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东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深受宦官专权之害的王朝。东汉宦官利用皇帝早崩、新帝年幼、母后垂帘听政的政治形势专权擅政,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将其权力合法化,进而传诸后代。其制度建设包括阉人专任内廷官职,排除士人;新增宦官机构,添设宦官官职、员额;加赠官号,例封宦者为侯;父兄子弟出任朝官;娶妻妾,养子嗣爵等。这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 标签: 东汉宦官 擅权 制度建设
  • 简介:熊十力言:"汉以后二千余年之局,实自汉人开之。凡论社会、政治,与文化及学术者,皆不可不着重汉代也。"(熊十力:《读经示要》,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页)与其他时期的承袭制度不同,整个汉代都处在思想家对于"汉承秦制"的批评与改造中。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时期。深入研究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一是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至清这一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段中,中国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基底;

  • 标签: 政治制度 汉代儒学 相关性 《熊十力全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 简介:制度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赖以维系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制度史研究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点,这在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毋庸讳言,既有的制度史研究常常陷入了纯制度研究的窠臼.由于“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所以,纯制度研究不仅不利于深刻认识和客观公正地评判一种制度,也难以提出较具建设性的意见.如何将鲜活的实践纳入到制度史研究中去,遂成为了制度史研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甚至提出了“‘活’已经成为衡量制度史研究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的论点.令人欣喜的是,房列曙教授新著《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就较好地示范了如何书写“活”的制度史.

  • 标签: 文官制度 中国近现代 制度史 评介 史学研究 制度研究
  • 简介:清代前期继承自明代的漕运制度,解决了刚进京的政府官员和八旗官兵的口粮问题。漕运是政府制定的一项经济制度,是政府集中行政力量进行的资源配置,也是京师粮食供给制度。实际上,清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各时期政府并非固守制度不变,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欲对制度做一些变更,他们坚持的原则是因时制宜。只是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政府欲对漕运制度变革但没能成功。

  • 标签: 清代前期 北京 粮食供给制度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逐步建立了一个由基本养老制度、补充养老制度和再补充养老制度构成的养老体系,以现收现付为主要融资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人口老龄化、经济萧条等因素影响下,该制度陷入了收支失衡、难以持续的境地。从90年代初期起,为确保养老制度可持续,法国开始改革,在对基本养老制度和补充养老制度"开源节流"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撬动基金制的再补充养老制度的发展,使养老风险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分担。整体而言,基金制在法国整个养老体系中的占比依然微弱,保持现收现付制的核心地位不变仍然是法国社会的共识。尽管如此。伴随着公共养老金的持续缩水、养老保障的二元分化、非正规就业的增加以及民众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基金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标签: 法国 养老金制度 改革
  • 简介: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文官制度的成熟期与完备期。纵览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发展史,其文官制度居功至伟。毋庸说,它在中国文官制度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它所彰显出的若干鲜明特点是无与伦比的。

  • 标签: 文官制度 唐朝 简论 社会发展 唐王朝 成熟期
  • 简介:《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发表于1767年法国重农学派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学家们"的政治理论。一部百余页的论著,全部事关中国且多溢美之词,这在法国的"中国热"渐趋降温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末是较为罕见的。因而,魁奈的写作动机值得探究。本文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比1767年该论著的印刷版,魁奈的手稿以及作者所取用的素材,试分析魁奈创作此文的直接目的和深层意图,并举例说明作者为达成此目的而对素材及自己的手稿所作的修改。

  • 标签: 魁奈 中国 专制制度 重农思想
  • 简介: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一个地区的制度设定究竟产生了正向还是反向的影响则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来进行分析,旅游业作为青海省日渐成长起来的重要产业,对青海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从青海旅游业发展与制度供给的关联切入,梳理青海旅游业的制度供给,分析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而从制度层面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 标签: 青海 旅游业 制度供给
  • 简介:以“宽进严管”为宗旨的商事制度改革,符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新论断的要求。青海省的商事制度改革,在推进以“宽进”为目标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和以“严管”为目标的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等方面,不仅保证了国家改革部署的统一性,而且改革措施全面、系统,不少方面甚至走在了全面前列,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与改革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部门间信息联动响应机制不健全以及省内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等问题,需要改进。

  • 标签: 青海省 商事制度改革 进展 成效
  • 简介:现金管理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现行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88年修订颁布执行,20多年来,经济金融发生了巨大变化,《条例》在执行中,面对现金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和出现的新问题,相关规定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现金管理职能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现金管理制度中的可取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现金管理制度 借鉴 美国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基层人民银行 现金管理工作
  • 简介:江苏省的内外洋四至界限非常清楚,大羊山与小羊山之间是江、浙两省的外洋分界线;位于北纬35°附近的车牛山岛是江苏与山东外洋的分界线;江苏的内洋的基线为海岸线和崇明岛岸线;江南的内外洋交界线大致在汇头、崇明岛东端、廖角嘴一线附近;外洋的外缘线则是帆船行走的航线,与现在上海至青岛的航线重叠。为了确保长江海口和帆船航线的安全,雍正、乾隆时期逐渐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巡洋制度。汇头以东的外洋归苏松镇中、左、右、奇四营和吴淞、川沙二营共同管辖,余山迤北的外洋归狼山镇狼右营、掘港营等巡缉。苏松镇水师对于长江海口附近的内洋和外洋进行了严密的分巡、总巡和督巡。我们从江苏巡洋的重要事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巡洋制度从建立到基本完善,再到逐渐废弛的过程。

  • 标签: 江苏 内洋 外洋 水师 巡洋制度 清代前期
  • 简介:推动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成长是当前旅游领域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者普遍认为签证制度便利化是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成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多数研究者只是笼统地论证了签证制度对中国入境旅游具有正向影响,而忽略了签证制度的不同细分类型分别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净效应。首先,本文剖析了中国签证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典型签证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其次,构建了引力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美国、俄罗斯等28个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国(地区)2000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港澳台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持有者免签制度对中国入境游客流的效应显著小于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免签制度;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免签制度对中国入境游客流的效应显著小于在中国境内停留时间不超过30日的普通签证制度。最后,提出了扩大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免签的适应人群等建议。

  • 标签: 入境游客流 签证制度 引力模型 多元回归分析法
  • 简介:信息问题是君主制的重要问题,古代皇帝面临着如何迅速、准确、尽量全面地掌握信息,同时又不被无效信息所包围的难题。本文从唐代中央官特别是常参官面奏或疏奏的制度性规定及其调整的角度进行讨论。安史之乱以前,调整的重点在于规范面奏与疏奏的层次、程序、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皇帝处于政务信息流转以及决策过程的顶端。安史之乱以后,皇帝给予部分中央官以疏奏特权,其疏奏得以直达御前。皇帝废除正衙奏事,利用延英召对方式,能够掌握面奏的时间、人员,并采取与中央主要官员分别沟通的方式。皇帝不再处于政务信息流转过程的顶端,而是处于政务信息流转过程的核心,控制着信息的筛选与分配。皇帝希望通过重要政务信息的控制、议题的选设、议政方式的安排等,努力掌握政务处理的主动性。

  • 标签: 唐代 皇帝 政务信息
  • 简介:地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地名的灵魂。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地名日常管理、地名专项普查、地名公共服务等工作有序推进,依附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毋庸置疑,中国特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的逐步建立、日趋健全,是一项关系到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长远战略。为了最大限度确保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应注意十大问题,即“四个认识、四个高度、一个关键、一个结合”。

  • 标签: 地名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制度建设 诊断分析 对策建议
  • 简介: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教育家汤显祖在徐闻倡建的贵生书院对当地普及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产生了积极影响。书院现存有《院规条》碑、《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贵生书院官田》碑等,为我们研究清代书院教育制度提供了详细资料。

  • 标签: 古碑 贵生书院 汤显祖 教育制度
  • 简介:满洲入关后率先恢复了科举制度,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使满洲统治者渐得民心,构建和扩大了新政权的社会根基。清代科举制度是理学化最彻底的时期,成为清王朝借助程朱理学实行思想统制的重要工具,统一和钳制士民思想。而作为清代科举的重要部分,八旗科举不但促进了满汉之间的交流,冲破了满洲统治者设置的民族藩篱,而且使八旗子弟与汉族士人形成共同的思想文化观念,促进了满汉之间的相互认同。

  • 标签: 清王朝 科举制度 思想统制 满汉关系
  • 简介:母系社会,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1)盛行渔猎经济,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晚期出现畜牧业及行业分工,生产关系表现为"集体"形式;父系社会,满-通古斯语族渔猎、畜牧业与农业经济并存,进入铜、铁、石并用时代,并萌生了私有制;阶级社会,满-通古斯语族经济形式由以渔猎为主转向农业,养殖的动物成为劳动的重要帮手,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私有制确立。

  • 标签: 神话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 经济制度
  • 简介:通过对济源奉仙观三清殿的实物勘测和文献调查,在掌握了该建筑木构架构造和构件的具体尺寸及修建历史的基础上,试想推论出该建筑大木作营造的模数制度,研究发现该建筑使用的营造尺1尺等于31厘米,营造的基本尺度模数为0.5尺,基本比例模数为5份,建筑平面、柱、铺作、举屋、折屋、出际、檐出等的营造制度,基本是沿用宋制,其间广、椽平长、柱高、构件长、出际长、檐出、飞子出等构架、构件尺度控制用三等材,构件断面尺度控制采用四等材,并且后檐在用材、铺作程级及檐出等方面低于前檐一个位阶。

  • 标签: 济源奉仙观三清殿 营造尺 用材 营造模数制 尺度模数 比例模数
  • 简介:雍正朝改土归流后,不理村寨的土司大量出现,土司的实际职责与其职衔出现了分离,为应对这种名实不符并逐渐增多的不合理现象,乾隆朝终于出台了土司职衔改授的相关政策。这些土司初皆管理村寨、掌理地方,后逐渐不负地方管理之责,这体现出雍正朝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势力的不断削弱与中央对土司地区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同时,雍正朝以后非世袭土司的数量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对部分土司世袭权的剥夺明显地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对土司,尤其是武职土司的警惕与防范,力图通过多种措施来限制、削弱其势力。

  • 标签: 雍正朝 土司制度 不理村寨 非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