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缺血坏死放射影像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49例股骨缺血坏死的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49例患者均为股骨缺血坏死。结论经过对三种放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分析,明确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能够实现对股骨缺血坏死的诊断,但MRI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目前股骨缺血坏死的最理想方法。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放射 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应用于股骨缺血坏死诊断的诊断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从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股骨缺血坏死诊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CT与X线检查,将CT诊断结果记录为实验组,将X线检查结果记录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有效性。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检出率为16(80.00%),而对照组中总共检出病灶13(65.00%),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检出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T检测应用于股骨缺血坏死中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有效性,就检查结果来说,CT优于X线检查,但单纯应用X线诊断方式进行检测,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诊断效果。所以在临床诊断时,一方面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案,另一方面必要时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联合的诊断方法,才能保证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X线检查 CT 诊断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X线诊断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比较。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我院分院影像科收治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6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应用CT、X线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及对疾病分期的准确率。结果X线显示患者两侧股骨内密度明显不均匀,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周边可以见轻度骨质硬化;CT显示患者两侧股骨内出现囊性变,并且可见硬化,关节间隙较好;CT对疾病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对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效果高于X线,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CT X线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股骨坏死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初始发生在股骨的负重区,应力作用下坏死骨骨小梁结构发生损伤即显微骨折以及随后针对损伤骨组织的修复过程。造成骨坏死的原因不消除,修复不完善,损伤-修复的过程继续,导致股骨结构改变、股骨塌陷、变形,关节炎症,功能障碍。股骨坏死固然会引起病痛,关节活动和负重行走功能障碍,但人们不要受“坏和死”文字含义恐怖的影响,股骨坏死病变,毕竟局限,累及个别关节,可以减轻,消退和自愈,即便严重,最后还可以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补救,仍能恢复步行能力。其病因不外有两种一种发生在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的愈合,股骨内的负重骨小梁转向负重区承载应力减低,出现应力损伤,所以坏死总是发生在患者骨折愈合,负重行走之后。另一种是骨组织自身病变,如最常见的慢性酒精中毒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坏死,同时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障碍。此外还包括儿童发育成长期股骨发生中心-股骨骨骺坏死,又称儿童股骨坏死,扁平髋。其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病痛出现的时间,发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病理演变作为基础。而各种临床表现都不是股骨坏死所特有的,许多髋关节疾患都可以发生,换句话说,难以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临床检查做出股骨坏死的诊断来。例如髋和骶髂关节许多病变可表现为“4”字试验阳性,(即屈膝并使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摆成“4”字形状放在对侧伸直下肢上,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另一手放在膝内侧手同时下压,引起臀髋痛),因此也不是诊断股骨坏死特定体征。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髋关节、大腿近侧,可放射至膝部。疼痛可以因坏死组织-修复的炎症病变或炎症病灶内的高压引起,可表现为持续痛、静息痛。骨软骨塌陷变形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或有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附着部位慢性损伤性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特别是旋转活动受限,或有痛性和短缩性跛行。是临床上常见且较难医治的疾病之一。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西医结合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与X线在股骨缺血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108例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资料,行X线、CT检查,观察两种技术的检出率。结果在108例股骨缺血坏死中,CT的检出率91.67%比X线的检出率75.00%高(P<0.05)。结论X线、CT均能显示出股骨缺血坏死的病变征象,但CT检查的准确性较高。

  • 标签: 股骨头缺血坏死 CT X线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X线诊断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对比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我院收治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6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应用CT、X线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及对疾病分期的准确率。结果X线显示患者两侧股骨内密度明显不均匀,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周边可以见轻度骨质硬化;CT显示患者两侧股骨内出现囊性变,并且可见硬化,关节间隙较好;CT对疾病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对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效果高于X线,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CT X线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150髋)股骨坏死患者,采取随机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38例与对照组各38例(75髋),对照组患者采取CT进行检查,研究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检出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为65.33%,研究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3.33%,研究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坏死患者运用CT与核磁共振两种手段进行临床诊断均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应用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时能够取得更高的检出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加大推广与应用。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股骨缺血坏死患者60例(63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25髋)行双极人工股骨置换治疗(A组),36例(3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或股骨侧骨溶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柄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髋臼磨损或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缺血坏死行人工股骨置换治疗,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全髋关节置换,且疼痛及翻修率较高,因此对于该类老年患者推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 标签: 老年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髋关节置换 人工股骨头置换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股骨缺血坏死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股骨缺血坏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疼痛评分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前1d和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缺血坏死围术期病人实施舒适护理,可缓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舒适护理 围术期 疼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股骨缺血坏死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人工置换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假体类型的不同将采取生物型的为观察组,采取骨水泥型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18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8.9%;对照组优良率为83.3%;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缺血坏死疗效显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假体选择。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诊断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的价值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91髋)患者,临床有症状,X线正常,CT不太确定,MRI可以确诊的病例。结果63例(91髋)患者股骨均见不同程度水肿或“双线征”,即早期股骨缺血坏死。结论MRI对早期股骨缺血坏死有较高的诊断优势。

  • 标签: 早期股骨头坏死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治疗股骨缺血坏死患者的疗效和髋关节的生存率。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30例(41髋)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1岁。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术的患者30例(41髋)作为钽棒组,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4.2岁。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及患肢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钽棒组优于保守组(P<0.005)。结论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术治疗股骨缺血坏死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生存率均优于保守治疗。故对于Ficat早期的患者,髓芯减压多孔钽棒植入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保守治疗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行研制的微创手术植骨器械,主要是应用以中心与偏心磨钻的设计,对股骨缺血坏死应用此器械治疗,以弥补以往微创手术单纯钻孔减压病灶清除不到位,植骨不易成活的缺点。方法对62例病人(均为单侧FicatⅡ期61例、Ⅲ期1例早期),用小切口3cm左右、髓心减压、扩大磨除病灶,对早、中期股骨坏死采用植骨的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灶清除及植骨充填效果满意。随访患者55例,术后植骨区情况,其中术后2个月有部分植骨成活,术后3个月有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53例完全骨性愈合。其中因过早负重2例患者发生股骨塌陷,但无髋关节疼痛。评分结果增高主要是疼痛的减轻及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结论对FicatⅡ期患者通过临床治疗可使修复坏死股骨,对Ⅲ期早期有轻度塌陷的可在植骨同时腾起塌陷的部位;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中心磨钻 偏心磨钻 微创扩大病灶清除 异体骨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股骨缺血坏死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股骨缺血坏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疼痛评分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前1d和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缺血坏死围术期病人实施舒适护理,可缓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舒适护理 围术期 疼痛 满意度
  • 简介:背景:股骨缺血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femoralhead,AVN)和内固定失败(fixationfailure,FF)是外翻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且发生率较高。目的:探讨外翻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发生AVN和F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外翻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内发生AVN和FF定义为手术治疗失败,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手术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16例(10.4%)手术治疗失败,其中AVN11例(7.2%),FF5例(3.2%)。外翻倾斜角〉15°(OR=2.895,95%CI:1.161~7.233,P=0.024)、后倾斜角〉15°(OR=3.570,95%CI:1.319~9.343,P=0.013)和最下方螺钉滑动距离增加(OR=1.216,95%CI:1.014~1.568,P=0.036)是手术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翻倾斜角〉15°且后倾斜角〉15°患者出现手术失败的风险显著高于外翻倾斜角≤15°且后倾斜角≤15°的患者(OR=17.135,95%CI:6.246~47.006,P〈0.001)。结论:股骨颈的畸形程度是外翻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接受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发生AVN和FF的重要危险因素。外翻倾斜角和后倾斜角均〉15°的患者发生手术治疗失败的风险较高,可考虑对这类患者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手术。

  • 标签: 外翻性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内固定失败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针对存在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的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在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我院80例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螺纹钉固定治疗,研究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结果进行比较,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患者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存在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患者可以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关键词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坏死在骨科中十分常见,其主要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种类型,其中引发创伤性股骨坏死的原因主要是股骨存在骨折等关节骨折病症,患者出现创伤性股骨坏死需要采取手术治疗[1],在创伤性股骨坏死的治疗中存在较大难度,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目前已经逐渐应用到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特针对于我院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的患者采取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具体内容阐述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在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选择来我院进行创伤性股骨缺血坏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男性患者数量为22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8例,年龄大都在35岁至70岁之间,年龄中值为(52.6±5.2)岁;研究组男性患者数量为24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6例,年龄大都在35岁至73岁之间,年龄中值为(50.8±5.7)岁。进行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选择多枚螺纹钉固定的治疗方法,其主要是选取闭合复位的方法,选取C臂进行透视,对患者患处位置实施微创多枚中孔螺钉固定。研究组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其具体步骤为在手术前30分钟先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灭菌,术中选取髋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2],手术后1天到2天治疗实施常规引流方法,手术后对患者实施X光片检测,手术后第二天让患者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术后治疗,避免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情况。1.3观察指标本研究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1.4统计学分析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医学统计软件SPSS17.0的统计,计量数据以(±s)表示,t检测,若取得数值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缺血坏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100髋)成人早期股骨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分别将其检查结果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两组诊断敏感度与早期定性敏感度。结果研究组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100.00%比对照组45.00%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均可作为成人股骨缺血坏死诊断措施,但MRI在早期成人股骨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定性敏感度更高,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CT MRI减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诊断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