰相对较低。

  • 标签: 干酵母 大鼠 发热模型 实验条件到达双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柴胡退热汤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住院的癌性发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柴胡退热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萘普生片治疗,两组均7天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退热汤治疗癌性发热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癌性发热 中医药疗法 柴胡退热汤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护理质量,协助尽快明确诊断,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针对不同热型特点、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病情轻重采取针对性护理认真仔细的病情观察、耐心的心理疏导、全面的健康教育、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等。结果7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数为10~32天,5~10日内诊断明确的63例,其中感染性疾病39例,非感染性疾病24例,结缔组织疾病13例,肿瘤性疾病9例,出院时仍未确诊13例,患者经相应科室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痊愈,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传染病疫情控制好。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病情复杂,检查费用高,病人心理负担重,细心的病情观察可以为明确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耐心的心理疏导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周到的护理可以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能很好地控制传染病疫情。

  • 标签: 不明原因发热 护理 疫情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小儿退热栓在小儿感冒发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感冒发热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给予双黄连口服液)和观察组(60例,给予复发小儿退热栓),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58/60)高于对照组83.33%(50/60);患儿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4/60),低于对照组20.0%(1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感冒发热治疗中应用复发小儿退热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方小儿退热栓 小儿 感冒发热
  • 简介:摘要分娩镇痛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硬膜外分娩镇痛因镇痛效果确切,不影响产程等优点,已成为分娩镇痛的主要手段。但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易发生体温升高,甚至发热(>38℃),给母体和新生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文就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分娩镇痛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发热时合理退热是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退热,频繁喝退热药和低热就退热的危害及退热药物的合理选择。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发热待查患者,分为小于5岁组(36)例和大于5岁组(64)例进行观察。从病因学角度出发,调查发热的以及与退热药的合理使用情况。结果发热患儿年龄主要分布在3-5周岁,占44.00%;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80.33%;处方用药以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为主。结论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对小儿发热的形成与退热时使用的方法是合理的。

  • 标签: 发热 退热药
  • 简介:摘要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来,其病源菌以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经常咽部不适,异物感,发干、痒,刺激性咳嗽,口臭等症状。急性发作时,可酌情使用抗生素,慢性扁桃体炎可选用含碘片,淡盐水漱口等。

  • 标签: 银尔通漱口液 扁桃体摘除术 手术前后漱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小儿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头孢西丁静滴加补液对症治疗,外加中药直肠滴入;对照组以头孢西丁静滴加补液对症治疗,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视具体症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主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配合中药直肠滴入对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直肠滴入 小儿 外感发热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发热原因,探讨有效护理措施,达到新生儿疾病恢复,防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发热患者的发热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60例新生儿发热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发热、什么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发热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制定系统而科学的护理措施并很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 标签: 新生儿 发热 原因分析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68例急性发热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银翘散加味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有2.9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不良反应发生率14.71%,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发热疗效显著,有效改善发热症状,用药安全性高,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 银翘散 急性发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产前发热对产妇分娩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100例产前发热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产前无发热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最后分析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等。结果在羊水污染、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的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产前发热对产妇分娩的影响非常大,采取综合护理方法,能有效地减轻产妇的痛苦、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症状,保障母婴安全,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产前发热 产妇分娩 影响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文章从中医、西医两个角度阐述了肺炎发热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尤其是穴位贴敷在退热处理方面的机制、疗效及独到优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杵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1144例小儿外感发热的患者,患儿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2例。其中观察组在经过杵针治疗同时配合药物降温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在杵针治疗之后没有采用任何降温护理干预。结果在一个疗程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572例患儿中,完全康复的有540例,占总人数的94.3%;对照组中完全康复的有467例,占总人数的81.6%。观察组患儿的康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过杵针的治疗方式,结合相关的护理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医疗机构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杵针治疗 小儿外感发热 临床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外感发热采用直肠滴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74例外感发热患儿,抽签分为2组,各有患儿37例,对照组采用小儿双清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法治疗。并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病程与退热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1.89%VS75.68%),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病程与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外感发热采用直肠滴入的治疗效果显著,退热时间较短。

  • 标签: 直肠滴入 小儿外感发热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为有效的防治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以儿科、外感发热为主题词,以中药、推拿、针灸、刮痧、洗浴、外治法等为关键词,查阅近10年来的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文献,并以2008年至今的中文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30篇,分别从汤药、经直肠给药、中药外洗法、针灸、刮痧、推拿等6方面对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汤药、经直肠给药、中药外洗法、针灸、刮痧、推拿等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对小儿外感发热有很好的疗效,但在机理研究、数据可信度上尚有不足。结论中医治疗和护理小儿外感发热的方法值得推广,但需进一步加强机理研究。

  • 标签: 儿科 外感发热 中医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患者采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对象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对象镜检结果基本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而发热患者镜检结果显示异常率高达55.00%(44/80),而仪器分析结果显示异常率则为22.50%(18/80),镜检所得异常率明显高于仪器分析所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涂片检查能进一步明确发热患者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结合临床、细菌培养等检查,可以提高临床确诊率,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治有着很高的意义,值得借鉴。

  • 标签: 发热 外周血涂片 检查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门诊发热患者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对发热就诊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发热患者主要心理是由于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担心、害怕所致,并且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都有很大影响。结论医护人员在与发热病人接触中要给予细致全面的心理护理,双方信任,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检查治疗及护理。

  • 标签: 发热 心理因素 门诊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硫普罗宁所致的发热20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例注射用硫普罗宁所致的发热患者进行护理。结果20例注射用硫普罗宁所致的发热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护理,体温均逐渐恢复正常,患者无其他意外及并发症。

  • 标签: 注射用硫普罗宁 发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67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体温大于38.5°c,持续发热半月以上的12例发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除1例原因不明外,术后发热均由各种并发症引起。脾窝积血、积液合并感染及门脾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分级显著相关(p<0.01)。结论脾窝积血、积液及门脾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持续性发热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注意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持续性发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