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SRB1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表达差异,探讨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同一亲本来源的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CA-16和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扩增各菌株的目的基因SRB1、CDR1、ERG11,观察各菌株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相比,在mRNA水平氟康唑耐药株CA-16的SRB1和耐药基因CDR1、ERG11表达升高,SRB1、CDR1、ERG11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念珠菌SRB1的表达增高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密切相关,SRB1可能是一个新的耐药候选基因。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 基因 PCR SRB1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将入选患者按照试验设计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日1次,共2周,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每日1次,共2周。开始用药后第2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86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3例,最后59例患者进入疗效分析。用药2周时,卢立康唑组、特比萘芬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97%和96.15%(P〉0.05),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1.82%和80.77%(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

  • 标签: 卢立康唑 特比萘芬 足癣 临床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电焊工。因右眼红、痛、视物不清(见图1)5d于2007年9月25日入院。5d前患者在无保护电焊操作后出现右眼红、痛,第2d症状加重,自用眼药水(药名不详)效果不佳,5d后因症状进一步加重且视物不清到我院就医。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既往体健,无眼科病史。专科体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1.0。眼压正常。泪道冲洗通畅;右眼睑痉挛(++),角膜中央区灰白色圆形溃疡灶,

  • 标签: 暗色毛盘孢 角膜溃疡 病例报告
  • 简介: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是由须癣毛癣菌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肉芽肿 特比萘芬
  • 简介:报告1例由茄病镰刀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男性,40岁,木工,左眼红、痛、流泪、视力下降10d。经过角膜清创,系统性及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好转。致病菌株经真菌学鉴定为茄病镰刀菌,它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真菌性角膜炎病程进展迅速,能否及早诊治关系预后。真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临床应予重视。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角膜溃疡 真菌性角膜炎
  • 简介:体癣常经密切接触传染而获得,泛发性体癣目前已较少见。作者见到1例由于饲养宠物猫而导致急性泛发性体癣,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犬小孢子菌 体癣 宠物
  • 简介:泛发性体癣临床较少见,在临床中诊治本病患者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职员。因腹部出现红斑伴瘙痒渐扩大30余天入院就诊。

  • 标签: 体癣 泛发性 伊曲康唑 病例报告
  • 简介:患者因患陈旧性心肌梗死、脑梗塞,长期服药致胃黏膜损伤,同时合并糖尿病,引发胃部真菌感染,经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治疗3周后痊愈。

  • 标签: 胃部 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因“头部红色皮疹伴流脓1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母亲述1个月前因接触狗舌头皮开始出现红色斑块,之后皮疹池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出现流脓现象,在当地医院就诊,曾系统给予抗生素(具体不洋)、外用“鱼石脂软膏”等药物治疗,皮疹木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患儿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父母无手、足癣病史,家中及四邻无类似患者。

  • 标签: 粉小孢子菌 脓癣 病例报告
  • 简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盐芥EST序列进行RACE实验,获得1个新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命名为ThGPX6(GenBank注册号为FJ357244)。该基因的cDNA全长892bp,包含1个长为702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3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植物GPX的典型结构,即GPX催化活性区(NVASKCGLT)和标志性基序(ILAFPCNQF),以及PHGPX特有序列(KwNF(S/T)KFL)。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ThGPX6在盐芥叶片和根中表达,其表达受NaCl诱导,显示ThGPX6在植物高盐响应中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hGPX6存在于线粒体和内体中的可能性最大,预示着ThGPX6在清除ROS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盐芥 ThGPX6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分析 亚细胞定位
  • 简介:采用SSR技术对黄淮麦区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育成的38个小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39个SSR引物共扩增出186条谱带,其中143务为多态性条带,占76.9%。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9条多态性条带,平均3.7条。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320-0.857,平均为0.634。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GD值0.32水平上38个小麦品种可聚成六大类。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幅为0.10769~0.48571。SSR标记揭示出这38个具有黑麦血缘的小麦品种遗传变异较小,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 标签: 小麦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 简介:报道1例由脓癣引起的急性丹毒样癣菌疹。患者女,68岁,因头皮多发性脓肿伴四肢肿痛入院。头发及脓痂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犬小孢子菌。经口服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皮疹基本消退。

  • 标签: 脓癣 癣菌疹 伊曲康唑
  • 简介:报道1例半永久纹眉术后双眉部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女,23岁。双眉反复红肿伴瘙痒5个月余,曾多次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予以药物治疗后好转不明显,反复并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为犬小孢子菌,予抗真菌治疗,痊愈。

  • 标签: 犬小孢子菌 半永久化妆术 真菌感染
  • 简介:报道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皮肤毛霉病。患者男,65岁,面部结节斑块伴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皮损经短时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

  • 标签: 皮肤毛霉病 多变根毛霉 两性霉素B
  • 简介:报告1例面部难辨认癣患者为21岁女性,农民,由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而使局部皮损不典型,当地医师怀疑为红斑狼疮建议到我院做全面检查。病损标本真菌镜检发现菌丝,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免疫学检查排除红斑狼疮。病理检查在角质层及毛囊周围发现真菌菌丝。内服特比萘芬3周治愈。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难辨认癣 面部 红斑狼疮
  • 简介:联苯苄唑(Bifonazole)属于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棒状杆菌亦有效;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相当于1%氢化可的松霜。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评价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1%联苯苄唑霜(美克)治疗足癣的长期疗效,并与2%硝酸咪康唑霜(达克宁)和1%特比萘芬霜(丁克)进行对照。

  • 标签: 足癣 联苯苄唑 硝酸咪康唑 特比萘芬
  • 简介:报道1例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婴儿额部体癣。患者男性,出生半月,左额部红斑丘疹水疱7d。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的体癣。给予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1周后皮损完全愈合。

  • 标签: 石膏样小孢子菌 婴儿 体癣
  • 简介:目的报道1例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方法询问病史及体检,取足部的皮损行皮肤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及致病菌的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致病菌为茄病镰刀菌,给予局部病灶切除及伊曲康唑治疗,随访3个月,病灶明显缩小。结论本病例证实为茄病镰刀菌引起的足部透明丝孢霉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及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疗效明显。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伊曲康唑 切除术
  • 简介:以夏大豆杂交种杂优豆1号及亲本(W931A和WR016)为材料,进行了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值、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光合势等光合特性的测定,以探究杂优豆1号光合特性方面的杂种优势规律,为大豆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杂优豆1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在8:00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杂优豆1号与亲本相比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从而说明杂优豆1号较强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从群体光合势分析,杂优豆1号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盛花期、结荚期、鼓粒期3个不同时期都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从盛花期到结荚期、结荚期到鼓粒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杂优豆1号较强的光利用能力、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 标签: 大豆 杂优豆1号 光合特性
  • 简介:目的制备并鉴定一组抗曲霉不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烟曲霉细胞壁抗原成分、分泌抗原和灭活分生孢子,分别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鉴定单克隆抗体与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抗原的交叉反应。结果获得29株稳定分泌抗曲霉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用烟曲霉细胞壁抗原成分免疫获得11株,用分泌抗原免疫获得13株,用孢子免疫获得5株;Ig亚类鉴定,11个克隆株为IgG1亚类,3个克隆株为IgG3,15个克隆株为IgM。免疫荧光法鉴定29株单抗特异性识别烟曲霉细胞壁抗原,与其他曲霉抗原有交叉反应。结论29株单克隆抗体,对于建立侵袭性曲霉感染早期诊断方法、筛选曲霉保护性抗体以及研究抗体保护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曲霉抗原 单克隆抗体 交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