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10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艾思奇、周扬……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离开了上海奔赴延安。到达延安后,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一幅这样写道: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

  • 标签: 艾思奇 毛泽东 毛主席 延安时期 大众哲学 党组织
  • 简介: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中央决定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让群众吊唁,瞻仰遗容,同时做长期保存遗体的准备。由于瞻仰大厅条件所限,虽然冷风设备已开到最大,在强烈灯光照射下,遗体温度仍达20多摄氏度。江青、张春桥等提出改用照片代替遗体进行瞻仰、吊唁,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科学院、化工部和医学界技术人员云集大会堂,研究对策,制作了有机玻璃棺罩,棺内充氮气,降低了棺内氧气的含量,还在棺外搞了一个“气幕”,但降温效果不理想,棺内温度降不到15度以下。

  • 标签: 长期保存 遗体 毛泽东 人民大会堂 中国科学院 不良影响
  • 简介:毛泽东逝世后,逮捕"四人帮",为刘少奇等平反昭雪,邓小平再次出山,这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化,自然影响到对毛泽东的政治评价.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错误认识:一种是抛出"两个凡是"的观点,坚持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坚持肯定"文化大革命";另一种则是呼应国际上的所谓"非毛化"思潮,颠倒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全面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地位.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肯定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作用,维护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团结.

  • 标签: 实事求是评价 评价毛泽东 邓小平实事求是
  • 简介:在1949-1976年期间,当代中国外交在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打破了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包围,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且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 标签: 外交政策 当代中国 霸权主义 主权 国际社会 世界和平
  • 简介:众所周知,毛泽东在建国后不久,即于1949年12月首次登上了访苏的专列,前往莫斯科同斯大林会晤.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曾一再要求访苏,并做好了准备,却由于斯大林的婉言拒绝,一直未能实现,直到建国以后才终于成行.

  • 标签: 前夕未能 实现毛泽东 建国前夕
  • 简介:在《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注释限于篇幅,并没有让读者完全了解这篇文章历史的来龙去脉。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林彪 星星 征求意见 悲观思想 第一版
  • 简介:毛泽东与李济深,从相识相知,到共谋天下事,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统战关系,长达35年。为了追寻毛泽东与李济深这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笔者广泛披阅关于毛泽东、李济深、柳亚子等人的历史传记、名人回忆录与文史资料,并得到了广西图书馆原馆长麦群忠先生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2009年3月及7月,笔者两度专程到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先后采访了李济深的表弟、曾在李济深麾下任军需官、解放后曾任民革梧州市委主委及梧州市政协副主席、现年97岁的周泽棣先生和现年76岁的李济深侄女李燕芬女士,聆听了许多关于李济深的鲜为人知的轶事。追溯起来,毛泽东与李济深的友谊桥梁和革命纽带,却是李济深家乡的六堡茶。本文将其中相关故事钧沉出来,以飨读者。

  • 标签: 李济深 毛泽东 相知 广西图书馆 风雨 历史传记
  • 简介:毛泽东一生勤奋好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特别偏爱,从幼年发蒙识字到晚年生命垂危,始终如此。在他最喜欢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有一部是《三国演义》;在他最喜欢读的史书中,有一部是《三国志》。

  • 标签: 《三国志》 史书 诸葛亮 中国历史 晚年 毛泽东
  • 简介:莫道年华随逝水,永存深情在人间。大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为了用大量的事实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不畏艰苦,风尘仆仆,亲赴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城乡考察。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乡情 乡愁 大革命时期 1927年 农民运动
  • 简介: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告别陕北,经晋西北、晋东北挺进河北,准备去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工委会合。4月9日傍晚,因大雪路阻,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

  • 标签: 五台山僧人 毛泽东五台山
  • 简介:毛泽东说,“我们的军队就在人民中间”群众路线是中冈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什么是群众路线?《党章》里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党对群众路线的概括。

  • 标签: 群众路线 毛泽东 邓小平 工作路线 《党章》 生命线
  • 简介:<正>1958年秋,毛泽东主席在汉期间,曾计划到红安视察干部种试验田的情况。视察时间、线路、地点都已安排妥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后因故而未能成行。作为当时的亲历和知情者,笔者回忆起这件事至今内心还是激动不已,现将其整理成文,以传后世。1957年,红安县在指导农村工作中,摸索出了领导干部、农业技术员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三结合种试验田的经验,这引起了省和地区领导以及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关注。毛主席在党的八届三中扩大全会、

  • 标签: 农业技术员 领导干部 生产经验 农村工作 宋埠 南宁会议
  • 简介: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6周年,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召开座谈会很有必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文艺观同我国文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化运动正反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本...

  • 标签: 晋察冀文艺 《讲话》精神 毛泽东 文艺工作者 革命文艺 文艺史
  • 简介:毛泽东和周恩来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可能没有人知道他们握过多少次手.也无法计算他们究竟握过多少次手!但这张由红墙摄影师杜修贤拍下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握手照片.却成了镜头前两位伟人的最后一次握手。

  • 标签: 周恩来 毛泽东 杜修贤 摄影师
  • 简介:毛泽东一生读过大量的中国古籍,他从这些古籍中批判地吸取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华,并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工作服务,这在他的著作、报告、讲话、书信以至批文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他借用的古籍精华中,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 标签: 毛泽东 所知 中国古籍 中国历史
  • 简介:青年毛泽东崇敬和仰慕胡适,年轻的胡适也支持和赞赏不出国而是留在国内研究问题的毛泽东。然而,胡适与毛泽东的交往,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而最终"道不同,不相为谋"了,直至最终走向了势不两立……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胡适思想 中国共产党 研究问题 批判 湘江评论
  • 简介:萧三是一个透明的人。他坦率真诚,重感情讲原则,爱是爱恨是恨,决不掺假。他如果认为你做得对,对国家人民有利,一定会拼了命地支持你。他要是觉得你错,无论你地位再高,他也照样向中央'参'你,而且很可能还不止一次。这事我亲眼见过。萧三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认为正确的路,就坚决地走,你说他'一条道儿走到‘黑’',那就走到'黑'.假如他认为你与他'道不同',他肯定和你'不相为谋',甚而与

  • 标签: 毛泽东萧三 萧三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