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缺陷和90国家干预的特征法国《景气》杂志1993第1期发表的编缉部文章《国家的回归》(19935月12日出版的法国《经济问题》周刊作了转载),对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核心─—乘数理论及其缺陷、内生增长理论、90国家干预的...

  • 标签: 国家干预理论 外部性 凯恩斯 内生增长理论 乘数理论 90年代
  • 简介:20世纪90后,处于多元意识形态冲击下的中国当代影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90后的中国影视艺术主要在审美深度的削减、审美趣味的转向和审美泛化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影视作品不同的美学风貌,具有思想内容越来越浅平化、世俗化,身体美、暴力美彰显,科技美、时尚美成为新的美学元素的主要特征。

  • 标签: 当代影视艺术 审美 嬗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4
  • 简介:80新名词与90新话语作为一种现象,绝不限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说,整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创作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为一个相对前沿的学科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有代表性。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作文……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论 文学创作 话语 批评 阐释
  • 简介:20世纪40作家迁徙促进了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交流互动。丁玲等作家从国统区迁徙到解放区,将国统区文学的启蒙精神等传播到解放区;茅盾、何其芳等作家从解放区迁徙到国统区,对于深入推动国统区作家学习探讨“民族形式”问题、指导国统区作家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起到重要作用。从作家迁徙视阈来看,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存在深层互动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区域文学研究中孤立静止的观点。

  • 标签: 迁徙视阈 解放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 互动
  • 简介:1990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筑新的启蒙话语体系。这些坚守在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启蒙话语思想资源的薄弱。

  • 标签: 启蒙话语 现代性反思 启蒙终结论 新启蒙体系
  • 简介:小说创作的丰收1990'长篇小说热'成为当时中国小说创作的重要现象引起格外关注,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家都曾出版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读者和批评家也常常会把长篇小说的发展作为判断一个作家是否成熟或者一个地区文学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在小说的题材上,消费时代和都市化的日常生活、人的欲望及精神的颓废等在小说创作中以'个人写作'的名义得到张扬;对个体命运和

  • 标签: 固原文学 年代固原 文学中
  • 简介:九十的报告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归理性的写作风格,由衷地歌颂社会进步和英雄人物,理性地剖析批判社会问题,沉静深入地挖掘历史是其发展的三大特点。在社会全面转型的九十,报告文学创作的价值是不应被轻易否定的。

  • 标签: 九十年代 理性精神 泛化批判 史志性
  • 简介:台湾国民党文宣机构1950组织了“战斗文艺”运动,一时间“反共文学”辅天盖地,乃至成为台湾战后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但是,台湾文坛的主流话语、台湾本土派的文化立场和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著述对此却做出了不同的阐释。由此所形成的“文学场域”,在两岸关系不断发生变动的语境下,其彼此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表现出话语结构重组的流动。其间既是缘于政治力的强势运作乃至审美心理的迷失,又是缘于各种政治力存在着话语和力量的角逐及其“过程”的复杂性与流动性,更是缘于一个同宗同源的“文化共同体”。

  • 标签: 1950年代 台湾“反共文学” 传播与接受
  • 简介:考察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文学反现代意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从更宽泛的范围来看,“现代化与反现代思潮间的冲突正好代表着人性与非人性的冲突,不易消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上的各种思潮多多少少带有这种冲突的迹象”。[1]

  • 标签: 现代思潮 中国文学 80年代 语境 文学艺术 非人性
  • 简介:<正>《新匈牙利季刊》1979第75期刊登了匈牙利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M·绍博尔奇的一篇题为《匈牙利七十文学、批评及现实》的综合报告,文章对匈牙利七十文学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概括的总结。作者认为,在过去十中。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已经威信扫地。这种现象有其主观上的原因,例如,作家之间的妒忌等。但主要的客观原因似乎在于,社会现实以及文学所创造和反映的现实出现了复杂的现象,有待于批评界去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而批评家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出现的变化的特点和方向,却感到困惑不解。此外,还有一些内在因素,例如“信息爆炸”。那种通晓全部文学史,熟谙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并能够对它们的发展作出全面评价的批评家,几乎寥寥无几。匈牙利七十文学的主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

  • 标签: 匈牙利 七十年 文学史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主义批评
  • 简介:一、背景与简况1992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 标签: 固原文学 年代固原 突破年代
  • 简介: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或明或隐的文学创作模式,即便是以文体家著称的沈从文也不例外。探究作家的文学模式,不仅可以更深入地走近作家,而且在创作方式上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三十是沈从文作品逐步走向成熟的时代,因此对这时期的作品进行探讨,就显得极为关键和重要。本文拟从主题、情节设置、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沈从文这时期的乡土小说文学模式进行探讨。

  • 标签: 三十年代 乡土小说 文学模式
  • 简介:当代文学史中,文学批评改变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十分常见。1980哲理小说的发表、传播与接受,就是在以文学报刊为中心的文学力量下发生改变。大型文学期刊《十月》发表了这些小说,并借助报刊媒介展开了对作品的评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批评重点的转移,终致这类小说在1985后渐被文学史忽视。小说在批评史中的命运起伏,事实上涉及了1980小说接受史和批评史。通过重返文学期刊这一历史现场,将其置于生产场域的初始语境,可观察各种批评力量的此消彼长。以文学报刊为场域,重新发掘这类小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1980哲理小说的基本特色,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角度。

  • 标签: 《十月》 哲理小说 批评 影响
  • 简介:20世纪90以来的文学记忆书写,体现了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思想和哲学角度切入,更能够体察作家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价值判断。作家以深切的现实生活体验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去追寻中国民族文化心理、人的生存方式以及精神世界,从而使得小说获得了实质性的艺术突破与创新。但是过分夸大作家的思想意识和剧烈思辨,或者悖逆历史的主体认知,也会导致小说的抽象化、平面化,进而丧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标签: 90年代小说 文学记忆 思想深度 美学追求
  • 简介:<正>这个暑期,我们来看两部青春片吧。它们都讲述了两个少女各自的经历以及友谊。不管是纯真的,迷茫的,还是惨痛的,不论故事发生在中国还是外国,我们来一一体会那些也许曾经在我们自己的心胸中涌动的情绪,那些也许相似也许截然不同的臆想,然后把它们埋藏起来。

  • 标签: 席慕蓉 三观 王晓冰 佩索阿 汪国真 费尔南多
  • 简介:三十,民国的脚跟尚未站稳,新制就已匆匆进入第二个十。国势大体上依然贫弱,基本的格局里还去不掉内忧外患。北京在寒风里忍饥挨饿,南方时起战火硝烟;列强的大盘已大致把民国的事情搞定,小日本在关外又谋划打算。三十,只有上海还算是墙内一枝独秀的花,在墙外支撑着民国刚刚建立起的那一点浮面的清明。国事、家事全是“卵”大的事,抵不上享用之事,乐生之事。尽管卢沟桥的枪声已起,上海的太太们整日还是在客厅里一圈一圈推牌,小姐们一曲一曲在池中起舞,赌徒忙着在轮盘上下注,服装的式样比月份牌翻得还要快。

  • 标签: 三十年代 乐生 国势 下注 民国 内忧外患
  • 简介:1往上再往上摩天大楼光亮的外壁开始褪皮变成青色、变成朱红、变成水泥入云的烟囱,低了放马的鞭声,响彻绿地

  • 标签: 40年代 摩天大楼 烟囱
  • 简介:1.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有一段时间不停地听木马的音乐。听那个把头发遮住眼睛的二十三岁主唱用四十三岁老男人的低沉嗓音唱着恍惚迷醉的曲调。

  • 标签: 生活方式 生活态度 青少年 中年人
  • 简介:整体上看,贾平凹20世纪90以来的小说文本是纵欲主义欲望叙事的标本,他的写作代表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着力于对贾平凹90以来小说文本中纵欲主义欲望观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揭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

  • 标签: 欲望观 纵欲主义 欲望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