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政府根据本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并且这些规定与法律政策促进了德国文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地方文化与创意产业。本文对德国文化政策和做法措辞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分析。

  • 标签: 德国文化政策 德国文化基金
  • 简介:国家的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又是最牵动国运民心的顶级主题。张文木博士的这篇文章是其〈(2015战略研究报告·深入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第一节。研读此文,了解文中披露的珍贵史料,可以让我们体会其精辟的比较分析中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从中更加理解国家统一对于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生死攸关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 国际视野 中华复兴 发展史 毛泽东
  • 简介:201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我馆会见英国首相国家安全顾问马克·格兰特并陪同参观"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等展览。吕章申馆长在门口迎接马克·格兰特,对他的到访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表示欢迎。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吕章申馆长向马克·格兰特介绍了后母戊鼎、大盂鼎等青铜重器的流传历史和铭文内容等。马克·格兰特饶有兴趣、仔细询问。

  • 标签: 格兰特 中国古代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 英国首相 大盂鼎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财政转移支付 项目制 国家—民族
  • 简介:土司制度是最值得研究的政治制度之一,"因地制宜"的实施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发展。元朝的"土流兼制",明朝的"卫司分立",清朝的"卫司合一",清晰地表明了土司制度在承袭中的流变。最终经"改土归流"的革新,导致了以"政治制度"与"政治符号"相结合为特征的清代土司制度出现。这既是清王朝统治者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土司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土司制度 流变发展 改土归流 政治符号
  • 简介: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金克劳斯区有一栋不起眼的瓦楞铁皮小屋。如果你在屋外按响门铃,就会有一位衣着得体、笑容可掬的中年男子为你开门,但他说出的话可能让你大吃一惊:“欢迎你来到亚特兰蒂姆帝国(EmpireofAtlantium)!”

  • 标签: “国家” 男子 澳大利亚 克劳斯
  • 简介: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历史以来,沿海一带得天独厚,几乎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惟独福建的宁德是个特例。这里虽也濒临大海,却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被称作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贫困,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扶贫,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独创。宁德的扶贫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8年至1990年,

  • 标签: 扶贫工作 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中国 东南沿海 社会问题 八十年代
  • 简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很值得称道的勤政者——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后.李世民始终将国家兴亡放在第一位。他虽然有风湿病,即位之初20多年却一直住着隋朝的旧宫,谁劝他建新宫都不听,生怕多花了钱。李世民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

  • 标签: 政治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唐太宗 风湿病 兴亡
  • 简介:由于明代制度设计导致的理想与现实双重失意,根植于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晚明儒生重构道统论,开始新一轮儒学革新浪潮,但也导致儒生集团分裂及与皇权关系更加紧张。清初孙奇逢率先通过重构道统论来重建儒学体系,费密则通过对孙奇逢道统的展开与重构,建构其"中实之道",走向"王道政治"和汉唐儒学,体现了清初儒生建设新社会和重构儒学体系的一种蓝图。由于书生论政,外王方面,费密虽把道统论建构转化为"王道政治"构想,但除鼓励儒生更加积极、全面向专制权力靠拢外,了无新意,内圣方面,虽转化为对汉唐儒学的重视却又不从事具体考据学的开拓,所以隐而不彰。宏观来看,清学也正是在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基础上,在清朝不断汉化的制度设计中,通过各立道统的方式,各学派由此展开。

  • 标签: 孙奇逢 费密 道统论 皇权社会 儒学普范性共识 制度设计
  • 简介:澎湖列岛处于闽海之中,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前哨站,海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洪武初年,倭寇连续侵扰中国沿海,明政府无力控制澎湖,遂采取迁民弃守的收缩战略。万历中后期,随着海上危机的不断加剧,明政府逐渐加强对澎湖列岛的军事防卫,力图将其纳入国家海防体系之中,并将其作为东南海防的第一道防线。澎湖之战后,明政府改变了先前的汛防做法,在澎湖建立堡垒营寨,派水陆军长戍于此。可以说,在整个明代,澎湖防务一直是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明政府对澎湖海防的不断强化,不仅是国家海洋安全空间扩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打击外敌侵略、维护国家海疆的必然举措。

  • 标签: 澎湖 海防制度 游兵
  • 简介:缘起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对西藏的帮扶,并于1994年正式成为一种对口援藏制度,构成对口援藏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央机关对口援藏制度与省市对口援藏、央企对口援藏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性质,但在人们的观念上易于与国家的一般行为相混淆。自对口援藏制度确立20余年来,中央机关对口援藏制度绩效比较显著,但也存在制度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 标签: 中央机关 对口援藏 制度
  • 简介:国家至上》第一次以戏剧形式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回族人民爱国、团结、行善、诚信、重义、勇武、刚强的民族性格和回族的信仰、饮食、婚姻、语言等习俗。这些民族性格和习俗是回族文化濡化的结果,诠释与展演了认主独一、爱国有为、刚健自强、外清内洁、乐善好施、信义并重的回族文化。充分凸显了回族坚守伊斯兰文化和积极主动吸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 标签: 《国家至上》 回族文化 濡化 和谐共生
  • 简介:汉魏时代的五斗米道服饰模仿汉代官服,没有体现出与世俗相区别的特质。五世纪初,在南方地区新兴的古灵宝经中,最先出现了与世俗服饰有别的“法服”理念,并创制出黄色的巾褐式法服。灵宝法服不仅启发了上清法服的产生,也很快为南方的天师道教团所采纳,并在北朝後期传入北方。南北朝末期,随着道教法次制度的出现,来自旧天师道、灵宝经、上清经等不同经教传统中的诸种法服,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出现了等级化的法服系统,奠定了唐代道教法服制度的基础。中古道教法服制度的成立过程,不仅是服饰史上的问题,更是中古道教转型的一个侧面,是中古道教“寺院主义化”进程的表徵。

  • 标签: 道教服饰 法服制度 巾褐 寺院主义
  • 简介:"记忆"是近20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概念。根据记忆理论,记忆可以"圣化、选择、复旧、抹消",它的本质是可塑性。记忆是有层次的,如集体记忆和公共记忆,并可以互相转化。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就是对台儿庄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记忆重构形成集体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台儿庄形成了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台儿庄古城既是新的集体记忆形成的标识,也对其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集体记忆借助国家话语经过了向国家公共记忆的转化和升华,台儿庄古城也由此获得了崭新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关于这种现象,应该超越对其本真性的探讨,洞察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生成逻辑和建构过程,以揭示文化传统的传承实质。

  • 标签: 记忆理论 台儿庄古城重建 文化建构 公共记忆
  • 简介:清代光宣年间,为革除赋税征缴积弊,中央和地方先后主张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制度,拟定章程,设计册式,将赋税完欠信息公示于民。征信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成本高于收益,设计不合理,加以户部过度依赖征信册,缺乏试点与配套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征信册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依据的信息公开原理却是治理官吏财政违纪的必由路径。

  • 标签: 清季 征信册 制度设计 信息公开
  • 简介:高句丽王位传承方式分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伯)侄相继三种方式。不同的传位方式,则代表了该时期高句丽政治的稳定情况。高句丽自初创伊始便建立了太子制度,只是该制度在早期一直未能有效执行,直至东川王始才得以贯彻。太子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样侧面反映了高句丽政局的稳定情况。

  • 标签: 高句丽 王位传承 太子制度
  • 简介:本文对北赵和羊舌晋侯墓地的墓葬制度进行性别差异的分析,以考古材料为基本资料,参考传世文献,尝试总结出西周到春秋时期其所反映的性别特点。随着周礼的完善,晋国高级贵族妇女在墓葬制度上所受的限制逐渐增多,如墓圹、随葬青铜器、殉车的等级低于晋侯墓,但在不受限的地方则相对自由,如随葬陶瓷器和玉器较丰富;较之商代,异穴合葬墓的形制严格,夫妇整体性增强;部分随葬品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反映出男女严格的性别分工。

  • 标签: 晋侯墓地 贵族妇女 墓葬制度 性别差异
  • 简介: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当前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的表述与分期”、“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藏传佛教领袖与清廷关系”、“藏传佛教在蒙藏治理中的历史角色”、“清帝宗教形象的多维度解读”等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反思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研究在内涵拓展与范式转化方面的前景.

  • 标签: 藏传佛教 政教关系 达赖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