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ACEI组中333例中8.5%及安慰组888例中10.5%相似,高于氯沙坦组3.8%或安慰组3.9%,药物有关副作用(氯沙坦组15.3%

  • 标签: 临床应用 受体拮抗剂 拮抗剂临床
  • 简介:-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RAAS)是调节血压的主要机制,也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靶点。血管紧张受体拮抗(ARBs),通过阻滞特异性血管紧张受体,干扰RAAS的活性,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临床结果显示ARBs作为单用药或联合其他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有其特殊的优势。在降压方面,与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和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相比,ARB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适合用于治疗更广泛的患者。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在12个月期间使用ARBs治疗高血压依从性明显高于其他降压药物,而且副作用少。具备临床有效性和良好耐受性的ARBs药物,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

  • 标签: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联合治疗 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受体拮抗(ARB)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设立对照组、ACEI组(又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ARB组(又分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定期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3周后取出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癌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CEI组和ARB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受到抑制(P〈0.011。ACEI组和ARB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和P〈0.01)。ACEI组对MMP-7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ARB对MMP-7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ACEI和ARB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 体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血管紧张受体拮抗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8月我院心内科接诊的56例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吲达帕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43%vs78.57%),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压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受体拮抗治疗高血压降压效果显著,值得作为降压首选药物推广使用.关键词血管紧张受体拮抗;高血压;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93-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受体阻滞联合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β受体阻滞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受体阻滞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力衰竭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受体阻滞联合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beta 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现有1.6亿高血压病患者.而且每年还以300万人新发病递增.每年导致心脑血管合并症而死亡的有260万人.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自1994年第一个血管紧张Ⅱ。(AngⅡ)受体拮抗(ARB)氯沙坦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13个年头。加之近年来一系列临床随机试验的结果.使我们对ARB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效果的认识不断更新。ARB以其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等特点.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符合现代高血压治疗的要求,已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抗高血压治疗 临床随机试验 心脑血管合并症 高血压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不能耐受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血管紧张受体拮抗(ARB)治疗和长期规律随访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长期随访23例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接受ARB治疗和31例应用ACEI治疗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ARB组生存患者治疗5年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ARB组与ACEI组5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别(52.17%:48.39%,P〉0.05);(2)ARB组中高龄、肌酐清除率(Ccr)降低的患者死亡率高(P〈0.01);(3)ARB组中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的患者大多死于心力衰竭恶化(75%),而猝死和明确死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占死亡总数的25%;尽管规范地进行心力衰竭药物治疗。5年死亡率仍高达52.17%。长期接受ARB治疗的生存患者,其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32.5±1.6)%:(44.5±3.2)%,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减[(66.3±2.0)%:(60.2±2.9)%,P〈0.05],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5)。结论:部分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可能从ARB长期治疗中获益。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死亡率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在临床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血管紧张受体拮抗进行介绍及对其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心血管 高血压
  • 简介:目的分析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2000~2007年关于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安全性的文献,并参考其他国内外资料进行综述。结果血管紧张受体拮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头痛、刺激性干咳与血管神经性水肿、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与神经精神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心血管反应等,多数症状较轻,但也有严重病例报道,发生与否同用药者个体差异有关。结论血管紧张受体拮抗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LN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别收集本院36名健康对照、32例LN患者的血清后,ELISA法检测AT1-AA,分析并比较2组间AT1-AA分子表达的吸光度(A)值,并进行血糖、血脂、血清肌酐、CRP的检测;进一步对LN患者血清胱抑C、ESR以及补体C3、C4、ANA及dsDNA抗体等检测,通过肾穿刺活检苏木精-伊红(HE)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肾小球的结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与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N组血清肌酐和CRP[(103±37) μmol/L、(21±8) mg/L]较健康对照组[(72±22) μmol/L、(7±3) mg/L]明显升高,AT1-AA表达的平均A值在LN组(0.33±0.04)较对照组(0.25±0.06)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显示AT1-AA的表达与CRP(Beta=0.364,P=0.037)及尿蛋白量(Beta=0.497,P=0.004)呈正相关,与补体C3的水平呈负相关(Beta=-0.276,P=0.05)。同时AT1-AA高表达组肾小球病理结果显示系膜及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球硬化更显著。结论LN患者中AT1-AA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CRP、尿蛋白量及补体C3呈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该自身抗体可能参与LN的发病及促进疾病的进展。

  • 标签: 狼疮肾炎 自身抗体 AT1受体 关联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在临床上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对诸多心血管疾病均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该类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机制、药理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在今后的临床用药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血管紧张受体拮抗的药理作用以及相应的临床作用效果进行了具体阐述。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心血管疾病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研究血管紧张受体拮抗(ARB)的临床应用疗效以及药理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后分别给予氯沙坦钾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经临床治疗后评估疗效,在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病例95.35%(41/43)明显高于常规组病例79.07%(34/43),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ARB属于是常见的治疗心血管药物,在长期临床实践与理论中发现ARB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缬沙坦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紧张受体拮抗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本文对缬沙坦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缬沙坦 拮抗剂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受体拮抗(ARB)和β受体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linicalTrials.gov(截至2022年2月28日),收集接受含曲妥珠单抗方案治疗、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应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预防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应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对照组应用安慰或不予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曲妥珠单抗中断治疗发生率和血压变化情况。采用RevMan 5.4软件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效应量为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计量资料效应量为均数差(MD)及其95%CI。结果共4项RCT纳入分析,包括844例患者,试验组520例,对照组3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ACEI/ARB的试验组患者LVEF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MD=1.37%,95%CI:0.49%~2.25%,P=0.002),收缩压下降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MD=-5.99 mmHg,95%CI:-9.15~-2.83 mmHg,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的试验组患者因心脏毒性中断曲妥珠单抗治疗的风险低于对照组[14.4%(27/187)比26.6%(49/184),RR=0.55,95%CI:0.36~0.84,P=0.006]。应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的试验组患者其他结局指标包括心脏毒性事件发生风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EI/ARB可能对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相关LVEF降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均不能降低曲妥珠单抗相关心脏毒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乳腺肿瘤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 曲妥珠单抗 心脏毒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性维生D配合血管紧张受体拮抗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与双嚓达莫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胶丸,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性维生D联合血管紧张受体拮抗治疗IgA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安全稳定,值得推广。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IgA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