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广场舞引发社会矛盾的现象为研究背景,先简要阐述了国外学者如何用游憩设施艺术解决公众矛盾的典型案例,并借由马先生的观点指出了国内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微景设计的研究盲区。再以武汉巡司河广场噪音扰民事件为例,提出了如何通过游憩设施艺术设计实现景观改造,从而从功能上解决公共空间使用矛盾的方案。创新点是就地盘活混合功能与屋顶增量转移功能两种对策的提出。

  • 标签: 游憩设施 城市 景观 社会 艺术
  • 简介:长期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能否与中国古代画传统有机地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考察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西方学术体系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影响,考察中国传统画学理论向现代艺术的转型过程和不同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中国学术传统的交往与冲突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作者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艺术史研究必须走出并超越中西二元对立的迷障,完成中国艺术史学科现代形态的转化与整合。

  • 标签: 艺术学 艺术史 中国画学 方法论
  • 简介:叙事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活动,从原始社会简单的动作和表情,到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再到今天影像手段的日臻完善,人类叙事的媒介和模式不断变更,叙事本身也变得更加复杂。与语言或文字的叙事功能相一致,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语言,同样承担着重要的叙事职责,而且因为其本身所特有的动态性和形象性,赋予了画面语言更加丰富的叙事内涵。准确的构图不仅可以传递美感,而且在揭示人物心理、交待人物关系、点明作品主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叙事作用。

  • 标签: 画面构图 叙事元素 叙事潜质 叙事功能
  • 简介:文章选取山东省济南市堤口庄四蟹灯表演为切入点,分析其当前研究动态、路径及方法,进而探讨艺术人类视角下地方性文化符号建构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性文化符号 建构 艺术人类学 四蟹灯
  • 简介:对于存在于民间的宗教信仰,学术界持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不是宗教,因为民间信仰杂乱,与迷信、巫术紧紧相连;一种则认为它是民间的一种宗教,因为它与宗教有很形似的功能。带着对民间信仰神秘感的探索,假期参与观察了隆德县每年一次的大型庙会——北联池庙会,发现民间信仰与村际空间存在着经济、精神、文化、政治、娱乐等诸多的空间链接关系,民间宗教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民间信仰 宗教 北联池 庙会
  • 简介:博物馆是公共叙述、公共仪节展开的空间,也是政治与文化被产出、被观察与再生产的空间。当文化整体观的思想完全占据展览策划的思路时,博物馆成为权力的巩固者,站在无所不知的主导者的视角下去审视一个差异化的社会。随着学术界对自我与他者讨论的深入,博物馆开始提倡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将多元文化以及与观众自身生活相关的议题融入展览策划与教育活动中,强调学术的文化反应,以消除博物馆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将“我”的观点放大来影响观者。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策划 观看视角 身份建构
  • 简介:《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类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杜磊(DruC.Gladney)撰写的一部研究中国回族的学术专著,其以人类的视角,以中国回族为个案,展开对中国人的族群认同这一话题的再思考。通读《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类研究》,笔者认为,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在新理论下重新审视回族,并在对回族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中实现对现有学术理论范式的思考与拓展。由于研究建立在对多元社区田野实践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理解回族,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回族的一个新视角。

  • 标签: 杜磊 田野 回族 新视角
  • 简介:城市边缘群体的边缘性表现之一就在于其生活的社会空间受到挤压和扭曲。这种空间的挤压又使得该人群被进一步边缘化。借助影像的直观性、易读性、共享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参与式影像实践可以拓展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建构其自身的主体认同。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拍摄培训、影像创作和影像分享等一系列影像实践活动,来帮助边缘群体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建构自身主体性的精神空间,从而以这种平民化艺术生产方式扩展和再造了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但是,边缘群体的流动性以及组织自身资源的相对缺乏也使得这一社会空间难以长期维持。

  • 标签: 影像 视觉人类学 边缘群体 社会空间的生产 社会组织
  • 简介:近期日本东京国立现代艺术(TheNationalMuseumofModernArt,Tokyo)举办展览“空虚的形态”(MorphologyofEmptiness)和“冈本太郎百年诞辰纪念展”(OkamotoTaro-The100thAnniversaryofHisBirth).

  • 标签: 诞辰纪念 日本东京 现代艺术 形态学 空虚 艺术馆
  • 简介:诅咒情节是印度梵语文学时期诗人兼戏剧家迦梨陀娑名作《沙恭达罗》中的重要戏剧手法,也是印度神话当中的重要内容。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名剧《窦娥冤》中的诅咒情节的设置也是其表现主题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本文通过对两个剧目中诅咒情节的互文解读,展示文学人类视野中诅咒情节的文化意义。

  • 标签: 窦娥冤 沙恭达罗 诅咒 互文 文学人类学
  • 简介: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关系到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儿童时期的活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文萱以使用人群、儿童行为特征为出发点,从场地要素的功能空间、地形、色彩、植物、游戏设施等对达令港广场设计的儿童活动场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儿童的行为特征对儿童活动场地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总结设计手法,以期对中国的城市公共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儿童活动场地 儿童行为学 儿童活动场地设计
  • 简介:影视人类就是用影像与影视这种载体来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表现人类共同命运的学问,因此,影视人类是一门记录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影视人类具有展示文化价值和促人深刻反思、引发更多人群关注并传播、关照文化传承结局和传承人命运的历史变化和演进、显示文化身份的差异和破译古老部族文明密码等全息功能。国家文化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土风计划”是一项由著名音乐人陈哲发起并推动、文化部主持的原生态文化传承行动,旨在抢救、保护濒临失传、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由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的系统保护工程。在自2011年10月至今在云南的率先实施过程中,影视手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全息功能的发挥,在促“土风计划”的传承模式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全息功能 土风计划
  • 简介: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深圳美术馆、澳门塔石艺文馆共同主办,《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协办的“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先后在深圳、澳门两地召开。2003年举办的“首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主题为“共生与互动”,对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二十年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检讨。本届学术主持孙振华和鲁虹把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转向”,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深圳美术馆 社会学转向 批评家 第二届 中青年
  • 简介:<正>宗教绘画表达的是“所知”而非“所见”。因此,藏传佛教壁画的制像方式也是如此,以象征、暗喻宗教教义为目的,对世间万物的形象进行取舍、概括,进行抽象加工,通过符号化、程式化的手段提炼出绘画语言。纵观佛教绘画的演变,壁画中供养人、医学唐卡的出现,是佛教文化中融入了现实生活场景

  • 标签: 内蒙古西部地区 美岱召 佛教壁画 大雄宝殿 藏传佛教 佛教绘画
  • 简介:<正>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其中蒙古族传统乐器显得犹为独特。长久以来,相对于丰富多彩的蒙古族器乐文化,对其乐器分类及音乐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关注相对处于滞后阶段,甚至有些领域至今属于理论空白。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将蒙古族弓弦乐器分为筒形琴箱胡尔类乐器和梨形琴箱潮尔类乐器两大类,试图通过论证这一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对笔者所提出的“蒙古族潮尔类乐器”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进

  • 标签: 蒙古族 弓弦乐器 乐器学 内涵与特征 文化内涵 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