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金江环绕、玉岳雄伟,在风景如画、文化璀璨的丽江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才武将,为纳西民族在全国及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丽江古城西南郊区,有一古村,纳西语称“鲁古芝”,汉语地名为“太和村”,据古人传此为古代的一个集市地.

  • 标签: 丽江古城 汉语地名 民族 风景 集市
  • 简介:燕燕于飞最近我在读《符号与象征》一书,图文并茂,图好,文简洁。这样的书,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浪费纸张。因为多是图片,书重。人们喜欢轻的书。有时候书的轻重决定着文字的质量。这本书很重,质量也重,重符其实,图文都简洁,看了让人可以灵魂变得轻盈,仿佛随时可以飞翔,我就想推荐给很多人共享。书里讲到燕子,所供的图像却像一幅剪纸。

  • 标签: 文都 别人家 活着 乌衣巷 引魂鸡 之子于归
  • 简介: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华夏民族的父亲。是啊!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共同繁衍着这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陕北,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关于陕北,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可能几天几夜也道不尽、说不完。他们不必讲那么多,随便一个话题,哪怕三言两语,都会强烈地吸引着你,感染着你,撞击着你,每一

  • 标签: 红色陕北
  • 简介:现在就让我,站在陕北的最高处,向下观望: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被一条大河切为两块,河之东是晋西北高原,河之西就是陕北高原。啊,陕北高原,你无数的群山构成的巨大的交响乐,给了华夏民族奋发向上的澎湃激情,

  • 标签: 陕北文化 陕北高原 黄土高原 陕北民歌 毛泽东 交响乐
  • 简介:陕北不是富庶的地方,但陕北人并不面黄肌瘦,看过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的人就不会忘记那些虎性性的高原汉子,他们长得墩墩实实,瓷实的肌肉隆起一块块疙瘩。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大都生得水格灵灵、俊格旦旦,

  • 标签: 陕北 五谷杂粮 杂食 婆姨 小米 荞麦
  • 简介:陕北有川,川里可种水稻。我的老家就在川里,是一个不大的乡镇。这里并没有摆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只因一条宽阔的河流,不舍昼夜地奔涌,才将这沟壑冲刷成了一道川。而这川似乎是在老家的土地上打了一个"旋儿",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盆地。老家人在这里种蔬菜、玉米、水稻,这让靠天吃饭的山里人歆羡,也让山里的女子一度以嫁到川道为荣。其实,除了有开阔的土地,便利的水源,农人的生活大同小异。

  • 标签: 千沟万壑 道川 纸灯笼 在川 石碾 黄昏时分
  • 简介:我说的陕北人过年,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陕北人过年。那时候,尽管人们平时缺吃少喝没钱花,但在过年这段时间里,却像换了一个样子。陕北人平时不露富,"门上挂的毡片子,锅里蒸的油卷子";过年时却不说穷,牲口圈

  • 标签: 陕北 老年人 豆腐 平时 腊月 米酒
  • 简介:延安籍知名作家白黎先生送我一本他和冯生刚先生主编的图文集《陕北寺庙》(第一卷·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令我有些诧异。白黎先生写红色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收获颇丰。他低调耕耘于文坛,从不张扬。上世纪七十年代始。

  • 标签: 黎先生 出版传媒 纪实文学 冯生 三秦出版社 志丹
  • 简介:骑驴婆姨赶驴汉,掉转你白脸脸让哥哥看。你是哥哥命蛋蛋,搂在怀里打颤颤。高高的山峁上,一声信天游起了。在山水间沟壑间飘飘荡荡,缠绵悱恻。黄土堆积,造就这黄色高原;天雨割裂,形成这破碎泥土;死死生生,悲悲欢欢,人类在这不平整的土地上走过了无数年。"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二人圪崂崂里走。"——信天游始于何年何月,有学者考证与《诗经》同源。

  • 标签: 黄土堆积 山水间 驴汉 打樱桃 兰花花 三十里铺
  • 简介:陕北民歌同其它地方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表情达意最朴素的吟唱形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多次的更迭演变,使得陕北民歌极富感染力,是中国民歌艺苑中具有鲜活艺术生命力的一支奇葩。民歌起源于劳动号子,正如语言起源于劳动。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劳动号子的旋律越来越优美,内容越来越丰富。陕北民歌在抒发爱情和倾吐愁绪方面,似乎更胜一筹。笔者认为,陕北民歌的功用性在于劳动时解乏、苦难时解忧、恋爱时表白这样三个方面。任何一种事物的兴衰都有它固有的轨迹,陕北民歌也不例外,二千余年的历史沉淀,使得陕北民歌形成一整套的艺术内涵,长期以来兴盛不衰自然有它久酿弥香的神奇魅力。民歌的特性之一是它源自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乡下农民自己的歌。在民间,很少有专门的作曲者和作词者,往往是民歌爱好者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有感

  • 标签: 陕北民歌 中国民歌 地理环境 劳动号子 三个方面 历史沉淀
  • 简介:陕北吹鼓手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更爱看吹唢呐的吹鼓手。唢呐,也叫喇叭,起源于金元时期,记载于明代文字。古为军中之乐,今乃民间所用。它是由杆子、碗子、篌子、哨儿等部件组成.首尾用铜制,哨儿嫩芋作,杆子选柏木,上凿八个眼,全长约二尺,最宜户外用。由于陕北历史上地处边关,在千百年的争疆夺域战事中。唢呐这种乐器久而久之便由军方流传于民间,形成了陕北特色的地方文化。那欢快、激越、悠扬、婉转、悲壮、忧伤的唢呐声.始终牵绕着每一个陕北人的情感.

  • 标签: 陕北人 风情 金元时期 地方文化 唢呐 鼓手
  • 简介:1936年6月美国新闻记者斯诺进入红都,激情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对外面介绍延安苏区及红军将领的生活,影响广泛,此书至今仍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读物。斯诺写道:走向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他当时采访了许多衣衫破烂的红军将士,也许还看到了陕北土窑洞生命图腾的红艳艳窗花、茂茂腾腾热血贲张的安塞腰鼓……

  • 标签: 陕北 《红星照耀中国》 历史 传说 中华民族 新闻记者
  • 简介:陕北汉关外走西口商业繁华的关中大平原,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秦汉以来,大关中的西边是羌族,北边是戎族,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业异常繁荣,自古就是国家重要的皮毛商品的原料产地,人们把那些从事皮毛商品的商人称为“毛毛客”。

  • 标签: 陕北 少数民族地区 原料产地 走西口 函谷关 畜牧业
  • 简介:陕北的历史文化的特点,人们通常表达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结地带、多民族融合的旋涡,等等。这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在陕北这块大地上所发生过的历史演变的细枝末节,早就已淹没在尘封的历史中了。

  • 标签: 陕北 拓跋氏 北匈奴 赫连勃勃 北魏 鲜卑人
  • 简介:《西安晚报》2018年12月2日第8版本报讯(记者曾世湘)近日,由魏建国整理、赵通儒著的《陕北早期党史资料》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记者获悉,该书是陕北人赵通儒于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党史资料,主要记述了1924年秋陕北建党到1935年秋党中央到达陕北这一时期的史实,记录了陕北早期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

  • 标签: 党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