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也许疾病归根结底只不过夺去了我的沉默而紧张的游戏,这种游戏对我来说充满了恐惧——这正预示着我成年以后的那种恐惧……”这是本雅明回忆童年的一篇文章《发烧》里的一段话。本雅明是一语成谶,一生都活在那种匿名的恐惧中。

  • 标签: 本雅明 忧郁 恐惧 游戏
  • 简介:布莱希特与本雅明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汉娜·阿伦特积极评价这种关系,认为他们两者的相遇"是德国在世最伟大的诗人和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的相遇,这是一个双方都充分意识到的事实"。而本雅明的生前好友阿多诺和朔勒姆则对这种关系怀有激烈的抵触情绪,认为两者的交往根本就是一种错误,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影响基本上是破坏性的。长期以来,后一种观点一直占据上风,因为已经公开的文献更多地表明,他们的关系是一种依赖关系,本雅明是其中弱势的一方,布莱希特不仅不尊重本雅明,甚至在私下里对本雅明及其理论颇多刘薄评价。情况在2004年发生了重要转变。是年,德国艺术学院档案馆布莱希特档案所所长、本雅明档案所临时负责人艾德穆特·维茨斯拉新出版了《本雅明与布莱希特》一书,以大量翔实而具体的史料(不少资料属于首次披露)客观公正地还原了本雅明与布莱希特关系的本来面目,最后水到渠成地指出:"本雅明与布莱希特的际遇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传记的事实意义"。此书甫一面世,就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本刊编发的这篇译文是该书中的一部分,相信它的发表对校正学术界关于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评价的传统偏见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本雅明 布莱希特 档案所 阿伦特 汉娜 维茨
  • 简介:本雅明看来,德国悲悼剧不是欧洲戏剧的典范。"在欧洲戏剧的最高形式即西班牙戏剧中,在最光彩夺目的、最清楚和最成功地展示巴洛克特征的这块天主教文化的国土上,一种没有天恩的创造境界存在的各种冲突都得到了解决,这是在法律的范

  • 标签: 本雅明 戏剧作品 西班牙 巴洛克艺术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 简介:"都市大众"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兴产物,"大众"成为了19世纪代表作家的重点关注对象。从本雅明的理论出发,从四个方面阐述本雅明对"都市大众"的理解:都市大众形象、工业化劳动与都市大众的关系、商品拜物教与都市大众的关系以及"人群中的人"与"游荡者"之间的区别。

  • 标签: 都市大众 工业化劳动 商品拜物教
  • 简介:本雅明的美学概念aura,国内已有多种译法,多从"光"的角度来译,譬如最近甚为流行的"光晕"。但若以德语工具书词条(耶格尔和蒂德曼)、古罗马经典作家用语(贺拉斯和维吉尔)、本雅明同时代作家用词(沃尔夫斯凯尔和施坦纳)这三方面的文献为基础,则可自"气"的角度来译aura,译作"霞气"。

  • 标签: 霞气 本雅明 翻译 美学
  • 简介:“灵韵”是本雅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运用和发挥的结果,它是指作品神秘蕴藉的氛围,能使观赏者从作品中通过联想和互动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它主要包括独一无二性、距离感、凝神沉思的沉醉和抚慰感。但现代的机械复制技术摧毁了灵韵,包括灵韵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历史性、权威性和膜拜价值,使艺术作品更加商品化,从而使抚慰感被“惊颤效果”所取代,经验被体验所取代。本雅明既钟情于古典艺术的灵韵,同时又希望借助于艺术的社会功能引导大众成为新的堇命力量.

  • 标签: 灵韵 抚慰感 自主性 惊颤效果
  • 简介:本雅明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学艺术思想非常丰富、独特,比如,灵光、震惊、复制艺术等思想,直接启发了后人。他的具体的文学艺术批评,更是批评的典范,不仅对作品有独特的分析,而且文章本身就是一篇美文。本文结合当下文艺批现状的痼弊批评公信力的下降,讨论了我们从本雅明批评实践中可以借鉴之处。

  • 标签: 本雅明 批评范式 文本细读 思想力量
  • 简介:本雅明对俄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二是通过访问莫斯科,对革命烈火中的苏联的认识。其间他与俄国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在著述中给予这种倾向以暧昧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深刻而复杂的艺术观与历史观。

  • 标签: 本雅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 俄国保守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斯科夫
  • 简介:听说瓦尔特·本雅明这个名字有些目子了,但他的书一直引不起我的兴趣。他的生平,唯一非常的是死亡。然而,作为一个不太完全的自由主义者,本雅明始终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英年早逝并不令人惊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已经不是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在塞纳河边的蒙巴那斯喝咖啡的时代.艺术家与思想者都主动或被迫地选择自己的立场。无所事事,或者无所拥护,成了一种罪行。很不幸,本雅明对这两宗罪似乎都很有心得。这样的性情,又是作家与思想者,自杀不过是个再合适和平淡不过的收鞘。

  • 标签: 《1900前后柏林的童年》 瓦尔特·本雅明 德国 回忆录 文学评论
  • 简介:讲故事以灵感的迸发为创作源泉,以神话和童话为主要形式,用回忆的方式重构文本,由多种声音合成,却仍完整保留其独特的声音。工业技术时代消解了讲故事的艺术,在当下,仍应为让艺术品重获本真内在性而努力。

  • 标签: 本雅明 讲故事 艺术性
  • 简介: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被苏珊·桑塔格称为“欧洲最后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未完成的”一生:1892年7月1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的犹太富商家庭,自小生活优裕,但从未摆脱孤独与疏离;上学时期,博览群书,但很少能坚持听完一节课,也不参加考试;热衷于“青年文化运动”的演讲,

  • 标签: 本雅明 批评理论 自由知识分子 青年文化运动 博览群书 桑塔格
  • 简介:我国的研究者看到了本雅明对电影技术的关注,但未深究其为何关注。本文认为,“经验”是本雅明电影思考的逻辑起点与归宿。本雅明关于电影的思考始于他观察到的经验的变迁;他对电影思考的落脚点放在了电影怎样提供复归经验的路径上。本雅明关注经验,说到底是关注“人”的解放。结语点明本雅明电影思考的局限性。

  • 标签: 本雅明 马克思主义 电影 经验 救赎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有人讲本雅明是欧洲最后一个自由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没有忽视了一个问题,社会就应该让自由知识分子存在

  • 标签: 本雅明死 死自由 知识分子灭绝
  • 简介:摘要本雅明将写作方式与写作目的,与他所认为的历史本质完美结合。他使用引文,抓住直接闪现的经验,进行细节的展示;采用具有梦幻因素的辩证法形象,形成一种互文关系,寓意了现代性精神。他的文本了呈现出一种碎片状的,动荡不安、飘移不定、无限逸出的面貌

  • 标签: 本雅明 写作方式
  • 简介: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德籍犹太人,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曾被誉为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但是这些荣誉对他本人说未免有些姗姗来迟,正如古人常常感叹的那样:“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诗人)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本雅明生前默默无闻,直到死后的第15个年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多诺编辑出版了本雅明的文集之后,他才名声大噪。在西方的精神生活中激起了久久的“本雅明复兴”。时至今日,其艺术理论漂洋过海登陆中国,在中国兴起研究本雅明的热潮,出现了大量的译著、学术专著和理论文章。本文试图在其众多理论话语中,对其著名的“艺术生产”理论作简要的分析与评价。

  • 标签: 理论述评 瓦尔特·本雅明艺术 生产理论
  • 简介:社会就应该让自由知识分子存在,为什么社会不能给自由知识分子一个稳定的空间,就需要我们自觉社会的发展轨迹

  • 标签: 本雅明死 死自由 知识分子灭绝
  • 简介:本雅明整个一生中都没有实心实意地接受这一运动,本雅明1926年考察苏联时没有象布莱希特一样移居苏联(他也没有被苏联接受)就一点不奇怪了,不是说到此本雅明就没有了活路——事实证明

  • 标签: 本雅明死 死自由 知识分子灭绝
  • 简介:“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 标签: 本雅明 追忆 历史 节日 荷尔德林 现代性
  • 简介: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一种“纯语言”的翻译观,这种翻译观看似“狰狞”,因为它放逐了“读者”(接受者)与“交流”,甚至放逐了“意义”。理论上它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在纯语言这一“和谐、圆满的领域”的观照之下,原作与译作、忠实与自由这两对以往总是争吵不休、相互对立的概念也和谐地统一起来。本雅明这种“纯语言”的翻译观在更多的层面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观,带有本雅明式的“弥赛亚”救世精神。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 标签: 狰狞 和谐 纯语言 《译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