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大量史籍证明,陈抟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内丹修炼二十余年,著有、等内丹名著,后又隐居华山少室山,并仙逝于此.然而,九室岩究竟在何处,至今鲜为人知.

  • 标签: 武当山 考察记 内丹修炼 隐居
  • 简介:在现在忧患交煎的时候,我们愿意同着读者,仿佛登上了一个高山,仰观俯察,顾后瞻前,让天上飞来的清风,把我们混了的脑筋吹得清醒一点,把我们迷糊了的视线弄得明亮一点,把我们沉闷了的心情煽得火热一点,"天风"的意义,如此而已。——吴耀宗《天风周刊》发刊词(一九四五年二月十日)又是2月10日,《天风》诞生面世的日子。

  • 标签: 发刊词 国教会 上帝 基督教 历史规律 使命
  • 简介:2002年6月26~28日,由台湾大学历史系与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合办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海峡两岸三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会议,共提交学术论文43篇,此外,哈佛-燕京学社主任杜维明教授与台湾中央研究院

  • 标签: 东亚文化圈 学术研讨会 儒家思想 礼乐思想
  • 简介:据国际伊斯兰通讯社拉巴特报道:2012年3月19至20日,伊斯兰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召开会议,商讨建立伊斯兰研究与教育。据伊斯兰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声明称:这项工程致力于借助信息通讯科技,加强伊斯兰各国研究和教育机构间的联系,并通过伊斯兰研究与教育促进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标签: 伊斯兰研究 教科文组织 教育网 商讨 教育机构 信息通讯
  • 简介: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由一个名叫摩尼的人创立。他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以二宗(即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意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论为根本教义。最高的神是四位一体(察宛、光明、威力、智慧)。三至十五世纪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六至七世纪传人中国新疆地区。

  • 标签: 摩尼教 印度教 日本教 泉州市 中国 福建
  • 简介: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论的基本范畴,同时也代表宇宙整体的基本范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本体论思想深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除了“天”以外,中国固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理路,都极大地左右了中国佛教本体的形成与演变。其始自于汉代,以中国的相类范畴比附佛教的本体范畴,主张真理与主体、本体与主体的一体化,突出地高扬本体与现象相即的思想,创立了富有层次性与圆融性的本体论思想。

  • 标签: 哲学本体论 中国佛教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宇宙万物 本体论哲学 基本范畴
  • 简介:本文从汉藏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名称,教经典及领袖人物的地位,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法脉传承上几个方面做了比较,认为内外调和性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主要特点,内部调和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一大特点。两地佛教吸收、糅合佛教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的特性都表现的很突出。两地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理论有了一定的积淀和觉解,打破原教旨的发展顺序和结构体系,从时空维度对印度佛教做了调适与会通的工作。判教也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另一大特点。在这种内外调和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始终处在两地佛教的主导地位。用特殊的范畴,命题来梳理、重组、整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义理。两地佛教都有系统的修持实践,但修持的方式各有不同。两地佛教都与政治紧密结合,但结合的形式不尽相同,汉地佛教在与世俗政治的关系中处在一种相协调的位置。而藏传佛教则凌驾于世俗政治之上。这也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之一。

  • 标签: 汉地佛教 藏地佛教 比较研究 内外调和
  • 简介:佛教的发展,佛法的弘扬,关键在于清净的僧团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但也少不了护的支持,护法居士也是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古时如此,今日更是如此。

  • 标签: 居士 法老 道场 佛教发展 佛法 住持
  • 简介: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 标签: 拈花微笑 鸡足山 祖师西来意 以心传心 心宗
  • 简介:本文立足于相关的一手西方文献材料,对二战后ethnohistory在美国学界的兴起与表现做了翔实细致的历史考察,从国别的角度揭示了西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实然状态,为研究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兴起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窗口。本文的要点和主要结论在于:ethnohistory不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领域,它与民族学学科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长期孕育之后,ethnohistory逐渐兴起于美国学界,于20世纪50~70年代成为显学。在该阶段,组建了ethnohistory的专业学会(AmericanSocietyforEthnohistory)、定期召开年会,还出版了其专业期刊ethnohistory,并一直延续至今。不少民族学家投身其中,一些历史学家也陆续加盟,并展开了初步合作。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战后ethnohistory凸显于美国学界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自身拥有的良好的跨学科学术传统,尤其是沃格林(ErminieWheeler-Voegelin)等为代表的教职人员的诸多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鼓励与合作密不可分。相对二战前而言,既有概念诠释的新拓展,ethnohistory意味着'依靠档案、口述和考古学资源,以及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和概念框架,对一些非欧土著族群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研究试图重构土著族群与欧洲发生碰撞前与后的历史';同时,也有经验研究的新尝试。这些新拓展与新尝试,突出表现了以民族学为主但不局限于民族学、兼有民族学与历史学双重含义与互补的特点,强调了由非土著提供的档案证据的重要性,强调了档案、田野等各种证据互参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学文化过程理论的重要性。兴起与凸显阶段的ethnohistory,虽然组织机构、学科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具体做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但还是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ethnohistory的日渐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ethnohistory得以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 标签: ETHNOHISTORY 美国学界 西方历史人类学
  •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兴建释迦舍利灵通塔、大圣寿万安寺,与元成宗铁穆尔元贞元年(1295)在五台山修建万圣祐国寺、大德五年(1301)修建释迦大塔的内在关联与政治、宗教意涵向来被研究者所忽略。忽必烈在大都的塔寺兴建,与成宗铁穆尔在五台山的塔寺兴建实际是元初构建'藏—汉'佛教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之一。'藏—汉'佛教整合的跨地域、跨种族、跨(民族)文化的佛法体制与多元民族统一的王权系统互相依赖与支持,'藏—汉'佛教体制为多元民族统一国家的世俗统治者提供其统治神圣性和合法化的理论解释和支撑,多元统一的世俗王权又进一步推动这种'藏—汉'佛教体制的整合与发展,这无疑是中古以来王权与佛法关系模式的进一步演进。

  • 标签: “藏—汉”佛教体制 政治权威 意识形态 五台山
  • 简介:国务院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就宗教问题答欧洲联盟人权代表团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记者问[编者按]1996年1月24日上午,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会见了由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代表组成的欧洲联盟人权代表团一行11人。2月17日上午,叶小文局长...

  • 标签: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信仰宗教 欧洲联盟 宗教问题 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