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孕酮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在早期预测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产前检查的57例早期宫内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孕酮和β-HCG水平,对观察组进行孕酮、β-HCG及孕酮+β-HCG联合检测,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血清孕酮及β-HC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酮+β-HCG联合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孕酮及β-HCG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异位妊娠患者的血清孕酮及β-HCG显著低于宫内妊娠孕妇,联合检查孕妇血清孕酮+β-HCG,可以提高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异位妊娠 孕酮 &beta -HCG 检测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癌甲氨蝶呤耐药细胞系(JAR/MTX)的杀伤与逆转耐药效应及与甲氨蝶呤(MTX)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根据对JAR/MTX的不同处理分为空白组、DMSO溶媒组、MTX组和丹参酮Ⅱa组。采用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作用前后半数抑制浓度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结果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可见细胞核肿胀,核膜皱缩及消失,核分裂象减少及坏死,而MTX组细胞坏死不明显。GST-π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HSP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HSP27的表达率为20.20%、GST-π的表达率为16.30%,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β-hCG为(23.04±11.32)U/L,与空白组[(358.80±19.0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与MTX配伍作用于JAR/MTX细胞后的逆转耐药倍数为5.3。结论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癌耐药细胞株JAR/MTX具有杀伤与逆转耐药的效应,丹参酮Ⅱa可使JAR/MTX细胞HSP27及GST-π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MTX同时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丹参酮Ⅱa 人绒毛膜癌 耐药绒毛膜癌细胞系JAR/MTX
  • 简介:目的探讨单绒毛(monochorionic,MC)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后处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收治的2例单绒毛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ngleintrauterinefetaldeath,sIUFD)后发生急性胎-胎输血的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MC双胎妊娠如何预防sIUFD发生,以及发生sIUFD的处理。结果2013年本院收治MC双胎妊娠发生sIUFD的2例,均发生胎-胎输血,其中1例孕13+5周超声明确为单绒毛双胎妊娠,孕23周超声提示双胎儿大小不一致,孕35+5周发现一胎胎死宫内,积极剖宫产终止妊娠,存活新生儿轻度窒息、贫血,现满一周岁,发育正常。另外1例未系统产检,孕8周超声提示单绒毛双胎妊娠,孕31+6周发现一胎胎死宫内,另一胎儿胸腹腔积液,观察一周后存活儿多体腔积液且头皮水肿,放弃存活儿行引产术,引产前查存活儿明显贫血,引产后大孩呈失血貌,小孩呈淤血貌。结论减少双胎妊娠sIUFD的发生,要做到早期识别绒毛性,加强孕期监护,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干预,处理上要综合孕周、存活儿情况、孕妇情况等采取个体化。

  • 标签: 单绒毛膜双胎 一胎胎死宫内 急性胎-胎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阴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检测(HCG)应用于宫外孕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宫外孕患者,对患者进行经阴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血HCG检测,分析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29例患者因诊断及时发现时未破裂,15例已破裂,35例早期流产,误诊1例,诊断准确率高达98.75%。结论采用经阴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HCG检测诊断宫外孕,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宫外孕治疗诊断提供可靠信息,避免漏诊误诊现象,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经阴经腹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诊断 宫外孕
  • 简介:5月20日,在清河羊绒制品交易市场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创下了3.7亿元的交易额,这一数字再次彰显了清河羊绒在全行业的领军地位。同时也见证了清河羊绒在时尚领域进一步探索的成功。

  • 标签: 羊绒制品 交易会 毛制品 清河 交易市场 交易额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反复腰腿痛1年余、加重l周入院。初为腰部胀痛并向右下肢后部放射,用力及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入院前1周腰痛剧烈,向双臀部及右下肢放射,体位改变及咳嗽均可加剧疼痛,大小便频繁,不能平卧,止痛药物治疗无效。入院查体:腰部活动范围受限,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下肢无萎缩,肌力、肌张力及深浅反射无异常。

  • 标签: 脊膜瘤 椎管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伴局灶癌变)的临床和CT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9-76岁,中位年龄61.5岁。结果本组12例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为局部结节或软组织肿块,最大径8-37mm,平均(17.5±8.8)mm,2例伴局灶癌变者最大径分别为37和18m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12例均无浆膜面累及,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11例中度强化、1例伴局灶癌变病例呈较高程度强化。6例伴胆管系统扩张(5例轻度、1例中度),其中4例同时伴胰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多表现为边界清楚、中度强化结节影,邻近乳头区可引起胆管轻度梗阻,瘤体大或强化明显者提示恶变可能。

  • 标签: 十二指肠 管状绒毛状腺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染色体培养分析方法用于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期对产前诊断咨询有所支持。方法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产检门诊共79例孕早期具有相应产前诊断适应征孕妇,于孕10-14周B超引导经腹抽取绒毛,用培养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79例绒毛样本,培养成功76例(3例培养失败,无贴壁细胞生长),培养成功率为96.20%(76/79),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1例,其中5例45,XO,2例21三体,2例嵌合体,1例69,XXY,1例47,XN,+9。结论绒毛染色体培养法制备方法简单、技术稳定、结果可靠,可用于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是孕早期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绒毛活检术在产前诊断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与羊膜腔、脐带血穿刺术相比较有一定优势,在条件许可的实验室应尽可能开展。

  • 标签: 产前诊断 绒毛 染色体异常 产前咨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拉伸机上进行包装时,盖和底配套使用,底是具有热成型功能的,由于模具的长度是固定的,那么底在成型后的长度也是固定,所以对于盖的长度要求就非常高。本文详细分析了盖长度控制因素,提出从成品重复长度控制、版辊尺寸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入手,更好地控制复合盖的重复长度。

  • 标签: 长度控制 复合 膜重 生产过程控制 配套使用 控制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19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与正常早孕绒毛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及正常早孕的绒毛组织各30例,对组织中H19基因启动区域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及对照分析,并对两组绒毛组织中的三种甲基转移酶的表达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H19上游DMR中甲基化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两组间绒毛组织中H19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自然流产组中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DNMT1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与正常早孕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DNMT3a及DNMT3b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19DNA甲基化水平的明显下降,下调DNA甲基转移酶中DNMT3a与DNMT3b的表达可能是甲基化水平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DNA甲基化 H19基因 自然流产 印迹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破对产程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1月-6月间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289例初产妇,按活跃期人工破时机的不同分三组,即加速、最速、减速阶段各一组(A组181例、B组63例、C组54例),分析比较各组产程时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活跃期分别为2.46±1.36h、2.88±1.63h、2.21±1.56h,总产程时间分别为9.39±2.92h、9.07±2.64h、7.66±2.63h。三组活跃期无显著性差异,越接近活跃期晚期行人工破,总产程越短。结论活跃期常规破对产程影响不大,无指征时尽量不行破,等待自然破

  • 标签: 人工破膜 产程 活跃期
  • 简介:本节内容主要是物质跨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下面试图采用“基于资料,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的示意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全面准确的概念.

  • 标签: 教学建议 运输 物质 问题引导 组织教学 教学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卵泡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63个卵泡细胞瘤的MRI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63个病灶均呈实性,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45个(71.4%),以低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与云絮状略高信号18个(28.6%);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不明显14个,轻度强化35个,以轻度强化为主、局部较明显强化14个;子宫内膜增厚6例(14.3%),腹水12例(28.6%),25例雌激素E2检查中10例增高(40.0%).结论:卵泡细胞瘤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方式为其特征性表现;子宫内膜增生及雌激素E2增高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 卵泡膜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11例慢性硬下血肿(CSDH)的治疗及并发症进行研究及分析。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疗的慢性硬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并发症防。结果111例病人中均采取单纯钻孔引流术,91例均恢复良好,20例伴发并发。结论慢性硬下血肿采取单纯钻孔引流术效果好,但应注意手术操作及术后治疗的防治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是以肾小球基底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中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性肾病(IMN),另一类为继发性性肾病,常见继发性者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等引起[1]。大多数MN患者,其5年的肾脏存活率大约为70%~90%,10年肾脏存活率大约为50%~60%。Hogan等[2]随访1189例MN患者,其5年、10年、15年的肾脏存活率分别为86%、65%、59%。目前性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仍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仍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一些临床研究证实:免疫球蛋白、ACEI类药物、单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加用环孢素、烷化剂等疗效均不佳[3~7]。经研究表明,长期免疫治疗可以造成免疫耐受,血栓栓塞等多种并发症。MN的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感染等诸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以及肾脏的生存能力。而中医药在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中无性肾病一词,本病属中医的“水肿”、“尿浊”范畴。汉代张景岳在《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的基础上又根据五脏发病机制及证候将其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中医治疗性肾病由来已久,近年来应用中医疗法治疗性肾病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兹将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研究和诊治状况综述如下。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中医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小球基底膜 免疫复合物沉积 糖皮质激素
  • 简介:在对吉林省龙井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中,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种——石榴丝菌。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新记录的形态特征。

  • 标签: 分类 蘑菇目 丝膜菌科 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