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一直高度重视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首次提出了作风的概念,并系统概括出了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整套理论。早在1927年9月"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针对部队暴露出来的涣散作风进行整顿,将党支部建在连上,部队面貌和作风焕然一新,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最初尝试。

  • 标签: 毛泽东 延安整风 党的作风建设 论著 学习 中国共产党
  • 简介:阿甲,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1907年生于江苏武进,著名戏曲导演、理论家。自幼随父读书,习书画,生性聪颖,在当地有“十灵童”之称。1938年春,他奔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始用艺名“阿甲”。毕业后,任该院平剧(京剧)研究团团长,专门从事戏曲的编导及理论研究工作,探索京剧的改革实践。1942年,任延安平剧研究院院务委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院长。延安时期,他参加了著名新编历史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的改编和演出,受到毛泽东的赞扬。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处副处长、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室主任等职,并参与编导了现代戏《白毛女》《柯山红日》《红灯记》等。

  • 标签: 延安时期 回忆录 研究室主任 中国京剧院 戏曲导演 《逼上梁山》
  • 简介: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到延安去"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延安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眼中真理和光明的圣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大潮中,为党的建设和民族解放提供重要助力。青年知识分子汇聚延安不仅推动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发展,对当代党的青年知识分子教育工作也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关注青年知识分子的需求,采取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党的青年知识分子教育工作。

  • 标签: 延安时期 青年知识分子 奔赴延安
  • 简介:红军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在延安,红军没有酒喝,甚至也没有茶;他们喝白开水,他们都是义务兵,没有薪水,都想尽量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革命立功。他们参加小组竞赛和评定,对这儿的每一分钟无不喜欢。

  • 标签: 延安 斯诺 小组竞赛 义务兵 红军
  • 简介:延安文艺整风之前的1941—1942年,延安的作家丁玲、萧军、艾青、罗烽、王实味等人认为:延安在被歌颂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批评,而杂文是批评的利器。因此,他们对杂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他还在3月15日《谷雨》第1卷第4期上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 标签: 王实味 野百合花 艾青 萧军 三八节 卷第
  • 简介: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的《解读延安精神》一书,近日正式发行。该书由延安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孙玉玲、延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县级研究员闰伟东、黄龙县统计局干部闫晓艺、宜川县经发局干部闫晓天联合编著。

  • 标签: 出版发行 延安精神 解读 陕西人民出版社 市人民政府 传媒集团
  • 简介:崖居是古人在悬崖上修凿的居所,在陕西延安地区有大规模的分布。从空间上看,崖居普遍分布在地势险要、靠近水源的陡峭悬崖之上,其中群体崖居大多分布于河谷地带且靠近交通要道。从时间上看,崖居主要开凿于宋金时期、明中期和清晚期。崖居作为历史时期延安地区却敌御乱、躲避匪祸的重要场所,它的分布与民众的社会需求以及统治者的军事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延安 崖居 分布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间艺术,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在探索如何利用民间艺术为抗战宣传服务的问题上,不是简单地"旧瓶装新酒",盲目地照抄照搬,而是要有所选择、批判,对旧的民间艺术进行积极改造,创造着民族的新艺术。

  • 标签: 延安时期 民间艺术 传承 创新
  • 简介:1938年夏,肖华率东进抗日纵队(原八路军三四三旅)来到冀鲁边区,我所在的三十一游击支队编入东进抗日纵队,我担任第八团三营教导员。在这支队伍中,参加共产党较早,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一定斗争经验的人员较少。因而我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器重,肖华组织的几次会议都让我列席。

  • 标签: 延安 文化水平 党组织 八路军 教导员 共产党
  • 简介:董必武48岁参加长征,在中共革命队伍中被尊为“五老”之一。在女儿眼中,父亲是个生活很简单的人。他不抽烟也不喝酒,工作之余除了看书,最愿意干的事就是逛书店。

  • 标签: 母爱 故事 儿女 延安 董必武 女儿
  • 简介:革命者在战场上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在牢狱中是浩然正气的勇者,他们尽管没有多少机会亲自教导子女,却以勇气和信仰给后代留下了难忘的精神遗产。

  • 标签: 母爱 故事 儿女 延安 精神遗产 革命者
  • 简介:延安"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简称"部艺"),在1941年至1943年间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阵地、军队文艺教育的先驱、军队文艺人才的摇篮。"部艺"以切近抗战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的育人路线,开创了政治与艺术相结合、专业与普及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以抗战文艺实践为主的文艺教育方针,丰富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强化了抗战的政治宣传,也为革命事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文艺领军人物与骨干人才,使部队的文艺工作和抗战的文艺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部艺"三年的办学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部队文艺工作是军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二,部队文艺教育需要坚持专业化与实践性的结合;三,部队文艺教育重在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新人;四部队文艺是整体文艺事业的重要构成。

  • 标签: “部艺” 抗战文艺 部队文艺
  • 简介:被遗忘的革命家1982年8月25日,石鲁因胃癌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为此,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的内部刊物《美术通讯》特地出版了悼念石鲁的专刊,纪念这位经历过延安、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艺术家。期刊篇首的“编者的话”写道:专号的意义是希望“通过悼词、大量的唁电、挽联以及悼念文章”,全面了解石鲁,“从石鲁同志崇高的政治品质、从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艺术实践中”,“激起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的更大热忱”。“编者按”从革命艺术家的角度肯定了石鲁艺术的探索与追求。这样的肯定在“唁电选载”中一样清晰可见。

  • 标签: 艺术家 革命家 石鲁 延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简介:建架构、促转型、稳经营、重科技、增效益、保安全、惠民生、聚合力……“十二五”期间,延安车村煤业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金融等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的发展业态正在形成,各项事业在困境中开创了新局面。

  • 标签: 煤业集团 延安 转身 华丽 “十二五” 产业体系
  • 简介:70年前延安时期的电教实践及其在艰苦条件下开展的决策创新、途径创新、学习创新、服务创新、路线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今教育技术探索理论与技术有机融合、电教合作多元路径、教育资源不同层次的创新应用以及在服务中谋求发展等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新时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需敢于突破固有观念,开展创新决策;创造性地开发电影设备与资源效能;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应用新技术。

  • 标签: 延安时期 电影 教育 传承 创新
  • 简介:周建明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撰文认为,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党的建设,实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团结统一、具有高度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 标签: 党的建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历史经验 领导 邓小平理论研究
  • 简介:延安时期,虽然受到各种条件的综合限制,但由于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延安外国语学校、中央外事学校加强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了抗敌前线和外交事务中的英语翻译工作者,同时还有许多学员建国后直接参与了外交部的筹建工作,该时期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延安时期 英语 翻译 人才 培养
  • 简介:延安木刻版画作为抗战时期解放区的重要宣传工具,在解放区乃至国统区广为流传。究其原因,延安木刻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原因在于:所需材料就地取材,易于实施;版画家深入群众、深入革命生活;艺术形象接近平民视角、故事情节生动;选择民族形式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易于接受和传播。这种将政治与艺术巧妙联姻,显现出强烈的大众化、民族化特征的美术样式,集中显现了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突出的非诗意化审美趋向。

  • 标签: 延安木刻 平民视角 民族语言 非诗意化
  • 简介: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延安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延安经济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

  • 标签: 文化产业 延安 红色文化
  • 简介: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是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重要精神支柱。延安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提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同时也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提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大学生做延安精神的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延安精神 大学生 报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