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不同锚定区胸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对B主动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147例B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两组:≤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2(Zone 2组,40例);>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3(Zone 3组,107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后每年CTA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内漏的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Zone 2组年龄低于Zone 3组[(57±9.3)岁比(61±10)岁,t=2.04,P=0.04]。全组患者随访时间(37.8±20.5)个月(范围:6~77个月)。共18例患者TEVAR术后出现并发症,Zone 2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1/40)比6.54%(7/107), χ2=11.90, P=0.001];其中10例患者发生内漏,Zone 2组内漏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0)比3.74%(4/107),χ2=5.82, P=0.025]。共12例患者接受再次干预治疗,Zone 2组再次干预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0)比3.74%(4/107),χ2=10.27, P=0.003]。结论与支架锚定于Zone 3的TEVAR比较,支架锚定于Zone 2的TEVA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手术干预率更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内漏 主动脉夹层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传统的主动夹层主动弓段夹层和单纯腹主动夹层命名不明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因此阜外医院提出针对主动解剖受累情况划分。分析按阜外分的不同类型主动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明确对于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1 570例主动夹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阜外分四种类型(A/B/C/D)以及弓部三种亚型(Cp/Ct/Cd)夹层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以及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阜外A78例(4.96%),阜外B421例(26.82%),阜外C1 063例(67.71%),阜外D8例(0.51%)。全组手术死亡85例(5.41%)。阜外A主动窦直径最大,为(45.92±12.88)mm。阜外C的术前肾功能不全比例最高(14.96%)。阜外D患者年龄最大[(58.02±11.93)岁]。阜外C的手术死亡比例最高,为7.71%。阜外C患者中,Cp、Ct、Cd比例为5.08%、78.27%、16.65%。Ct与Cd的手术死亡比例存在明显差异(9.38%对1.69%,P<0.01),Ct与Cp的手术死亡比例无明显差异(9.38%对1.85%,P=0.06),Cp与Cd的手术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对1.69%,P=0.94)。阜外A单纯升主动置换术占64.10%,阜外B单纯TEVAR占81.53%,阜外Cp部分弓替换术占62.96%,阜外Ct主动弓替换术占98.56%,阜外Cd去分支+TEVAR或TEVAR占70.62%,阜外D8例均行腹主动支架置入术。结论阜外分是对传统分方法的总结和补充,系统、简洁地阐明夹层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主动夹层研究和治疗的统一。阜外分中不同分夹层发病特点和预后不同。阜外分对于主动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阜外分型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龄Stanford A主动夹层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中心共收治≥60岁Stanford A主动夹层行外科手术患者139例,男90例(64.7%),女49例(35.3%);年龄(65.1±3.8)岁,最高龄者80岁。所有患者均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急诊手术123例(88.5%),限期手术16例(11.5%);累及弓部的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根部手术方式分为Bentall手术、Wheat手术、David手术和单纯升主动替换,弓部手术方式分为部分主动弓替换术、经典孙氏手术、改良孙氏手术(岛状吻合);术后根据上下肢测压(压差≥40 mmHg,5.33 kPa)决定是否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合并的其他心脏病变同期处理。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5.0%),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3.6%),呼吸功能衰竭和心功能衰竭各1例(0.7%)。术后严重并发症为急性肾损伤19例(13.7%),低氧血症17例(12.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5例(10.8%)。结论外科手术仍是高龄主动夹层患者治疗的首选;个体化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高龄 A型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作为急性主动综合征的一种,主动夹层体现出病情发展快速以及致死率极高的特点,在对主动夹层患者进行的诊断之后,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除此之外,主动夹层治疗的过程当中还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符合治疗,结合不同的类型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已经逐渐转变为介入手术治疗,本文针对主动夹层介入治疗的进展情况进行研究。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主动夹层(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11.3%。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9%比18.7%,20.1%比52.9%,均为P<0.05),累及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死亡组高于存活组(41.2%比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5.433, 95%CI: 1.618~18.240,P=0.006)、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OR=1.011, 95%CI: 1.004~1.020,P=0.019)、同期行CABG(OR=10.288, 95%CI:2.513~42.118,P=0.001)为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累及冠状动脉同期行CABG是ATAAD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夹层,急性Stanford A型 危险因素 死亡
  • 简介:摘要1例以胸痛、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11岁患儿,经胸超声心动图、全主动CT血管造影诊断为主动夹层Debakey Ⅰ,予止痛、降血压、控制心率治疗,患儿有手术指征但家属拒绝手术并放弃治疗。儿童主动夹层罕见,病情危急,病死率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杂交技术在急性Standford A主动夹层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急性Standford A主动夹层于阜外医院行全主动弓替换手术的患者。共入选患者504例,男383例,女121例;年龄(50.0±11.7)岁。高血压患病率为79.6%,平均发病至手术时间(69.5±40.0)h。其中110例接受了一期Ⅱ杂交全主动弓修复术,394例接受了传统全主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置入手术。采取倾向性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匹配,对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4例患者,男性患者占75.9%,早期死亡24例(4.8%),术后脑梗塞20例(4.0%),截瘫7例(1.4%)。杂交手术组患者年龄[(62.1±6.8)岁对(46.6±10.4)岁,P<0.001]、高血压(87.3%对77.4%,P=0.033)、冠心病(13.6%对6.1%,P=0.016)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7%对3.6%,P=0.001)均高于开放手术组。杂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143.7±53.7)min对(175.3±52.7)min,P<0.001)]及主动阻断时间[(78.5±33.6)min对(106.9±37.8)min,P<0.001)]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再手术及术后生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3个月[(22.6±11.1)个月],杂交手术组5例患者随访死亡(4.9%),开放手术组10例患者随访死亡(2.7%)。杂交组再干预患者3例(3.1%),开放组再干预11例(3.3%)。3例失访,患者未进行门诊复查,亦未能完成电话随访。结论杂交全主动弓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主动夹层早中期效果满意,其与传统开放手术的预后比较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 标签: 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替换
  • 简介:摘要对急性Stanford A主动夹层的院内死亡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临床决策。近年来在文献中有3种对于急性Stanford A主动夹层的院内死亡风险评估模型:IRAD模型、LH模型、阜外模型,在本综述中,我们着重介绍对于这些模型的构建,比较讨论他们的优劣性。目前LH模型在欧美的表现得到验证,但其在国内的预测能力仍有待足够的验证。阜外模型的表现目前是最全面的。未来尚需建立适合国内使用的、简单且稳定的急性Stanford A主动夹层死亡风险评估系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A主动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所有A主动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共有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47.0±8.4)岁。结果Kommerell憩室平均最大直径(21.8±7.7)mm。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开胸孙氏手术。Kommerell憩室消除方式为缝闭Kommerell憩室开口3例,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9例,缝闭开口并结扎主干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近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中不明原因死亡1例,肾脓肿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中支架人工血管Ⅱ内漏行介入封堵。结论孙氏手术中采用股动脉插管建立心肺转流、单侧颈总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脑灌注、气管旁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治疗合并Kommerell憩室的A主动夹层,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胸 Kommerell憩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至11月应用Castor分支主动覆膜支架治疗5例近弓部主动病变的诊疗经验,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18个月复查CTA均显示主动塑形良好,所有支架形态良好,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发生。我们认为主动分支支架避免了复合手术带来的手术创伤、烟囱技术比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开窗技术支架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具有标准的术式,有很合理且精确的定位、释放方式,是一种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新方法,但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心率对急性B主动夹层(ATBAD)患者围术期发生主动相关不良事件(ARA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232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得出术前心率预测ATBAD患者发生ARAE的最佳诊断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混杂因素,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TBAD患者围术期发生ARAE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P=0.035)、年龄(P=0.017)、高血压(P=0.002)、动脉粥样硬化(P=0.045)、复杂夹层(P<0.001)、术前心率(P=0.006)以及舒张压水平(P=0.027)。根据术前心率预测ATBAD患者发生ARAE的最佳诊断值为87次/min,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n=159,心率<87次/min)和B组(n=73,心率≥87次/min)。经过倾向性匹配后,共有66对数据匹配良好,分别为A'组和B'组,术前心率分别为(73±9)次/min和(100±14)次/min(t=-13.248, P<0.001)。总ARAE发生率为21.2%(28/132),B'组ARAE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30.3%和12.1%(χ2=6.527,P=0.011)。而A'、B'两组间主动夹层破裂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9,P=0.274)。结论术前心率是ATBAD患者围术期发生ARAE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心率≥87次/min时,围术期ARAE发生率明显升高。

  • 标签: 心率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紧急主动夹层动脉瘤手术,同时总结相关手术护理体会。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1 月心血管外科收治的 60 例主动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镇静止痛、严密观察和防治并发症、心理护理、科学饮食护理等等。 结果:60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 紧急主动夹层动脉瘤手术 ,且围术期内并无患者死亡。术后, 3 例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退; 2 例患者由于血管破裂发生死亡事件;其余 55 例患者收治心血管外科病房进一步治疗,经过严密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后康复出院。 结论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手术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Stanford A主动夹层术后并发脊髓损伤患者近期康复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康复治疗的37例Stanford A主动夹层术后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29~54岁,平均(41.37±12.21)岁。按照康复治疗时间分为两组,自术后住ICU开始康复者为早期康复介入观察组(观察组),16例;住康复医学科后开始康复者为对照组,21例。两组入住康复医学科后康复治疗时间和方法基本相同。通过对照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MAS)、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脊髓功能独立性评定Ⅲ(SCIM Ⅲ)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析两组在康复医学科住院康复第28天时的疗效和功能转归。结果观察组第28天的MAS、SCIM Ⅲ、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康复28天后的LEMS、SCIM Ⅲ、MBI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A主动夹层术后并发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明显改善近期运动功能。

  • 标签: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变 脊髓损伤 康复 早期介入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2014年12月,我院为1例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合并Stanford A主动夹层患者实施了全心脏、升主动、全弓移植+降主动术中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受者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于术后48 d痊愈出院,并定期来院复查。术后2年半,受者感染胸部带状疱疹,治愈后皮肤结痂瘙痒,反复抓挠后皮肤破溃,因长期抗排异治疗,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并继发败血症,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心脏移植 升主动脉移植 全弓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双侧顺行性脑灌注(b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bSACP)在全弓替换及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主动夹层(typ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TAA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主动疾病诊疗中心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治疗的15例急性TAAD病例(改良组),采用同期在MHCA(25℃)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un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uSACP)辅助下治疗的26例急性TAAD患者作为对照(传统组)。全组患者均为复杂A主动夹层,平均年龄49岁,男性32例(78%),高血压病36例(87.8%)。根部操作包括窦部成型13例(31.7%),升主动替换29例(70.7%),Bentall 12例(29.3%)。弓部操作均为全主动弓替换+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结果全组住院死亡2例(4.9%),脑梗塞3例(7.3%),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12.2%),截瘫2例(4.9%)。传统组与改良组上述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例(7.7%)对0例,P=0.524]、[3例(11.5%)对0例,P=0.287]、[4例(15.4%)对1例(6.7%),P=0.636]、[1例(3.8%)对1例(6.7%),P=1.000]。改良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及迟发性截瘫各1例。改良组的手术、体外循环、阻断、停循环、顺行性低流量脑灌注、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组间新发急性肾衰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再次开胸探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采用全弓替换及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TAAD早期结果良好。与传统组相较,改良组的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减少。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中低温停循环 双侧顺行性脑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循证构建主动A夹层(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以评估和监测中国医院的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解读,提取已有文献中关于TAAD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和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德尔菲方法对指标内容进行论证和修正。结果构建了疼痛缓解率、术前夹层破裂病死率、急症手术、输血反应发生率等16项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经过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1.6%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6和0.93,变异系数为0.000~0.278。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指标结果可信度高,能作为TAAD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评价工具,激发护理团队制定高效的专科护理策略。

  • 标签: 德尔菲法 主动脉A型夹层 围手术期护理 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