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可引起机体多器官损害。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较多,垂直是其中一种主要传播方式,也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率高的重要因素。垂直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父婴传播等,母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阻断垂直的方式有免疫阻断、药物阻断或二者相结合阻断方式。

  • 标签: 乙型肝炎 垂直传播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的特点。方法对93例丙肝病毒感染孕妇及其新生儿分析HCV宫内感染状况及婴幼儿感染情况。结果母亲抗-HCV阳性、HCV-RNA阴性26例,宫内感染26例,宫内感染率100%,1岁后随访21例,无感染者,感染率0%;母亲抗-HCV阳性、HCV-RNA阳性67例,宫内感染67例,宫内感染率100%,1岁后随访48例,无感染者,感染率0%。结论孕妇抗-HCV阳性的宫内感染率为100%,但几乎在一岁后自然转阴。

  • 标签: 丙肝病毒 母婴传播
  • 简介:目的研究胎盘组织中HBV感染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携带HBshg的孕妇,血清HBVDNA阴性12例:血清HBVDNA阳性19例;血清HBVDNA阳性,孕晚期拉米夫定治疗16例;血清HBVDNA阳性,孕晚期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19例.使用免疫组化与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nsitupolvmerasechainreaction,ISPCR),检测胎盘组织中的HBcAg与乙型肝炎共价环状DNA(HBVcovalentlyclosedcircularDNA,HBVcccDNA).结果胎盘绒毛炎发生率与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胎盘HBcAg的感染率与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治疗后,胎盘HBVcccDNA感染与婴儿发生宫内感染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胎盘组织发生炎症,使部分绒毛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胎盘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HBV易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HBcAg在胎盘中的表达,表明HBV感染与复制,是导致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阻断治疗可能抑制了感染胎盘组织cccDNA复制,使宫内感染的危险性降低.

  • 标签: 乙型肝炎共价环状DNA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垂直传播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垂直与非垂直两种不同感染途径的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疗效应答的差异性,了解母子垂直方式对疗效应答的影响。方法按照垂直与非垂直两种不同感染途径选取两组相同样本数量的慢性乙肝患者,且年龄、性别、HBeAg状态、HBVDNA载量、疾病状态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均采用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8个月、2年的疗效应答情况(生化学、病毒学、免疫学应答)及病毒变异耐药情况。结果垂直组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长期治疗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比例高于非垂直组,免疫学应答效果明显差于非垂直组,早期病毒学应答较非垂直组明显差,长期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效果也差于非垂直组。在抗病毒及护肝治疗情况下,大多数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所需疗程长于非垂直组,但长期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比例与非垂直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垂直方式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片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应答差于非垂直者,长期治疗产生病毒变异耐药的可能性大于非垂直者。

  • 标签: 垂直传播慢性乙肝 非垂直传播慢性乙肝 拉米夫定片 抗病毒疗效
  • 简介:摘要母婴垂直是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预防HBV母婴传播极为重要。HBV垂直不仅仅存在于母婴之间,同时也存在于父婴之间。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断HBV垂直,对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及预防HBV相关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乙型肝炎垂直的途径、机制及临床干预的研究进展。

  • 标签: HBV 垂直传播 临床干预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母婴垂直问题引起了社会及围产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及热议,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新型冠状病毒存在宫内垂直。本文重申了宫内垂直的相关概念,明确了相关研究的意义,并对未来在这一方面可能的研究方向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同时呼吁科研工作者,坚持更加严谨求实的作风,进行科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为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提供科学的证据和信息。

  • 标签: 妊娠并发症,感染性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孕产妇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情况及其母婴传播途径.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对广州市490例孕产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TTVDNA扩增,并对8例孕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TTVDNA均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87例孕产妇静脉血及12例新生儿脐血检测出TTVDNA,孕产妇TTVDNA阳性率为17.8%,母婴垂直率为13.8%.TTV广州分离株核苷酸序列与日本株的同源性为853%~98.2%.结论孕产妇TTV感染率较高,TTV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而引起感染.

  • 标签: 输血传播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 分子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产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多发病,中国更是高发区域。在现今对乙型肝炎的直接治疗措施不是十分理想的情况下,预防的主要手段乙肝疫苗的接种、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其效果已十分明显。特别是联合使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乙肝疫苗来阻断出生前乙肝的垂直,其有效率在80%以上。对于近20%的阻断失败的原因,本文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明确原因需完善的检测工作。同时从理论上提出改变感染乙肝的孕妇使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的的方式,推迟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是否对阻断垂直的效果更好提出了看法。

  • 标签: 阻断乙肝垂直传播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使用方式和时间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总结并探讨了各种感染途径的产生及预防,有效地预防及阻断宫内感染的研究,将会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预防史上另一新的发现。

  • 标签: 乙型肝炎 感染途径
  • 简介:为了有效防控由精液垂直的病毒病,采用RT-PCR/PCR技术对广西15个中小规模种猪场共248份公猪精液样品进行了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等5种与猪繁殖障碍有关的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广西部分中小规模种猪场种公猪精液中垂直病带毒严重,PRRSV检出率最高,达48.39%(120/248),其次依次为PPV占42.34%(105/248),CSFV占16.94%(42/248),PRV占5.24%(13/248),PCV-2占3.23%(8/248);存在二重、三重和四重混合感染。二重感染中以PRRSV+PPV最为严重,检出率达14.92%(37/248);三重感染以PRRSV+PPV+CSFV检出率最高,达到5.65%(14/248)。检测结果表明部分种猪场公猪精液中垂直病带毒情况严重,PRRSV仍然是危害养猪生产的头号大敌,PPV带毒率的迅速升高值得重视。整顿公猪精液市场,加强检疫,淘汰健康带毒猪,搞好种公猪疫病的净化,是控制垂直疾病的关键环节。

  • 标签: 种公猪精液 繁殖障碍病 垂直传播 病毒检测 RT-PCR/PCR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能否通过宫内垂直感染胎儿是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正确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存在宫内垂直,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病毒学和血清学证据对诊断病毒宫内垂直都有价值。单纯将血清学结果用于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宫内传播时,应至少对新生儿随访3~6个月,动态观察IgM和IgG滴度变化,同时随访其母亲,与母亲特异性抗体的滴度进行比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随访干预 阻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eAg和HBsAg阳性孕产妇HBV母婴垂直的效果。方法163例HBV感染孕产妇纳入研究,干预组为孕28周前检测出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产妇71例,对照组为临产前入院HBeAg和HBsAg检测阳性的孕产妇92例。干预组从孕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200IU,每间隔4周肌注一次,共三次。对照组未进行HBIG注射。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eAg检测。结果干预组71例新生儿中,有6例HBeAg阳性,HBeAg阳性率为8.45%。对照组92例新生儿中,有67例HBeAg阳性,HBeAg阳性率为72.8%。结论从孕28周开始给予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建立完善的产前筛查制度,尽早发现HBV感染孕产妇,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父亲血清HBv—DNA载量和孕母HBsAb对乙肝病毒(HBv)父婴垂直发生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父婴垂直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以HBsA异及HBV—DNA为指标筛检父亲HBs鲰阳性、孕母HBvM全阴或者仅HBsAb阳性及HBV—DNA均为阴性的121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将HBv—DNA检测阳性23例作为病例组,阴性9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19.0%(23/121);②父亲血清HBv—DNA载量与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x2=60.108,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6拷贝/mL是预测HBV垂直发生较好的分界点;③孕母HBsAb阳性组与HBsAb阴性组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99,P=0.000),当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拷贝/mL时,两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亲血清HBV—DNA阳性和孕母HBsAb阴性是HBV父婴垂直的危险因素,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6拷贝/mL是较好的垂直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父婴垂直传播 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肝孕妇服用替诺福韦酯疗效及其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的有效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40例乙肝孕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孕10周开始给予替诺福韦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均采取阻断治疗。两组孕妇于孕12周、20周、30周对谷丙转氨酶(ALT)及HBV-DNA进行检测,统计ALT复常率及HBV-DNA的转阴率;新生儿1个月时进行乙肝五项测定,计算阻断成功率。结果孕12周,实验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5%和10%,对照组为10%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0周,实验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为50%和45%,对照组为20%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30周,实验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为100%和95%,对照组为45%和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孕妇早期应用替诺福韦酯可以进行有效治疗,并能阻断母婴间HBV的垂直

  • 标签: 乙肝孕妇 替诺福韦酯 母婴传播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的预防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HBsAg阳性孕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自孕28w开始注射HBIG联合HBVac进行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0.00%、27.50%及57.50%,观察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50%、2.50%及85.00%,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且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慢性乙肝 垂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