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测量了200位青少年的内隐攻击、外显攻击和自我提升,发现男生的内隐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及外显攻击都显著高于女生,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相关不显著。青少年的自我提升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他们相对提升自我更显著的是提升自己的亲密朋友。提升朋友对言语攻击具有负预测作用;提升自我对外显攻击总分及愤怒、敌意具有负预测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自我提升 内隐攻击 外显攻击
  • 简介:青少年攻击行为,主要指青少年有意造成行为接受者伤害的行为,包括对他人、自身或其它目标有意伤害的任何行为。从心理学和文化学视角分析,青少年攻击行为可以有六个发生机制,其教育或矫正也要针对其多元发生机制走和合之路。

  • 标签: 攻击行为 心理与文化分析模式 心理教育
  • 简介:据有关调查和数据显示,青少年之间的攻击行为已经成为校园安全的重要隐患,青少年攻击行为主要有打架斗殴、强抢东西、索取财物、毁坏物品等。这种行为的产生,与一定的心理因素相联系,学校教育应从这类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采取必要的、有效的矫正方法,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标签: 青少年 攻击行为 心理 矫正
  • 简介:研究表明,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30分钟到1个小时,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内隐攻击性显著。同时,电脑游戏中的攻击性词汇会在个体无意识状态下激活大脑中有关的攻击性概念,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加这些概念在随后情景中的可通达性,提升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另外,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外显攻击性没有差异,

  • 标签: 攻击性 内隐 青少年 网络游戏 无意识状态 电脑游戏
  • 简介:20世纪的中国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和学习压力的越来越大,青少年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尤其是13岁-15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且发展不均衡,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帮助中学生尽快走出这个心理泥潭?这是学生本人、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 标签: 青少年心理问题 攻击性行为 中学生 中国社会 学习压力 生活节奏
  • 简介:攻击性是青少年的常见问题.攻击性总是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情感目标进行的,情感可能是攻击性的深层根源.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以情感发展为目标、以情感为手段的特殊教育活动,对矫正青少年攻击性问题可能会有较大帮助.

  • 标签: 青少年 攻击性行为 情感教育
  • 简介: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及教育学共同关注的问题。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 标签: 心理健康 青少年 攻击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攻击青少年的共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4名有高攻击性的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前后施测人际反应指标(IRI)和攻击性问卷(AQ)。结果实验组后测的共情总分高于前测,攻击性得分低于前测;实验组后测的共情得分高于对照组,攻击性得分低于对照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共情训练方式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共情水平,并减少其攻击行为。

  • 标签: 青少年 攻击性 共情 团体心理辅导
  • 简介:网络欺负与线下攻击关系紧密。本研究以考察网络欺负(受欺负)和线下攻击(受害)行为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对435名青少年的线下攻击(受害)和网络欺负(受欺负)的情况实施了为期5个月的追踪调查。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前测的线下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网络欺负,前测的线下受害可以显著反向预测后测的网络欺负,正向预测后测的网络受欺负;前测的网络受欺负可以正向预测后测的线下攻击和受害。本研究得出:线下攻击是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而线下受害与网络受欺负二者相互影响。

  • 标签: 网络欺负 线下攻击 青少年 性别差异 交叉滞后
  • 简介:个体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也影响着青少年儿童攻击性倾向的形成及行为化。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般攻击模型、情境发展观出发,以实证支持,建构并阐述社会信任影响青少年儿童攻击性倾向的过程模型。

  • 标签: 社会信任 攻击性 青少年儿童
  • 简介:已有对攻击的研究常常将攻击分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种,前者指将攻击作为一种获得现实报偿的手段,后者强调攻击伴随强烈情感,并希望被攻击方遭受痛苦。但是上述两类都忽略了攻击的社会意涵,难以解释基于价值规范展现的攻击行为,这类攻击行为既没有明确的报偿,也不必然伴随强烈的情感。基于对寄读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表达型攻击类型的存在。对表达型攻击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类型化青少年攻击的类型,从而提供更为有效的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 标签: 青少年攻击 社会性指向 表达型攻击
  • 简介:父母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减少、避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需要对父母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父母支持度、父母教养方式与控制、亲子关系以及父母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果.但父母行为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重视父母行为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父母行为方式 青少年 攻击性行为 影响
  • 简介:以670名小学生和初、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母依恋与父依恋均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除了F4(父亲偏爱被试)、M5(母亲偏爱被试)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没有相关外,其他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3)亲子关系对于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上,M3(母亲拒绝、否认)、F1(父情感温暖理解)、M2(母过分干涉保护)、M4(母亲惩罚、严厉)这4个维度能预测攻击性行为23%的变异量。

  • 标签: 攻击性行为 亲子关系 青少年.
  • 简介: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心理与身体发育不协调,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加之受负面信息的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侵害。本研究以357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对攻击性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除了正性情绪与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没有显著相关外,其他变量与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均有显著相关;(2)身体攻击的年级主效应、性别主效应显著,攻击性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他变量年级与性别主效应不显著;(3)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对攻击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情绪、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这可为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值得借鉴的启示。

  • 标签: 青少年情绪状态 社会支持 攻击性 预测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控制 情绪调节 攻击 社会退缩 青少年早期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青少年处于角色转换的时期,要面临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等多重角色,在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心理变换,所以要求各方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时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本论文从青少年的家庭、学校角色出发简述了在不同角色里青少年的责任,并论述了家庭和学校面对青少年角色转换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

  • 标签: 青少年 教育 家庭 学校
  • 简介: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方法,探讨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情况。结果表明:(1)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具有明显的自动化特征,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攻击性态度。(2)青少年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存在着性别、技术等级、训练年限及项目特点差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不同技术水平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强度无显著性差异;4年以下训练年限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强度显著高于9年以上的运动员,并呈现出训练年限越长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强度越弱的趋势;集体项目运动员比个人项目运动员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

  • 标签: 青少年运动员 内隐态度 攻击性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20世纪50、60年代,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以认知过程为基础解释人类行为的产生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攻击行为这一人类最古老的侵犯行为也受到这一研究趋势的影响,涌现出以认知解释攻击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尤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最为突出,它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

  • 标签: 认知过程 简介 攻击行为 模式研究 同行 青少年
  • 简介:采用攻击性问卷、关系攻击行为量表、结果预期量表、移情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7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移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在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的预测中,移情发挥了调节作用。在高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并不预测外部攻击行为,而在低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显著地反向预测外部攻击行为;(4)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移情的调节,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低自我控制而导致的高攻击性。

  • 标签: 青少年 攻击行为 结果预期 自我控制 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