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骈文研究逐渐不再是冷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新的学术研究增长点,日益走向繁荣。但骈文学界对骈文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骈文理论、骈文发展通史、骈文断代史以及部分作家作品上,对骈文文献系统专门的整理和研究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标签: 骈文理论 文献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学术研究 作家作品 文献系统
  • 简介:诗词歌赋中,赋这种文体,从唐代韩愈搞文学改革算起,消沉已一千三百年了.自"五四"之前胡适那一代批判"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以来,其销声匿迹,也近百年.近年来,竟又复活,时髦出现.官与商,是现实中强者,有赋颂之;城与镇,楼与堂乃绩乃业,也有赋歌之.堆浮词以充风雅兮,仿若复古;竞排比以炫词彩兮,不忌赝品.

  • 标签: 复活骈文 闲话复活
  • 简介:清代骈文文集序跋作为见证并记录清代骈文复兴的第一层位的文献史料,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独具特色的创作群体及其初具系统的理论建构,无一不反映出清代骈文复兴的影响,而清代骈文文集序跋亦为进一步研究清代骈文复兴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旁证和案例。

  • 标签: 骈文复兴 清代 骈文文集 序跋
  • 简介:用典是南朝骈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受到诸多文论家的肯定。南朝骈文中的用典之多可谓蔚为大观;用典可起到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增强形式美等艺术效果;用典分为事典和言典两类;用典之习与南朝重形式美的审美标准及重才学的社会风尚有关。

  • 标签: 骈文 用典 事类 形式美
  • 简介:骈文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不管如何发展和演变,其特征均为“骈”,即对偶、典故、敷藻与调声。对偶体现建筑美,敷藻则具绘画美,而典故两属之,都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唯调声乃指向听觉效果,具有铿锵的音乐美。对偶、敷藻、调声都属形式层面,只有典故独担叙述、抒情、议论甚而写景的重任,典故叙述就是用过去的事和过去的话包括这些事、这些话所发生的特定环境语境、所指涉的特定的人、事、物等与文本创作者所处之现时性的人、事、物及特殊的环境语境形成一种同构,通过典故思维,以故为新,以古况今,来叙说现今的人、事、物、情。骈文之“极则”乃六朝,骈文之“正轨”、“正声”当为庾信,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恰是典故叙述的最佳注脚。

  • 标签: 骈文 典故 典故叙述 庾信
  • 简介:清初的蒲松龄以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千古不朽,并不以骈文写作名世,当下研究清代骈文史的著作也很少提及蒲松龄的相关骈文作品。但在蒲松龄传世文集中,骈文所占比重却不低,举凡碑记、序跋、题词、代拟公文、书启、婚书、杂文乃至拟表、拟判等文类中,皆可以寻觅到骈文的踪影,有一些得意之作,还被收录于《聊斋志异》的篇章中。拟表、拟判等姑且不论,包括代人之作在内,蒲松龄骈文中的应酬文章居大多数。如何看待其骈文写作,因涉及《聊斋志异》的创作以及清代骈文的兴盛诸多问题,并非无关紧要。

  • 标签: 蒲松龄 骈文 散文 《聊斋志异》
  • 简介: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 标签: 骈文 四六 尊体
  • 简介: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曾说:“就吾国数千年文学史言之,骈俪之文以六朝及赵宋一代为最佳。”不错,六朝的确为骈文之黄金时代。问题是,这是后人的看法,六朝人实际上并没有认为后人所说的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可以说,“系统的问题”与“发生学的问题”的区间之大,无类骈文者。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即就骈文总集与骈文理论言,既要在系统的问题与发生学的问题之间划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同时,

  • 标签: 骈文理论 叙录 文献 《论再生缘》 黄金时代 发生学
  • 简介:齐梁骈文相对于前代骈文呈现出明确的新变趋势。齐梁骈文的新变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的趋新求变。在属对、用事、音律、辞藻几个方面齐梁文士雕琢尽心,创造出对偶精工、用事繁富、音律谐美、辞藻华丽的骈文典范。这种新变追求源于齐梁人文学观念的指导,也得力于改变刘宋骈文语言艰涩之弊的动因。这种新变追求也是齐梁人生活方式的典型表现

  • 标签: 齐梁骈文 新变 语言
  • 简介:骈文是中国文学中独有的文体样式。骈文研究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薄弱领域。建国后至七十年代末之前,骈文研究近乎空白。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为骈文研究的重振时期。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骈文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

  • 标签: 八十年代 中国文学 滕王阁序 莫道才 主要论文 师范大学学报
  • 简介:本文认为明末骈赋创作普遍、作家众多是骈文复苏的先兆。而《文选》在明末的重新被重视,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六朝骈文翻案的舆论盛行,六朝文得到全面整理,尤其是一些骈文选本的出现,使此时骈文写作渐开风气,一些骈文作家相继出现。诸多方面都标志骈文在明末确已复苏,并且为清代骈文的繁荣作好了充分准备。

  • 标签: 六朝骈文 作家 《文选》 骈赋 选本 晚明
  • 简介:民国时期是骈文研究走上现代转换的时代。本子课题所说“骈文研究论著”主要出现在民国以后。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文化转型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文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守护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对骈文研究论著文献的整理,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提供学术史的完整学术档案基础文献。

  • 标签: 民国时期 研究文献 骈文 中国现代学术史 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立项,学术界对其有一期望,就是通过此课题研究,让骈文研究更上一层楼,让骈文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 标签: 骈文 国家社科基金 课题研究 研究文献 学术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0-26
  • 简介:本文结合这两部选本分析了王先谦对待骈散之争的态度以及他的骈文理论,但是他同时主张严格骈散两种文体的区别,《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朴学家王先谦编选的两部骈文选本

  • 标签: 文论探析 王先谦骈文 骈文文论
  • 简介:清代是骈文的复兴时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也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女性骈文作家则很少有人关注,其实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当时女性骈文作家也不少,也有优秀的作品,成为当时一道景观。只是由于资料的匮乏,所以较少受到关注,这篇文章则有感于此,对清代女性骈文作家及其创作进行了概况性的描述。

  • 标签: 清代骈文 女性作家 创作 述略
  • 简介: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典故数量大增,方式灵活多样,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皆有。同时,用典技巧也走向精湛化,许多作家善于活用化用,不露痕迹,巧妙恰当而又平易自然。南朝骈文用典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用典 形式技巧 演进 南朝骈文
  • 简介:骈文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体,有人把它称为“美文”,虽誉之过盛,但也不无缘由。骈文之美,约有三端:一是音韵谐合,抑扬顿挫,令人如闻美妙悦耳的乐声。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中“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唳鹤,岂河桥之可闻”四句,平仄相间,起伏婉转。二是骈俪对仗,文辞华美,且句式调合,相映成趣。骈文以四字六句为基本句式,

  • 标签: 四六话 王铚 哀江南赋序 基本句式 玉关 三端
  • 简介:萧氏父子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四人,其辞赋、骈文的创作特点值得关注,简析四萧现存辞赋、骈文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重点论述宫体赋、咏物赋、述怀赋及书、序、碑、铭等题材类型。

  • 标签: 萧氏 辞赋 骈文
  • 简介: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 标签: 清初骈文 学术思潮 经世思想 博通 重情意识 陈维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