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冷战后,中国共产党对印度的政党外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也存在缺憾.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战略思想上,提升对印政党外交整体战略的认知,并树立短、中、长期的政策目标;二是在政党双边交流机制建设上,以加强与印人民党的交往力度为突破口,推动中印政党高层次双边交流机制的建立;三是在推动与邦级政党的交流方面,通过已有的中印友好省邦与城市网络,以打造西部地区省份与印度重要邦级政党的对接为重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领下推动西部地区与印邦级政党所在邦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合作;四是利用地区多边政党组织和国际政党组织的平台,推动中印政党在地区与全球治理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带动中印总体外交的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印度 政党外交
  • 简介:2016年7月的未遂政变是葛兰运动和正发关系彻底决裂的标志和政治权力斗争的顶峰。两者关系历史呈现戏剧性演变:最初面对参与政治的相似机遇与挑战。葛兰运动和正发分别选择社会伊斯兰和政治伊斯兰两条不同发展路径,此后因应对国家机构中根深蒂固的世俗势力的共同威胁而携手合作,世俗主义共同对手衰落后又因政治权力争夺反目成仇,最终正发确立了政治伊斯兰的霸权地位。葛兰运动与正发关系从结盟到决斗的历程.促进了土耳其社会的伊斯兰回潮以及政治秩序的伊斯兰化,实现伊斯兰运动内部发展的道路统一,同时突破了凯末尔主义者和世俗主义者坚守的“监护式民主”威权统治框架,推进土耳其政治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伊斯兰运动内部及其与世俗主义的权力争斗,将民主运行机制工具化,侵蚀了民主制度的法治基础,最终加剧土耳其伊斯兰民主模式危机。

  • 标签: 土耳其 葛兰运动 正发党 关系
  • 简介:巴勃罗·伊格莱西亚斯(PabloIglesias),现年38岁,是西班牙学者与政治家、我们可以党领导人。生于左翼思想之家的伊格莱西亚斯,其政策主张可总结为平等化和民主化两大特点,在西班牙内政上主张改革现行政治体制,反对腐败,政策制定更多反映民众诉求;经济上力推公平和福利,反对财政紧缩;对外关系上攻击外国政治精英,团结各国左翼人士,主张欧盟向民主化方向改革。

  • 标签: 西班牙 西亚 总书记 政策主张 左翼思想 政治体制
  • 简介:中国,泰戈尔的接受与研究有着百年历史,早在1913年10月,钱智修就将泰戈尔介绍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与60年代初分别掀起两次泰戈尔译介与研究的高潮。改革开放以后泰戈尔研究复苏,并逐渐全面深入发展,研究成果颇丰。本文选取1979到2009年这三十年间的译介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20世纪80年代,参与泰戈尔研究的学者以东方文学研究者为主,研究内容涉及泰戈尔的生平、思想、与中国的关系、作品等方面。90年代以后,中国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与方法更为宽泛,内容也更为深入,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气象。与此同时,中国的泰戈尔译介与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反思,以期对未来的泰戈尔研究有所借鉴。

  • 标签: 泰戈尔 中国 印度
  • 简介:北极航线开通后,中国将成为受益方。中国到达欧洲、北美等世界经济重心地区的航路将增加新的选择,而且距离更加接近。另外,与原有世界海洋交通干线相比,“北极航道”不存在诸如索马里海盗之类的安全威胁。尽管如此,对于中国而言,北极航线依然面临诸多安全威胁。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筹划如何有效维护中国北极航线的安全问题。

  • 标签: 中国 北极航线 安全
  • 简介: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中国与东盟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经过26年共同努力,双方关系面临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回顾过去,双方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各种成果丰硕斐然,缔造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巨大成就,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东盟关系已经进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合作与发展机制正在生成诸多优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双方未来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充满生机和机遇。

  • 标签: 中国-东盟 合作与发展 机制 成果 前景
  • 简介:随着全球化、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演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以期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新完善国际秩序,促进东西方文明融合,并向世界传递中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过去5年,中国为构建全球治理理论体系、补充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相关治理规则、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今后则面临着引领世界走出低增长困境、破除传统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惯性、促使东西方意识形态竞争趋于融合等挑战。归根结底,深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攸关国际秩序的基础,也关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理应为之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全球治理 国际秩序 中国方案 中国外交 十九大
  • 简介:8月10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举办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念与国际战略布局”专题研讨会,邀请京内外智库、高校学者围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思想新理念、中国国际战略总体布局和未来一阶段中国外交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与会者发言内容整理并刊登。

  • 标签: 中国对外战略 中国国际战略 外交理念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外交 专题研讨会
  • 简介:2017年末,关于日本军事、安全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让日本的战略动向再次受到外界关注。首先是2013年制定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拟于2018年底推出新版,该战略原以10年为期。据信日本政府拟考虑加入“印太战略”、构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等内容。与此相关,日本将在2018年初启动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全面讨论,大纲将以新安全战略为指导,其中如何反映新安保法实施之后的美日军事合作,以及如何回应美国增购美制武器的要求成为焦点。这些动向,是在10月大选后政局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安倍政府着手推进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举措。

  • 标签: 《防卫计划大纲》 安全保障战略 安全战略调整 中国 IT 日本军事
  • 简介:2012年,的十八大正式将"海洋强国"明确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就海洋与国家发展间的关系做出总体规划。在这前后,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道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如何落实的话题,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本质上,这也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与方法论问题。就此,本文在梳理与评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意识基础与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进而就中国"海洋强国"的哲学内涵进行概括。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意识普遍觉醒和承继传统海洋认知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和合"观念基础及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行为逻辑。因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在观念上以和平与合作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开放为准则,而在海上竞争层面则强调对话与规则。

  • 标签: “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观 海洋安全 海上合作伙伴关系
  • 简介:近年来,美越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在防务与安全合作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美越双方从战略上日益重视防务安全合作,军事高层互访频繁,实质性军事交流合作如联合军演、开放越南军港、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持续开展,核能领域的合作得到加强,美国全面解除对越武器出口禁令,美越防务安全合作日趋机制化等。美越从昔日的军事对抗走向今日的军事合作,源于亚太地缘政治与安全形势变化背景下两国对安全利益的认知以及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其主要动机及意图是通过相互借力削弱或制衡中国,并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各自的目标诉求。美越安全防务合作对中国周边安全以及中国外交造成了挑战,它影响了中美关系与中越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虽然美越军事合作暂时难以走向军事同盟,但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积极推动中越关系的发展,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中俄战略合作,加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周边安全战略,提升应对周边安全危机的能力。

  • 标签: 美越防务安全合作 中美关系 中越关系 亚太地缘政治
  • 简介:2016年12月7—8日,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海中心”)与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南海研究2016年度论坛”在宁举行。开幕式由南海中心执行主任朱锋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

  • 标签: 中国南海 论坛 综述 南京大学 创新中心 评价中心
  • 简介: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特别是2010年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之后。双方贸易额呈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双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也出现贸易不平衡、非关税壁垒突出、贸易摩擦等问题。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东盟宣布建成经济共同体并发表《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双方经济战略规划高度契合。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双方积极谈判香港-东盟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因素助力下,中国与东盟继续深化贸易合作前景广阔。面对东盟内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全球经济形势不稳等因素.中国-东盟贸易合作须开拓思路,不断寻求新增长点。

  • 标签: 中国 东盟 贸易 经贸合作
  • 简介:菲律宾的国民经济严重依赖苏禄海海上航道,近年来阿布沙耶夫等武装组织在菲律宾南部海域的海盗行为给菲律宾造成巨大损失。菲律宾政府短期内多次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中国前往菲律宾南部海域巡逻和打击海盗。菲律宾政府提出在菲南部海域开展中菲海上联合巡逻的建议具有建设性。但是,中菲联合打击海盗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需要对前景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在中国海上安全走出去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下,菲律宾邀请中国打击海盗对中国海上安全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菲律宾 中国 苏禄海 海盗 海上安全
  • 简介:学术界关于南海争端与中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大多基于对象国政策、南海地区权力格局以及中国政策的动态分析,缺乏对于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和政策的系统梳理。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包括搁置、大局和寻求共识等多维度的内容,同时对于争端本质倾向于和平的看法。它经历了从基于战略理性的单边默契到文化认同的单边默契的演进,体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特点。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固化受到特定政策效果的正反馈、道德正义性以及政治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力量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外生环境的震动与刺激和领导集体的战略决心增强的情况下,它会发生积极的调整与变化。剖析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内涵、特性及其演变,能为理解中国外交的微观基础以及处理好中国的相关争端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战略思维 单边默契 搁置 大局 共识 南海争端
  • 简介: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人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动因.“去安全化”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化”的有效路径.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南海问题 安全化 去安全化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的深刻内涵。中国海权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的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的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的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的“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的主流思维。

  • 标签: 海权 霸权 中国海权 威慑力
  • 简介:当今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发展的新驱动和安全的新领域以及大国拓展国家利益、输出意识形态和建立战略优势的新载体,因此也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大国网络竞争体现了新时代的新特点,中国作为重要的竞争方,既介于竞争之中,又深受竞争影响.大国网络竞争涉及多领域、多层面和多维度,主要围绕网络话语权和网络治理权展开,话语权是外在表现,核心是治理权以及由此延伸的主导权.大国网络竞争对中国网络安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技术、战术层面上升到政治、战略层面,对中国网络安全以及整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急剧上升.对中国来说,在网络空间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好机遇、应对好挑战是筹划网络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网络安全战略选择聚焦于破解以下四个问题,即树立什么样的网络安全理念、选择什么样的网络安全应对手段、提升什么样的网络安全能力、如何进行网络安全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四个重要问题,等于找到了有效维护中国网络安全的正确路径.

  • 标签: 大国网络竞争 网络安全 战略选择 网络治理权
  • 简介:海洋战略是指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方略。中国的海洋战略不仅包含强调制海权的海权战略,而且包含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的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中国海洋战略主要有三大战略目标: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海洋战略的三大战略诉求是:完成国家统一和解决岛礁争端、开发海洋资源、掌控海上战略通道;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综合举措主要包括:优先发展海洋科技、坚持陆海统筹和布局全球海洋战略。其中,布局全球海洋战略主要体现为'近海维权、深海开发、远洋护卫',和'利益分布全球化,力量布局地区化'。

  • 标签: 中国海洋战略 概念内涵 战略设计
  • 简介:"航行自由"本是国际海洋法的一项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航行自由"却成为美国精心包装下用以渲染南海地区"中国威胁"并借机在周边海域实施军事寻衅的政治话语,沦为美国借以防范中国海上力量崛起、实现海洋霸权护持的舆论工具。美国对南海"航行自由"的恶意炒作,不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南海地区安全造成损害,由此凸显的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也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症结。在美国幕后台前都推动南海局势升温的过程中,中国在现实困境的倒逼下逐步形成了对"航行自由"话语较系统的认知理解,对从西方传来的"航行自由"话语经历了由谨慎怀疑到逐渐接纳的态度转变,在话语使用上也从被动反应开始向主动应对的姿态变化,体现出中国政府在话语表达上走向自信与成熟。中美关于南海"航行自由"的论争表面上是话语的比拼,其背后是海权和利益的角逐,中国应保持和加强与美国在各个层次上的战略对话以管控双方分歧,就"航行自由"话语拓展共识和寻求合作。中国或可考虑通过对"航行自由"话语内涵的再建构推动南海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构建并体现大国胸怀。

  • 标签: 南海 航行自由 中国外交 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