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上,在英语国家中,英国是媒体“自由之母”,但是现在的英国媒体却受着无数法律限制。本文梳理了英国媒体的法律监管框架,打破常有的误解:真实的情况是:英国的媒体受到严密的控制,而决非媒体的“自由之母”。

  • 标签: 监管 自由之母 印刷媒体
  • 简介: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深入,气候减缓和适应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全方位扩大,相应的技术转让条款正式出现在国际气候立法之中并不断得以扩充。虽然就何为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转让,极少法律文件对此做出专门的书面阐述和区分,但是事实证明,传统的技术转让概念已经不足以解释、涵盖和衡量气候变化框架下的技术转让。作为一种有别于常规商业的运作模式,气候变化技术转让需要得到国际法方面的有效支撑。而这必须是建立在对气候减缓和适应技术、技术转让确切定义的普遍且对接的共识上的。一个具备普遍性、确定性、形式合理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概念框架有利于消除谈判进程中的理解分歧,理顺国际气候执法并最终切实地推动实践领域的全球气候减缓和适应技术转让。

  • 标签: 气候变化 减缓与适应 气候相关技术 技术转让 概念
  • 简介:法律经济学上的“卡一梅框架”,是从法益保护的效果模式出发,对法律规则做出的一个类型划分。其原初结构是以法益的转移自由和定价意愿为标准划分的“财产规则”、“责任规则”和“禁易规则”。通过引入法益的初始归属和限价方式两个新的划分标准,可以增添“管制规则”和“无为规则”两个新的类型,扩展和重构“卡一梅框架”的救济分类和规则结构。这五类规则构成了法律经济学上可供选择的一个“规则菜单”。一个社会在特定领域的规则选择,对应着国家权力干涉社会生活的不同程度,体现了法律背后的观念变化和权力博弈。对于法律救济规则分类与效率比较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现行法律的学术理解和制度完善。

  • 标签: 卡-梅框架 财产规则 责任规则 禁易规则 管制规则 无为规则
  • 简介:日本福岛核事故已过去一年,核事故造成的影响依然在延续,专家和学者对福岛核事故从管理、技术、文化及应急响应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深入研究,各国监管部门进行核安全综合检查和相关的压力测试,核设施的纵深防御概念在延伸和拓展,从福岛核事故再次审视核安全的政府、法律和监管框架,对于风险社会下核安全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而深远。

  • 标签: 核安全 福岛核事故 政府、法律和监管框架
  • 简介:关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西方传统法律理论中流行着一种"镜像命题":法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社会中的习俗和道德,其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在《法律与社会的一般法理学》一书中,塔玛纳哈对"镜像命题"提出了批判,认为它并不能解释非西方社会的情形,甚至也不能解释当代西方的情形。以这种批判为基础,塔玛纳哈构建了一个研究法律一社会关系的一般性的框架。这个研究框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关于法律一社会关系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 标签: 法律 社会 镜像命题 一般法理学
  • 简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异同编辑同志:有个问题需要咨询你们。我的父亲因为偏瘫2年,需要人照顾,我要上班所以只得雇请保姆,因为双方磨合问题,2年来已经换了3个保姆,有的关系甚至搞得非常僵,我决定如果再请保姆就一定要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发生纠纷也有个处理依据,我想了解的是,这种合同下的雇主与保姆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两者有区别吗?

  • 标签: 法律 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 签订合同 权利义务 保姆
  • 简介:摘要本文以罗斯科?庞德教授1923年“法律与道德”系列讲座为基础,试从历史的、分析的和哲学的三个视角展开,通过分析自然法学、历史法学、分析法学流派甚至哲学界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论争,尝试解读庞德教授自己独到观点和法学思想。

  • 标签: 法律与道德 历史法学 分析实证法学 法哲学
  • 简介:<正>关于法律概念的论争,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一个观点最初是由法律实证主义者提出的,认为对法律概念的阐述是一种"自我理解"中的活动,这要求分析者挖掘蕴涵在实践中的各种习惯、行为和行动的法律理解。笔者称此观点为概念性的法律概念。与此相对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我们应当选择最符合我们的政治目标的法律概念。笔者将这一观点称为解释性的法律概念。在当前的

  • 标签: 法律实证主义 德沃金 法律的概念 法哲学 解释法律 公职人员
  • 简介: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应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如果说同学们在前面两年多的学习中,主要是经历了把数学教材读得由薄到厚的过程,那么现在的总复习阶段便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厚厚的6本数学教材怎样变薄.

  • 标签: 内容框架 初中数学 数学教材 总复习阶段 华罗庚 数学家
  • 简介:法律之特质,为社会之规则。拟俟区别法律与类似法律诸现象时,加以说明。而社会规则之法律观念,与人格价值,即个人价值之道德,尤不可不完全区别。或谓“法律非别乎道德,乃实现道德之手段而附于道德者”,此说对于承认道德与法律区别之问题,了不相涉。吾人贝Ⅱ谓,两者之区别,为法律之外部性,道德之内部性。此言固亦有关联之意,然有不同之意四,不可不察也。

  • 标签: 法律与道德 社会规则 法律观念 人格价值 个人价值 内部性
  • 简介:小林一口气跑了10里路,跑进了一个山谷里。他回头一看,怪物没追上他,他才停下来,喘气喘得要命。他叫:“哥哥!哥哥!”

  • 标签: 课外阅读 短篇小说 文学 故事
  • 简介:(原序)本篇系北京法大毕业生涂君身洁所译日本法学博士之名著,于解释法律之方法,阐发精详,本社认为极有参考之价值,特商涂君由本刊按期发表,志此以示感谢。编者译。一,主张社会法学之AntonMenger.谓今日之法律学,为学问中发达最迟者。

  • 标签: 解释法律 解释论 法学博士 社会法学 毕业生 法律学
  • 简介: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cvonLiszt,1851~1919),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李斯特18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四年后又赴哥廷根、海德堡等大学学习。在维也纳,他深受其老师耶株(RudolphvorJhering)、麦克尔(A.Merkel)和瓦尔堡(E.Wahlberg)等人的影响。1875年,李斯特以《伪誓和虚伪的证言》的论文,成为格拉兹(Graz)大学的讲师。

  • 标签: 法律人 大学学习 李斯特 维也纳 奥地利 海德堡
  • 简介:莱昂·狄囊(LeonDuguit,1859~1928),法国法学家,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派的一个支派)的主要代表。1859年2月4日出生,1882年6月在波尔多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同年10月,在教授资格竞争考试中合格。1883年1月,取得冈城大学法学院教授资格,1886年10月,取得波尔多大学法学院教授资格,1892年4月,任波尔多大学法学院宪法和行政法教授,1901年,出任该法学院副院长,1919年起任院长,直到1928年12月18日去世。由于狄骥一生都在波尔多大学度过,所以他以及他的追随者也被称为“波尔多学派”。

  • 标签: 法律人 社会连带主义 法学院 波尔多 博士学位 法学家
  • 简介: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Radbruch,1878~1949),是德国20世纪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法哲学家和刑法学家之一,新康德主义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他1878年生于德国北部石荷州的吕贝克,1898年至1902年间,先后进入慕尼黑、莱比锡和柏林等大学学习法律,师从李斯特、施塔姆勒等著名学者。1902年,以论文《相当因果关系论》获得博士学位。第二年成为海德堡大学的讲师,主讲刑法和法哲学。在海德堡大学期间,他吸收了新康德主义的思想,特别是从海德堡大学当时的巨擘马克斯·韦伯,以及冉冉升起的哲学新里拉斯克那里获得启发。1910年,他写就《法学导论》,一书成名,到1980年该书已经印至第13版。

  • 标签: 法律人 海德堡大学 新康德主义 刑法学家 法哲学家 拉德布鲁赫
  • 简介:勒内·达维德(ReneDavid,1906~1990),当代法国著名的比较法学家。1906年1月,达维德出生于巴黎,从小获得了良好教育。1928年,年仅23岁的达维德就获得了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次年即被聘为法国格勒卢布尔大学法律系教授。1930年,他出任罗马私法划一化国际研究所副秘书长,这对其形成“世界法律统一主义”的思想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35年,达维德继而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哲学领域的造诣大大帮助了他在法学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二战以后,达维德的法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 标签: 法律人 巴黎大学 博士学位 大学哲学 法学家 副秘书长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对东西方法律价值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其次界定了法律价值的含义,最后提出完善法律价值的基本思路。

  • 标签:
  • 简介:聚焦形式(focusonform)体现了研究者对语言学习过程新的认识和观念,已成为近年来形式教学研究的热点。现对聚焦形式的含义进行阐释,并对其实施框架进行述评。

  • 标签: 聚焦形式 以形式为中心 以意义为中心
  • 简介:本文从科学哲学对理论的理解出发,阐明了法律的非理性论性,论证了法律作为知识的自主性,着重揭示了现有法律理论生产的非法律性,最后基于这种法律本体所设定的应然教育模式对偏离这一教育模式的体制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 标签: 非理论性 法律的自主 法律理论生产 法律教育 批判
  • 简介:维吾尔民间谚语以其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维吾尔文化史提供有效地信息。本文中作者利用这些信息,对维吾尔族的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提出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法律文化 维吾尔族 谚语 民间 文化史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