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作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为在他的心灵宇宙中涵纳着整个世界;同时,他也为世界所景仰、所包容.普希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最近读到张铁夫先生主编的《普希金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9月出版),对这一点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 标签: 普希金 诗人 作家 心灵 包容 民族
  • 简介:如何阐释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焦虑,即使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也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说清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如果从长时段来看,我们可以将当下中国视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转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不断扩张、

  • 标签: 中国文学 阐释 “转型” 现代中国 传统中国 鸦片战争
  • 简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学体系中,有一个无人不晓的著名观点,即"素描是一切造型美术的基础".此观点,对中国各个艺术院校的教学及美术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各类艺术院校的教学以及培养美术人材的各种形式,都还在进行长时间的素描训练.

  • 标签: 素描训练 中国画 艺术院校 美术创作 造型美 美术教学
  • 简介:当前,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作家在精神上出现了彻底背叛其社会出身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些知识分子包括作家虽然是社会基层出身,但是他们不是维护和捍卫社会基层民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和满足这些社会基层民众的根本需求,而是损害和掠夺.他们这种精神的彻底背叛导致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中国作家不但在人格上极其萎缩,而且在精神创造上缺乏底气.

  • 标签: 中国 作家 精神寻根 知识分子 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
  • 简介:<正>李杭育和他的葛川江系列小说曾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热点,人们纷纷从寻根、文化、地域、硬汉、文明和野蛮的冲突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讨论。这些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昨日的话题,它们给李杭育及其作品打上的“语言”印记也日渐消褪。当我们借助于时间的间距和新的视角重新阅读李杭育的作品时,它们便以另外的面目呈现出来,我们希望由此能接近真正的李杭育。

  • 标签: 李杭育 中国新时期文学 川江 作品 文人小说 文人趣味
  • 简介:《谢冕编年文集》十二卷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中国新诗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6月2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诗意的人生和学术——《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发布暨学术座谈会”(见下图)。

  • 标签: 中国诗歌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诗研究所 学术座谈会 同行 当代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广西以奇山秀水名闻天下。五十年代韦其麟以长诗《百鸟衣》引起全国诗坛的注目。后来包玉堂、黄勇刹等崛起民间,以他们嘹亮的歌声,为人们谱写了南国各民族人民的心曲。而歌剧《刘三姐》的推出,更轰动全国,使广大读者对广西民间丰厚的诗歌资源和广西诗人得天独厚的诗歌才华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新时期以来,广西仍然相当重视诗歌的发展。我曾经有幸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持过1980年在南宁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诗歌讨论会,后来又应邀参加过一次漓江诗会,有机会结识了一些广西诗人。隔了十多年,今年五月再次到南宁、北海、柳州,参加由广西作协及北海市、柳州市、南宁地区作协联合召开的诗歌研讨会,并读了包玉

  • 标签: 中国诗坛 诗歌形式 广西地区 百鸟衣 《刘三姐》 古典诗歌
  • 简介:中国传统图案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造型丰富,变化多样.在众多历史文化中,传统装饰图案纹样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信仰,而种类繁多,特征鲜明.经过上千年历史的沉淀,其美学价值、艺术语言、装饰规律,均给后人带来极大的艺术启示.探讨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将传统图案纹样更好地运用及创新,继承其精华,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尤其作为一名设计者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将来图形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传统图案 现代设计 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图案纹样 传统装饰
  • 简介:<正>把典型理论视为西方特有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有关典型的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似乎是文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是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典型”“意境”一样,恰恰是从中国民族文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艺术理论。它们是对中国文学自身固有的两种不同创作倾向——叙事抒情、再现表现的美学总结。不过“典型”论的出现晚于“意境”论,它产生于叙事文体——小说戏剧高度发达的明清时期。它是悠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艺术形神论向小说戏剧渗透的结果。

  • 标签: 形神论 典型理论 水浒传 金圣叹 离形得似 人物形象
  • 简介:当许多讨论仍围绕着当今中国儒学复苏的话题时,刘剑梅的著作《庄子中国现代文学》(ZhuangziandModernChineseLiterature)则展现了严谨且富于洞见的对于中国道家哲学传统的探究,而道家传统的重要性在中国现代思想及文学研究领域非同小可。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庄子 中国现代思想 哲学传统 中国儒学 文学研究
  • 简介:“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某种程度上总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从前年以来,我们连续几年像过节一样,纪念着“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等文学史上“大年”。但如果从2000年进入新世纪开始算起,“新世纪文学”刚刚度过十个年头,它还相当年轻,如果我们想很快把握它的脉搏,就不能不面对它包含的多元丰富同时又颇有些混杂的内容:从传统现实主义的浮现到后现代主义的探索,从常规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写作到穿越、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世界 中国 传统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历史题材
  • 简介:王国维的“隔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标签: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 简介:一、新中国电影评论的起步(1949──1952)(一)电影评论指导思想的确立影评园地的开辟由于中国社会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中国人对电影之认识的特点是,一般只乐于或善于对个别影片具体的电影现象发表议论,而对于涉及到电影的本质、本性、创作方法等方面属于宏观把握的理论问题,则缺乏深入系统地进行理性探讨的兴趣和习惯。1949年前中国电影理论评论状况大抵如此,进入到新中国电影时期,在这个问题上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过,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展开,以宣传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评介国产影片,消除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影响为己任的电影批评,则比较活跃,并对电影创作

  • 标签: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 新中国初期 电影剧 新中国电影 电影评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艺术市场并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艺术作为现实的产物,必然要打上现实的印记,这没问题。问题是艺术循经济坐标进入现实后,面对物欲对精神领地的吞噬,不但没有解决80年代启蒙留下的问题,反倒参与到物欲对精神的消磨当中,在启蒙精神的批判理性建设两个层面上呈显去势。因此,无论面对今天的现实还是自身,艺术都需要唤醒启蒙精神。

  • 标签: 艺术 启蒙 批评 理性
  • 简介:<正>《光明日报》88年11月11日发表张岱年《再谈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实现》,认为: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已有之”,却也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皆无之”,古今,中外,在一定条件之下,还是可以相比的。“自我实现”、“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的观念都不是从马斯洛开始的。或谓这些观念都是西方近代17、18世纪以后才有,古代本来没有的,未必符合事实。孔子讲“己欲立”,主要含义是要求“自立”,肯定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肯定人人有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己立

  • 标签: 自我实现 中国传统哲学 新观念 新思想 西方近代 主体性
  • 简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历程和目前状况,虽有目共睹,却难概括形容。恕愚直言,在我看来,中国电影似像合着时代节拍合着主旋律,以原地踏步或舞蹈一番再迈步方式前进着。如是,与其他领域相较,自然滞后。当然应看到,中国电影制作机构和发行机构已然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改革,诸如集团化和竞争机制即将建立,等等。但至少在目前,这一切都还未能使我国电影走出低谷。管见以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电影处境,除走产业化之路,恐无他途。对“电影是特殊商品”,时至今日,早达共识。但对如何制作生产如何产销对路,如何打入国际电影市场,以及围绕这一命题的诸多相关问题,迄今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和专门探讨研究。在弘扬民族文

  • 标签: 中国电影 历史片 创作视野 电影市场 民族主义 弘扬民族文化
  • 简介: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梦”的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下电影市场中,中国电影在以“中国梦”为纲领,形塑、建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存在诸多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中国电影应该塑造好普通人的形象,立足于现实,用叙事文本诠释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及问题,将社会现实观众的期待视野相缝合,融入民族文化意识,最终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心理需求以及电影叙事三者之间建立互动,使电影既完成对个体的意识形态询唤,又实现个人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迈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文化符号。

  • 标签: 文化意识 电影叙事 核心价值 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