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早期子宫细胞患者中应用子宫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34例早期子宫细胞患者,所选患者行以子宫根治术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34例患者中,临床效果为完全缓解的有10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6例,无进展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2.35%。手术时间为(205.68±7.96)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85.33±12.84)ml,淋巴结切除数目为(20.26±1.43)个,淋巴结转移率为26.47%,子宫旁浸润率11.76%,子宫浸润1/2以上患者占比为79.41%。结论在早期子宫细胞患者中应用子宫根治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使淋巴转移率降低,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子宫癌根治术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微小浸润性细胞患者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诊断的12例子宫微小浸润性细胞癌病例(国际妇产联盟FIGO标准)总结其诊断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12例中4例行子宫锥切术,8例行子宫全切术,术后随诊一年至两年,11例未见复发,1例行子宫锥切术病例3个月后复发,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后未见转移。结论尽管子宫微小浸润性细胞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但患者复发及转移率很低,子宫全切术可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详尽的病理报告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子宫颈 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宫颈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诊断并行宫颈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宫颈、随访资料完整的宫颈鳞癌患者116例,并选择正常宫颈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1在宫颈组织中呈高表达(χ-2=35.876,P〈0.05);HMGB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χ-2=7.710,P〈0.05)、临床分期(χ-2=6.537,P〈0.05)、淋巴结转移(χ-2=7.827,P〈0.05)密切相关。结论HMGB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宫颈临床病理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宫颈鳞状细胞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在子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行根治性放疗的80例子宫细胞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E-cad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37.5%)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3.7个月(95% CI 46.3~62.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E-cad低表达率为53.75%(43/80)。低分化患者E-cad低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75.0%(21/28)比42.3%(22/52),χ2=7.83,P=0.005],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A~ⅢB期患者E-cad低表达率高于ⅠB2~ⅡB期患者[65.9%(31/47)比36.5%(12/33),χ2=6.83,P=0.012]。E-cad低表达患者的PFS及OS均较E-cad高表达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18;χ2=7.48,P=0.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ad低表达是子宫细胞患者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36,95% CI 1.023~3.297,P<0.05;HR=2.439,95% CI 1.091~5.698,P<0.05)。结论E-cad低表达是子宫细胞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鳞状细胞 钙黏着糖蛋白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前新辅助化疗结合子宫根治术治疗早期子宫细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诊的子宫细胞患者88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子宫根治术,研究组患者术前使用新辅助化疗后在进行子宫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量、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放疗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1.25±5.21)min,术中出血量(214.15±10.21)ml,平均淋巴结切除数量(20.11±1.01)个,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11.21±6.75)min,术中出血量(284.21±15.25)ml,平均淋巴结切除数量(20.01±1.22)个,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6.81为%,术后放疗率为29.5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1.81%,术后放疗率为65.90%,P<0.05。结论对早期子宫细胞患者使用新辅助化疗结合子宫根治术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淋巴结转移和放疗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新辅助化疗 子宫癌根治术 子宫颈磷状细胞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CT4在子宫细胞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集的子宫细胞组织标本60例,及同时期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MCT4的表达,并对其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CT4在正常宫颈组织中阳性表达9例(45.00%)低于宫颈组织56例(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MCT4在年龄≤40岁患者中阳性表达为12例(70.59%)低于>40岁的41例(9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临床分期为Ⅰa+Ⅰb期的患者中MCT4阳性表达共21例(67.74%)低于Ⅱa+Ⅱb期27例(93.10%),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中MCT4阳性表达共25例(92.59%)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的22例(66.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MCT4在子宫细胞组织中高表达,且与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等相关,其可能成为宫颈的早期发现、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之一。

  • 标签: 子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癌 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 临床病理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微生态与宫颈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和妇科就诊的12例子宫正常受试者(37~47岁),21例低度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患者(39~48岁),5例高度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38~45岁)和3例宫颈鳞癌患者(42~43岁),填写调查问卷、行子宫检查,同时使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析子宫分泌物的微生态,生物信息学分析NGS结果。根据NGS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HPV阴性组、低危HPV(low-risk HPV,lrHPV)、16/18型高危HPV(high-risk HPV,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组。分析数据的韦恩图、微生态的多样性、物种的相对丰度和共现性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所有受试者子宫分泌物共获得种属水平微生态物种909种,各组之间有重叠。在不同宫颈病变受试者中,总HPV感染率、16/18型hrHPV感染率和其他hr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HPV感染分组,16/18型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患者的子宫微生态多样性升高(U分别为39.00和43.00,P均<0.05),而各组之间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无差异(H=4.37,P=0.213 6)。按子宫状况分组,子宫病变受试者子宫微生态多样性(H=14.60,P=0.002 2)升高,卷曲乳酸杆菌丰度下降(H=13.98,P=0.000 8)。在微生态物种中,支原体、衣原体和B族链球菌具有共现性;惰性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菌和二路普氏菌具有共现性。以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作为SIL诊断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32~0.957],卷曲乳酸杆菌和詹氏乳酸杆菌以及支原体联合诊断SIL的AUC为0.943[95%CI:0.822~0.991]。结论子宫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下降和微生态多样性升高可能与HPV感染和子宫病变有关;NGS数据简化后可能有助于SIL诊断。

  • 标签: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微生态 多样性 下一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宫颈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细胞占全部宫颈的80%~85%,其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转移方式可通过直接蔓延或淋巴转移,但宫颈细胞转移至卵巢极为少见,诊治也较困难,目前国内外已发表的个案报道均为术前按宫颈标准治疗,术后通过病理结果进一步确诊为卵巢转移。本例患者术前通过临床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均无法确诊原发灶,为术后确诊宫颈细胞转移卵巢,诊治过程困难。

  • 标签: 宫颈肿瘤 卵巢 肿瘤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子宫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子宫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病理诊断为HSIL,后行子宫冷刀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其中资料完整、诊疗过程符合宫颈诊疗规范、既往无宫颈手术史的患者594例,根据绝经情况将患者分为未绝经组(463例)和绝经组(131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HR-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出绝经后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阳性率[12.98%(17/131)]、HR-HPV阳性率[77.86%(102/131)]与未绝经组[11.45%(53/463)、80.56%(373/4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0.23、0.46;P值分别为0.632、0.496)。绝经组患者子宫表面柱状上皮移位的比例[43.51%(57/131)]、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比例[87.79%(115/131)]均低于未绝经组[64.36%(298/463)、93.74%(434/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18.46、5.16;P值分别为<0.001、0.023)。绝经组ECC阳性率[62.60%(82/131)]、子宫Ⅲ型转化区[73.28%(96/131)]、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9.92%(13/131)]、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24.43%(32/131)]均高于未绝经期患者[46.22%(214/463)、26.78%(124/463)、1.73%(8/463)、5.40%(25/4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10.95、94.68、20.11、42.6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Ⅲ型转化区的比例高(OR=6.569,95%CI 4.130~10.446)、ECC阳性率高(OR=1.978,95%CI 1.250~3.128)、锥切切缘阳性率高(OR=4.581,95%CI 2.386~8.794)、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率高(OR=4.612,95%CI 1.557~13.668)及宫颈外观光滑的比例高(OR=0.464,95%CI 0.294~0.731),是绝经后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006、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HSIL与未绝经妇女存在差异,临床症状和筛查表现存在不典型性,并且病变易累及宫颈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病理升级的比例高,所以对诊断为绝经后宫颈前病变女性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

  • 标签: 宫颈癌 绝经后期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子宫低级别上皮内病变是由于急性HPV感染所导致的组织学改变继发症状,隶属于子宫癌症前病变,整体的预后质量相对较好。此疾病临床治疗开展多以子宫椎切除术为主,但需根据规范来进行切除范围制定,术后标本的切缘呈阳性者并不表示其为残留病灶,需全面开展评估,并制定后续的干预策略。

  • 标签: 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规范化处理 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致康胶囊辅助子宫环形电切术( LEEP)治疗子宫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因“子宫高级别上皮内病变”于我院行子宫环形电切术(LEEP)的患者共 112例,根据是否应用致康胶囊辅助治疗分为观察组( 52例)和对照组( 60例),两组均先行 LEEP治疗,治疗组加服致康胶囊每次 3粒, tid,共 2周。观察两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阴道排液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的情况。 结果:治疗组阴道出血时间及愈合时间短于观察组(P<0.05),阴道排液量较观察组少 (P<0.05)。 结论:LEEP术后应用 致康胶囊能明显减少其并发症,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疗效肯定。

  • 标签: 致康胶囊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 LEEP)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细胞中Aurora-A、MCM7和HPV16E7的表达及病理学情况。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4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宫颈新鲜标本90例,依据宫颈病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正常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0例)、CINⅡ组(15例)、CINⅢ组(15例)、宫颈鳞癌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不同病变、临床分期、病理情况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观察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a~Ⅱb期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a~Ⅰb期宫颈鳞癌组织,低分化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分化、中分化宫颈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305、0.306、0.304,均P<0.05)。结论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为宫颈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Aurora-A MCM7 HPV16 E7 表达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子宫脱垂患者子宫上皮内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收治的2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Ⅲ、Ⅳ度反复子宫脱垂患者,接受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病理结果,观察子宫上皮内病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子宫上皮内病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例Ⅲ、Ⅳ度反复子宫脱垂患者中合并子宫上皮内病变20例(10.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病变17例,高级别上皮内病变3例。合并子宫上皮内病变的子宫脱垂患者年龄、子宫脱垂病程、产次、肿瘤家族史、子宫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子宫脱垂分级、丈夫性生活前进行冲洗比例与无子宫上皮内病变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脱垂病程(OR=2.381,95% CI 1.337~9.050,P=0.002)、子宫炎(OR=1.242,95% CI 1.113~3.015,P=0.032)、高危HPV感染(OR=1.425,95% CI 1.124~6.234,P=0.020)、子宫脱垂分级(OR=1.632,95% CI 1.204~7.624,P=0.015)是反复子宫脱垂患者发生子宫上皮内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反复子宫脱垂患者子宫上皮内病变的发生率较高,且子宫脱垂病程>10年或Ⅳ度子宫脱垂患者发生子宫上皮内病变的风险增加。

  • 标签: 子宫脱垂 宫颈疾病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发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Adenoidbasalcarcinoma,A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加强临床和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一例新发现的宫颈ABC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ABC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妇科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时偶然发现,其病理镜下表现为小巢团状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不明显,需与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细胞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等鉴别,相比这些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好,治疗一般单纯性宫颈病灶切除或全子宫切除即可,无需放、化疗。结论宫颈AB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恶性肿瘤,与宫颈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生物学行为较善良,临床和病理均需仔细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子宫颈 腺样基底细胞癌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子宫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在我科行日间手术患者的满意情况,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9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40例,对其实施日间手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满意度。结果 40例患者中,最不满意处为医护态度好,其次是待床超过3个工作日。结论 对子宫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实施日间手术模式安全可行,患者满意度较高,但医护资源短缺与医护态度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的推广还需医护患及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日间手术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