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许多病毒都是通过邮件进行传播的,而被众多用户用来收发邮件的OE就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工具。病毒一旦感染OE后,就会利用其通讯簿中的联系人列表向外发送带毒邮件,这样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病毒传播者。如何斩断病毒传播的“锁链”呢?

  • 标签: 病毒传播 收发邮件 带毒邮件 联系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以来,展现了我国对未知病原鉴定的能力。目前,报道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待证实。本文讨论了2019-nCoV的可能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证实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可能性比较大,气溶胶传播、泪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仍有待证实,为2019-nCoV的防控及公众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途径 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及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病毒传播模型之间的联系.对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的分析与仿真,其目的是研究复杂网络中病毒传播的瞬态特性.实验表明,复杂网络的瞬态特性取决于网络自身的拓扑结构,在不同的初始感染比例条件下,病毒传播均以指数增长,最终达到稳态,且达到稳态时感染密度、所用时间与初始感染比例均呈线性关系,这些结果为制定有效的抑制病毒传播的策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 标签: 幂律 网络拓扑 无标度网络 阚值 复杂网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已在全球爆发并迅速蔓延,每日确诊病例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对人类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对新冠肺炎传播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全球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传染病SIR数学模型着手,建立对疫情预测和控制的数学模型,从而更加精确地刻画出新冠肺炎的发展和传播规律,对模型参数进行合理估计,并用MATLAB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的管控措施对控制疫情的快速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进而为控制疫情争取更多的时间。最后,用某地区实际数据验证了该数学模型与疫情发展规律符合,为定量研究这类疾病提供了简明实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数学模型 新冠肺炎传播 SIR模型
  • 简介:病毒式营销是营销理念的重大变革,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营销传播方式,本文就其常用传播载体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病毒式营销 传播载体 口碑传播
  • 简介:1.1艾滋病AIDS死亡人数自从1980年10-11月美国洛杉矶市5名既往健康的年青同性恋者,确诊患有肺孢子虫肺炎伴有细胞免疫缺陷死亡病例开始,以后全球艾滋病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300万(见图1)。

  • 标签: 预防措施 艾滋病毒 病毒传播 防御功能 AIDS 病毒检测
  • 简介:输血传播病毒(TTV)是1997年日本学者发现的一种与输血后肝炎相关的DNA病毒.本文将各国学者有关这一问题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输血 传播病毒 肝炎
  • 简介:通过对平菇孢子dsRNA检测、单双杂交和单单杂交,从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2个方面来研究平菇病毒dsRNA的传播途径,结果表明:病毒dsRNA通过孢子垂直传播的几率很小,通过细胞融合的水平传播几率相对比较高,在实际生产中平菇病毒dsRNA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平菇 dsRNA病毒 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 简介:首先是要保护妇女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这样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仍想要生育孩子,那么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生孩子时,可采用剖腹产。孩子出生后,要避免母乳喂养。

  • 标签: 母婴传播 艾滋病病毒 预防 薰蒸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COVID-19,但对于其阻断传播的效果还存在较大争议。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SARS-CoV-2感染从而减少传染源数量,同时可降低突破性感染病例发生二次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其保护效果随时间的推移发生衰减,并且具有更强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的出现对新冠疫苗阻断病毒传播的效果带来了巨大挑战。终结疫情仍然需要持续推进新疫苗的研发及采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阻断传播 无症状感染 保护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供血者血浆乙肝病毒标志物了解其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探讨供血者血浆存在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400例健康供血者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标志物。结果在400例健康供血者中未检出HBsAg、HBeAg阳性标本,HBcAb阳性24例(6.0%),HBeAb阳性14例(3.5%),HBsAb阳性98例(49.0%)。结论由血站提供的血液制品符合卫生部颁布的HBsAg阴性质量标准,但仍有少数健康供血者HBcAb、HBeAb呈阳性,其中有可能存在传播HBV的风险,临床医师应严格输血指征。

  • 标签: 血浆 乙肝 病毒 标志物 供血者
  • 作者: 孙芳芳 程澄 陆慧慧 曾湛 李明慧 谢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4.1%,P〈0.01)与3月龄时(4.7%vs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新生儿
  • 简介: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机制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特点。方法对93例丙肝病毒感染孕妇及其新生儿分析HCV宫内感染状况及婴幼儿感染情况。结果母亲抗-HCV阳性、HCV-RNA阴性26例,宫内感染26例,宫内感染率100%,1岁后随访21例,无感染者,感染率0%;母亲抗-HCV阳性、HCV-RNA阳性67例,宫内感染67例,宫内感染率100%,1岁后随访48例,无感染者,感染率0%。结论孕妇抗-HCV阳性的宫内感染率为100%,但几乎在一岁后自然转阴。

  • 标签: 丙肝病毒 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