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在股骨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12月接收的70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分别采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诊断准确率、关节积液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较CT检查高(P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核磁共振 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股骨缺血坏死(ANFH)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鹤壁市中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ANFH患者66例,术前均行CT检查与MRI检查。回顾性比较CT与MRI对单双侧、早中晚期ANFH的诊断结果。结果CT与MRI诊断单侧、双侧患病符合率,以及早期、中晚期病情符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933、2.304、1.675,3.024,P>0.05)。MRI诊断整体符合率高于CT(χ2=6.042,P<0.05)。结论与CT比较,MRI诊断股骨缺血坏死可提高整体诊断准确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缺血坏死在治疗前经磁共振成像诊断重要性。方法:研究病例共选取74例,年龄23~72岁股骨缺血坏死患者,根据拟定诊断方式不同分组,选取时间为2021年2月2日-2022年3月1日,对照组(CT诊断,n=37)与观察组(磁共振成像诊断,n=37),对照分析诊断差异。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I期与II期确诊率均显著偏高,(p<0.05)。结论:股骨缺血坏死在治疗前经磁共振成像诊断意义重大,能够显著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明确患者具体病情严重程度,便于后期治疗方案拟定与调整。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磁共振成像 CT诊断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R在股骨缺血坏死放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设置2020年9月--2021年9月为观察时间段,设置35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分析法,研究DR在股骨缺血坏死放射诊断中的诊断质量。结果:35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中,Ⅲ期发病率最高为48.57%,其次为Ⅱ期发病率为31.42%,Ⅳ期发病率为28.57%,最低为Ⅰ期发病率为5.71%。结论:股骨缺血坏死患者可以采用DR检查能够清晰了解其病理结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DR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放射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股骨缺血坏死诊断中核磁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遴选医院骨科收治的71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为探究对象,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7月-2021年7月,全部患者均实施核磁检查、CT检查,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准确性、漏诊率、误诊率,评价核磁诊断价值。结果:核磁检查准确性明显较CT检查高,P<0.05;核磁检查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CT检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缺血坏死的诊断中,核磁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有利于明确疾病情况,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核磁检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早期股骨缺血坏死(ANF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平顶山河舞总医院收治的96例(150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比较CT和MRI检查诊断早期、中晚期ANFH的准确率及成像特征。结果CT诊断早期ANFH的准确率为70.49%(86/122),低于MRI的95.08%(116/122),P<0.05;CT、MRI检查诊断中晚期ANFH的准确率分别为96.43%(27/28)、100.00%(28/28),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早期ANFH的骨小梁模糊显示率、线样征显示率和骨髓水肿显示率(23.77%,29/122;16.39%,20/122;17.21%,21/122)均低于MRI检查(67.21%,82/122;77.87%,95/122;60.66%,74/122),P均<0.05;CT检查早期ANFH的局部囊性变显示率略低于MRI检查,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检查诊断中晚期ANFH的准确率均较高,MRI检查诊断早期ANFH的准确率高于CT检查,但CT检查的密度分辨率高于MRI检查,故临床上可采取MRI联合CT检查诊断早期ANFH。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缺血坏死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方法:采集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接收的78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分析不同治疗后患者疾病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在VAS评分上,观察组治疗后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多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体外冲击波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缺血坏死临床诊断中MRI联合C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股骨缺血坏死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对比股骨、关节积液检出率以及初期典型征象检出状况。结果:观察组股骨、关节积液检出率以及初期典型征象检出状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诊断 MRI CT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缺血坏死临床诊断中MRI联合C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股骨缺血坏死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对比股骨、关节积液检出率以及初期典型征象检出状况。结果:观察组股骨、关节积液检出率以及初期典型征象检出状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诊断 MRI CT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缺血坏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对象为我院股骨颈骨折患者,调查例数为72例,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2022年2月,统计分析患者骨折后发生股骨缺血坏死的概率,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干预,收集其资料展开调查,分析股骨缺血坏死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调查显示,7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股骨缺血坏死的概率为38.89%(28/72),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与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年龄、骨折分型、复位时间、内固定取出以及劳损程度等相关;经护理干预后,随访三个月,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相比护理前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肾健骨汤对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的临床影响。方法:分析2020年3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患者服用补肾健骨汤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疗程期限一个月,患者均在两月后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的不同程度股骨坏死症状改变及治疗效果。结果:经患者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总有效率为84%。同时,补肾健骨汤对患者不同程度的股骨坏死疗效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骨汤对治疗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临床影响良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补肾健骨汤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治疗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肾健骨汤对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的临床影响。方法:分析2020年3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患者服用补肾健骨汤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疗程期限一个月,患者均在两月后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的不同程度股骨坏死症状改变及治疗效果。结果:经患者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总有效率为84%。同时,补肾健骨汤对患者不同程度的股骨坏死疗效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骨汤对治疗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临床影响良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补肾健骨汤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治疗 影响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X线与CT对股骨缺血坏死的分期检出情况、影像学征象检出情况、诊断符合率,探讨两种影像手段对股骨缺血坏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X线诊断股骨坏死的准确率位80.00%明显低于CT检查准确率9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X线 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8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不同假体类型分为实验组(生物型假体)和研究组(骨水泥假体)各34例,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1.76%)低于实验组(38.24%)(P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舒适护理运用于股骨缺血坏死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舒适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舒适护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围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缺血坏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53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为其分别实施CT检查与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诊断的检出率是98.11%,CT诊断的检出率是84.91%,MRI诊断的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MRI诊断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的准确率均相对较高,与CT分期诊断准确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为诊断股骨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但是核磁共振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分型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临床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缺血坏死的DR技术诊断准确率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将我院近年来(2021.3-2022.3)期间收治的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30例,所有患者均需采取DR技术检查,分析DR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DR技术诊断中可见,初期和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为70%、80%,中期及晚期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为100%、100%;经影像学检查可初期、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影像学均不相同,初期患者多见无异常表现,而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见骨质密度增大、软骨损坏或变形。结论:DR技术对股骨缺血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对早期及初期的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可联合其他技术加强对早期及初期疾病的诊断,保证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DR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法将我院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68例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34)采用人工股骨置换术治疗,实验组(n=34)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感染、假体松动、术后翻修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改善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风险低,值得推广。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就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被应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缺血坏死(AV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析。方法:以本院收治(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存在股骨缺血坏死的30例病患为例,临床中均采取THA治疗,随后定期复查与随访,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评比。结果:本组患者均于Ⅰ期内实现伤口愈合,随访6个月和1年时研究对象的髋关节评分(Harris)、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与治疗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经验证P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缺血坏死可以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对这种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其实际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观察组(n=36)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病情变化以及恢复情况进行相应的对比和观察,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病情的促进与改善作用。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恢复情况更加良好,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更快,治疗时间更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高效的治疗价值,在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缺血坏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更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肢体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