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奥美拉唑预防老年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致胃粘膜损害的疗效。方法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胃粘膜损害发生率为11.63%(5/43);对照组的胃粘膜损害发生率为37.21%(16/43)。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致胃粘膜损害的发生。

  • 标签: 奥美拉唑 老年病人 非甾体抗炎药 胃粘膜损害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白细胞介素18(IL-18)通过调节NK细胞分泌功能,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Th1细胞FFh2细胞的平衡调节、上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IL-18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免疫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大量研究发现,IL-18与HBV感染后的不同疾病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18 发病机制
  • 简介:背景:青蒿索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红斑狼疮的症状和体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青蒿琥酯治疗组,以TNBS灌肠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青蒿琥酯治疗组腹腔注射青蒿琥酯150mg·kg-1·d-1.实验第8d.处死小鼠.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TNBS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IFN-γ、IL-17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1.00±0.63对2.83±0.41,(5.62±2.36)U/g对(15.10±3.92)U/g,(132.56±37.09)pg/mg对(221.44±41.99)pg/mg,(89.73±29.86)pg/mg对(229.72±78.58)pg/mg,(408.02±83.13)pg/mg对(692.79±217.51)pg/mg](P〈0.05),IL-1O含量显著升高[(188.66±49.87)pg/mg对(121.02±21.57)pg/mg](P〈0.05).除组织病理学评分和IL-10含量外,青蒿琥酯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与乙醇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各组IL-4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TNBS引起的小鼠结肠炎,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h1/Th17免疫应答、上调保护细胞因子IL-10含量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青蒿琥酯 过氧化物酶 细胞因子类 Th1/Th17免疫应答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肝包虫病患者,52例接受经腹腔镜下内囊摘除术,另外52例采用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内囊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患者胆漏检出率为80.8%,明显高于腔镜组的63.5%(P〈0.05);术中出血量为(33.2±20.8)ml,明显少于腔镜组的【(82.1±45.3)ml,p〈O.05】;胆漏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肠腔排气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6%、13.5%、(11.5±4.6)d、(1.8±0.7)d、(10.5±5.3)d,明显优于腔镜组的【34.6%、36.5%、(24.3±7.8)d、(3.3±0.6)d、(17.1±7.8)d,P〈O.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与传统单纯应用腹腔镜手术比,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肝包虫病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 腹腔镜 胆道镜
  • 简介: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的辅助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标准三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Hp根除率,并观察两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及出血指数。结果:治疗组1个月Hp根除率及1年后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D、PLI、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D、PLI、SBI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提高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Hp根除率,且对改善牙周状况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牙周基础治疗 慢性牙周炎 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究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的增效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调查,根据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牙周干预,分析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附着丧失)、SBI(龈沟出血)、PD(探诊深度),分析牙龈炎程度与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间关系。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L、SBI、PD间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AL、SBI、P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比对牙龈炎程度与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间关系可知二者间呈正相关。结论:在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牙周干预可显著改善口腔内环境,与传统三联疗法合用可明显降低胃内HP阳性率,效果更优于单纯使用传统三联疗法。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 增效 临床疗效
  • 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大量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水平越来越高,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困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幽门螺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而且已经出现同时对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的多重耐药株,近年发现的能引起多重药物耐受(multidrugresistance,MDR)的外排泵系统在临床耐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机制及其外排泵抑制剂进行研究,以解决幽门螺杆菌日益增高的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多重耐药 外排泵 外排泵抑制剂
  • 简介:背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发病率低,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相关。方法:纳入2005年10月-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患者96例。选取无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患者2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入选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中,Hp阳性者75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3.57(75/21);对照组中,Hp阳性者160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1.45(160/110)。病例组与对照组Hp感染相对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P=0.001),Hp感染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危险因素(OR=2.46,95%CI:1.44~4.19)。结论:Hp感染可能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发生有关。

  • 标签: BRUNNER腺 增生 幽门螺杆菌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肠镜检查清洁度对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20例成年患者,其中,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住院患者60例为观察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清洁满意度和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门诊患者肠道清洁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肠镜检查成功率显著少于观察组(P〈0.05)。结论住院患者肠镜检查清洁度是提高诊断阳性率的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漏诊、误诊的几率。

  • 标签: 住院患者 门诊患者 肠镜检查 清洁度
  • 简介:胃癌是我国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胃癌治疗采用以系统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不足5%。近年肿瘤的免疫治疗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进展,其中针对程序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单克隆抗体已用治疗于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本文就PD-1/PD-L1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肿瘤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背景:CD4^+CD25^+T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CD4^+CD25^+T/CD4^+T比值在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并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对缓解期溃疡结肠炎(UC)患者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33例缓解期UC患者分为UC对照组和UC治疗组,后者予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并设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行症状和内镜评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结果:UC对照组症状和内镜评分与UC治疗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对照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UC对照组相比,UC治疗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三组间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缓解期UC患者CD4^+CD25^+T/CD4^+T比值发生改变,表明免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使CD4^+CD25^+T/CD4^+T比值恢复正常。

  • 标签: 有益菌种 结肠炎 溃疡性 免疫 T淋巴细胞
  • 简介: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率不尽相同,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有部分关联。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对亚洲人群中以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在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中进行系统文献检索,以RevMan4.2.8软件行荟萃分析。结果:共17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不考虑PPI类型,CYP2C19弱代谢型(PM)与杂合子强代谢型(HetEM)之间、PM与纯合子强代谢型(HomEM)之间、HetEM与HomEM之间H.pylori根除率均有显著差异(PM对HetEM:OR=1.75,95%CI1.24—2.47.舟0.002;PM对HomEM:OR=2.82,95%CI1.73~4.60,P〈0.0001;HetEM对HomEM:OR=1.84,95%CI1.33-2.57,P=-0.0003)。在以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中,PM与HomEM之间、HetEM与HomEM之间且pylori根除率均有显著差异(含奥美拉唑方案PM对HomEM:OR=4.37,95%CI1.86—10.26.P=0.0007,HetEM对HomEM:OR=3.15,95%CI1.75—5.66,P=0.0001;含兰索拉唑方案PM对HomEM:OR=3.06.95%CI1.56-6.00。P=0.001。HetEM对HomEM:OR=1.95,95%CI1.03~3.70,P=0.04)。在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中,PM、HetEM、HomEM三组间H.pylori根除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亚洲人群中,以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其H.pylori根除率受CYP2C19基因多态影响,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则否。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螺杆菌 幽门 细胞色素P450 2C19 多态现象
  • 简介: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组织Fas、FasL及FAP-1和组织中淋巴细胞的Fas、FasL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as、FasL多克隆抗体及FAP-1单克隆抗体对15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检测其组织Fas、FasL及FAP-1和淋巴细胞的Fas、FasL的蛋白表达,并以相应的正常肝组织作对照。结果肝母细胞瘤组织中Fas表达(78%)高于正常肝组织(5%),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呈胞浆型表达。正常肝组织中FasL表达阴性,而肝母细胞瘤中FasL表达73%,两者表达率差异明显;在15例肝母细胞瘤中FAP-1阳性表达13例。同时发现瘤周淋巴细胞Fas、Fas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68%,而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正常肝组织同时表达Fas/FasL,在维持其自身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肝母细胞瘤组织Fas、FasL表达上调以及FAP-1阳性表达可诱导表达Fas的淋巴细胞凋亡以实现免疫逃逸。

  • 标签: 肝母细胞瘤 FAS/FASL FAP-1 蛋白表达 免疫逃逸
  • 简介: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虽然近年来在胰腺癌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手术仍是惟一可提供潜在治愈机会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胰腺癌发现时已失去手术的机会,且对化放疗、靶向治疗效果有限,故生存率仍低.本文围绕胰腺癌与糖尿病、胃肠道微生态、microRNAs在胰腺癌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找可能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挖掘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胰腺肿瘤 糖尿病 胃肠道 细菌 微RNAS
  • 简介:近年来,消化道肿瘤与胃肠道激素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促胃液素(gastrin,Gas)对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有促进作用。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对消化道良性病变33例、消化道肿瘤37例及肿瘤术后患者19例血清Gas的含量作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血清 促胃液素 消化道肿瘤 胃肠道激素 GAS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H)水平对H—rasl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肿瘤的影响。方法将45只H—rasl2V转基因肝癌小鼠随机分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甲状腺素片、丙硫氧嘧啶片或蒸馏水灌胃制造不同的TH水平状态,待小鼠7月龄后,测量肝脏肿瘤指标。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血清T3和T4分别为(226.5±79.0)ng/dL,和(1.0±0.5)μg/d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8.9±52.1)ng/dL和(0.8±0.4)pm01/L,P〈0.05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3±63.9)n/dL和(O.9±O.4)μg/aL,P〈O.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游离T3和T4分别为(0.5±0.2)pm01/L和(4.3±1.4)pm01/L,显著高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0.3±0.1)pmol/L和(1.8±0.5)pm01]L,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O.4±0.2)pmol/L和(1.9±0.7)pmol/L,P〈0.0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组小鼠肿瘤数为(7.9±3.2)个,肿瘤直径超过2mm的数量为(4.1±2.7)个,肝/体质量比为(8.6±2.4),显著低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组【分别为(14.0±73)个、(9.9±4.8)个和(13.5±4.6),P〈O.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4±5.3)个、(7.7±3.1)个和(11.3±3.5),P〈0.051o结论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能影响H—rasl2V转基因肝癌小鼠肝脏肿瘤生长,甲状腺素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

  • 标签: 肝癌 转基因小鼠 甲状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