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知道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知道”一词的意义的模糊性。现代逻辑追求对“知道”的明晰表达,但对于“知道”本身缺乏深入的反省。本文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知道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认识论逻辑的语义基础。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秩序”是核心概念。

  • 标签: 认识论悖论 知道者悖论 知道 时间秩序
  • 简介:富人,竞说自己是弱势,似乎不可思议。然而,不久前参加的一次活动,却意外地对这一观点做出了某种佐证。那是一家婚恋网组织的一次大型选秀活动,主要是为其高端会员解决婚姻难题。据主办方介绍,参加踊跃,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报名的女性多达数十万人,参加线上、线下面试的单身女性达万人,层层选拔出来的百名女性再由婚姻、心理、时尚等各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从情趣性格、文化礼仪、能力修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最后评选出二十位到北京参加总决赛。我去的时候,大赛已从二十名佳丽淘汰到了十名。

  • 标签: 悖论 爱情 单身女性 选秀活动 文化礼仪 能力修养
  • 简介:神圣如"上帝"(God),也要接受理性的审视和追问,以探究"上帝"概念的内在融贯性,"因为荒谬,所以信仰"的时代已经远去。在历史上,先后提出过有关上帝的种种悖论,如伊壁鸠鲁悖论、全能悖论、全知悖论、恶和苦难问题、帕斯卡赌和克尔凯郭尔的神悖论,它们都被仔细阐释和初步评论。现有分析表明,"上帝"概念似乎具有某种"悖论"性质,很难在理性上自圆其说。

  • 标签: 伊壁鸠鲁悖论 全能悖论 全知悖论 恶和苦难问题 帕斯卡赌 克尔凯郭尔的神悖论
  • 简介:一、引言"说谎",词典上给予的定义是"假话骗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后对真实情况加以隐瞒或歪曲的行为。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儿童说谎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谎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说谎的问题真的有成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吗?该如何消除儿童说谎的问题呢?下面这个实验会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供有益的启发。二、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给孩子布置任务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充满诱惑的实验情境,以孩子的反应来检验儿童是否会撒谎。

  • 标签: 说谎 心理理论 实验研究
  • 简介:<正>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说谎是人的本能。说谎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它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可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我们的传统的正统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的确诚实守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我们不能强求学生不分场合一律要求诚实守信,我们应该对诚实守信与不说谎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标签: 心理分析 现实生活 重点中学 从众心理 自我保护 病情告知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危机与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特殊病态,即由资本对人的支配过程的历史积累才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才使人和社会陷入失去发展空间的停滞与退化状态。而这种病态是资本逻辑的重要方面——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的历史积累所导致的。所谓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

  • 标签: 资本逻辑 发展悖论 人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危机 资本扩张
  • 简介:认知悖论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认知主体或某一认知系统而言的。认知悖论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假定的前提条件,也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不能简单地把认知悖论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命题。与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相比,认知悖沦涉及到具体的认知主体及其心理状态,因而其推论过程更具有复杂性。认知悖论的推论不仅涉及到自指性问题的纠缠,而且建构认知悖论的严格形式,还需要发现一种真正的悖论性难题的严格公式化描述,而这样做将会导致重要的技术性进步。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悖论 认知悖论 认知逻揖 认知主体 认知系统
  • 简介:本文由悖论非存在定理之引理推得一个重要推论——所谓“悖论”既有可能是非真非假的单义句也有可能是多义句,并进而论证了所有典型“语义悖沦”均属后一种情况,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悖论,从而彻底修正了克里普克的有关理论。

  • 标签: 克里普克 语义悖论 多义句 悖论非存在定理
  • 简介:一、基本情况介绍姜某,男,15岁,初三学生。小姜生活在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对他十分关心,也期望他能有所出息,能考上大学,为家庭争光。小姜自小十分聪明,小学时成绩很好,总在班级前几名。但令父母和老师头疼的是,他自小喜欢耍小聪明,好动,常犯错误,又不肯承认,总会寻找种种理由来辩解,甚至不惜说谎,多次被识破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 标签: 案例分析 心理疏导 说谎 初三学生 家庭 父母
  • 简介:本文从古老的悖论出发,到今天新生的可拓方法,谈论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 标签: 悖论 可拓方法
  • 简介:"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性"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制造商品的短缺来增加私人财富,大自然在私利的驱使下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罗德戴尔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

  • 标签: 财富悖论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 生态破坏
  • 简介:为了对内涵主义解悖路径进行反驳,证明信念悖论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自指,美国学者孔斯严格建构出一种不需要自指的悖论,史称“盖夫曼-孔斯悖论”。他指出,只需要两个断言与四条认知逻辑公理模式,即可在不使用语句谓词的情况下构造此类悖论。盖夫曼-孔斯悖论的本质涉及了“合理行动”,是一个异质于认知悖论的严格的“合理行动悖论”。这种指认使得逻辑悖论研究与当代行动理论及行动哲学研究的深层关联得以彰显,同时也是对出现在决策论与博弈论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疑难的逻辑抽象,并且为阐明这些难题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 标签: 认知悖论 美国学者 认知逻辑 哲学研究 行动理论 逻辑悖论
  • 简介:情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说谎行为。本文基于自我概念维持理论的视角,从个体内部状态(自我控制资源、宗教表征/道德观念启动)和外部因素(金钱奖励、人际因素)两方面介绍情境因素对说谎行为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自我觉察水平这一情境因素以及情境因素影响说谎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 标签: 说谎行为 情境因素 自我概念维持理论
  • 简介: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想象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术语。对许多学者而言,道德想象力的合理性是一个悖论:我们既无法想象贫乏的道德,也无法任由想象力在伦理学领域的任意驰骋。康德关于两种同情的区分,承认了具有情感联结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想象力(同情)的合理性,否定了同情心的道德价值。认知的与移情的道德想象力分别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二对道德影响和作用的机制不同,将二视为同一事物近乎矛盾。实际上,二的矛盾与道德固有的高远性与卑近性的特质是相关的,我们可能无法破解这一矛盾,可行的选择是通过探究这一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以确定道德想象力的范围。

  • 标签: 道德想象力 想象力 道德认知 道德理性 移情 同情心
  • 简介: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社会陷入“经济增长环境危机”的悖论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并存。因此,必须实现伦理学范式转型,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经济增长-环境危机”悖论 工具理性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从美德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解读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美德即知识”,可以发现这一表面上看似悖论的命题正是对“美德可教”命题的全面、一致的哲学阐释:美德要可教,美德就是客观存在的、自身为善的,美德知识正是对美德自身价值性的认识;美德要可教,美德就必须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东西,而只有知识才是真正可获得的东西,它一旦拥有就不再失去,是高度知行合一的。从美德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解读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其蕴含的真正教育悖论是:忽略了大众的理智有限性,试图把哲学教育运用于大众。

  • 标签: 美德 知识 教育 悖论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的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波教授所著的《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斯》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互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互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