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讨诗歌与西方文化经典文本《圣经》的关系.文章认为所关注的现代文明的文化危机与救赎企图和《圣经》的基本语境是相通的,因此,《圣经》作为文化原型在诗歌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了现代生活中神的放逐显示出来的精神贫困,受难的现代意义以及上帝在诗歌中的内涵及其功能.《圣经》话语对诗歌的精神结构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穆旦 诗歌 《圣经》 诗剧 文化原型 受难
  • 简介:早期诗歌艺术价值的缺乏使很多研究者忽略了对它的研究,但笔者认为的早期诗作就预示了他后来创作的走向,后来的创作其实就是他早期作品主题的深化和拓展。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早期诗歌进行解读:哲理化取向;悲观意识与搏斗精神。研究他的早期作品,既是研究其早期作品本身,也是研究他后来作品特色的形成原因。

  • 标签: 穆旦 早期 哲理 悲观
  • 简介:<正>一九一八年(零岁)二月四日,生于天津市北马路恒德里三号。原名查良铮,另一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袁化镇,先祖为清代文人查慎行。据说,年少时,家中藏书多为查慎行所著。祖父为清末官僚,家道随清室亡而败落。父查燮和,法院小吏。母李玉书。为独子,有姐妹各一人。

  • 标签: 穆旦 普希金 西南联合大学 南开大学 抒情诗 《文学杂志》
  • 简介:1948年,30岁。前一年9月,《新报》被查封,重新开始闲居、找工作、失业、找工作的状态,所作《诞辰有感》,(按,后改为《三十诞辰有感》)感叹生命不过是“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后一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选择了赴美留学。因此,对而言,

  • 标签: 1948年 穆旦 年谱 新中国成立 《新报》 赴美留学
  • 简介:,原名查良铮,出身浙江海宁查氏家族,生于天津,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 标签: 天才诗人 穆旦 20世纪80年代 苦难 著名作家 爱国主义
  • 简介:1940年代的许多诗篇充满相互矛盾、冲突的情感、经验,这些"戏剧性"诗思是成就了作为中国杰出现代主义诗人的"丰富性",是诗人综合现实、自我、存在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体验的结果,也是他对"尖锐"、"刺人"等审美效应的自觉追求使然。在他"反讽"的戏剧性表现方式中,有反话正说,有悖论修辞,也有结构性的异质并置情境图示。

  • 标签: 穆旦 “戏剧性” 反讽
  • 简介:摘要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以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的诗歌,受到英美新批评反讽的影响,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的探求。的诗歌,以其深邃复杂的内涵、内在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复杂的记忆,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将反讽这种现代的修辞形式在诗歌内部进行再创造,使诗歌内部产生一种矛盾、冲突的张力。另外,的诗歌又从反讽的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运用悖论式的美学思维审视历史和社会,建立起“反讽诗学”体系。

  • 标签: 穆旦 诗歌 反讽
  • 简介:是中国40年代的著名诗人,他的思想在当时环境下显得非常奇特,一是他强调现实的不合理性来自于社会对人的全面异化,一是认为通过内省能克服异化,从而获得解放.这篇文章讨论前一个问题.①

  • 标签: 穆旦 诗歌 内省 异化 主题 现实
  • 简介:来自一个充满智慧的家族,虽然这个家族在他来到人世时已经不复昔日的辉煌,但智慧的种子并未断绝。种子在艰难的环境中萌芽、生长、成熟、受伤,终于凋零,然而,凋零的仅仅是生命的绿叶,智慧之树却在岁月冲洗后显现出趋于永恒的生命力。

  • 标签: 智慧 穆旦 家族 种子 生命
  • 简介: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责,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智慧之歌》1976年1月19日,夜。为插队回来的儿子托熟人帮忙找工作,回家途中骑车不慎摔伤。回到家后,并没有太在意腿伤,只是在疼痛难忍时才让妻子周与良将一块砖烧热给他热敷止痛。此后一年的时间里他饱受病痛之苦。1977年2月20日,病痛中的寄出人生的最后一封

  • 标签: 穆旦 幻想 日常生活 病痛 荒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7
  • 简介:    诗歌中的基督教话语    诗歌里出现的基督教的上帝,我们发现诗歌里的上帝的形象是十分复杂的,    根据诗歌里有关"神"的分析

  • 标签: 中的基督教 基督教话语 穆旦诗歌
  • 简介: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 标签: 威廉·燕卜逊 含混 未解决的冲突
  • 简介:“新的抒情”是诗人在上世纪40年代为超越以往诗歌抒情和想象方式,而提出的一种诗学主张。本文从考察“新的抒情”得以出现的错杂语境入手,通过分析这一主张的意向及其在1940年代文本实践中的具体情形,探讨它所包蕴的现实性和“中国性”,指出在新诗中并不存在先验的本质化的“中国性”,只有不断丰富、拓展因而变化的“中国性”;的探索表明,新诗的“中国性”并非与“西方”、“现代”相对,进而言之,所谓中国新诗的“主体性”,其来源也不仅仅限于单一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是充满了诸多驳杂的异质因素。

  • 标签: 穆旦 新的抒情 中国性 现代
  • 简介:<正>在西方,随着基督的出现和殉道、神渐渐淡出人们置身的场所,世界似乎进入黑夜的时代和贫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不但诸神和上帝隐没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渐趋黯淡。在中国,随着技术的发展、西方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

  • 标签: 里尔克 西方思想 穆旦 宇宙精神 洞察者 瓦雷里
  • 简介: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歌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中具有探险受难的创新精神,这些诗歌创作中体现了明显的现代主义思想,即关注人的自我感受与情感内涵,突出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展现,因此,本文将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具体剖析。

  • 标签: 丰富的痛苦 自我形象 生命意识 知性与感性 张力
  • 简介:诗歌始终贯穿着一些怀疑精神,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怀疑精神"是当时那个社会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个亮点,为此也默默承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相当多的指责和批判;诗歌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比较注意自身心灵的搏斗(反抗)和思想感情的发掘,并极力将抽象的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意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既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人的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因此这种"反抗精神"就包含着独特的时代主义特点。

  • 标签: 反抗精神 怀疑精神 词语意象 时代主义特征
  • 简介: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晚年的他身处逆境,在被剥夺了创作权利的情况下,仍笔耕不辍,开创了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诗人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首诗《冬》极具代表性,通过对其解读,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

  • 标签: 穆旦 诗情 宽广 人格
  • 简介:新发现的多种翻译材料表明,在40年代,兼有诗人和翻译者两种身份。进一步看,早年几种主要译作均完成于1940-1941年间(即留校任教期间),这可能和穆实际的社会身份与文化位置有关,即大学氛围激发了的翻译冲动。而这些翻译与写作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的发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写作境遇。

  • 标签: 穆旦 诗人 翻译者
  • 简介:的写作生涯中,早期写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所谓“早期写作”主要指从最初写作到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之前的写作。这一期的写作并不多,仅10多篇,包括诗歌、散文、论述文和“评鉴”文章等多种样式。总体上说来,这些作品并没有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初创期写作,语言词汇多质朴,艺术水准也较稚嫩,不如后来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学资源之后那么“现代”,那么富有艺术冲击力,也没有如后来那样诞生若干广为流传的作品。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正是在这一阶段,初步确立了写作的基本路向,即在表现对象上,以小人物为主,借用他本人后来的话说即是“小人物之歌”;在表现视角上,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评判或审视的意味——因为诗人本人即是一个“小人物”,这种审视同时也是自审。

  • 标签: 穆旦 现代文学 中国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 简介: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50年代初开始从事翻译.他的文学翻译选择既体现了他追求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体现了他的个性化审美追求.本文试图根据当时的时代文学语境,阐释其译介择取的特点.

  • 标签: 文学语境 译介 穆旦 诗人 文学翻译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