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典礼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全国音乐书籍及曲目,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标签: 重庆北碚 礼乐文化 音乐教育
  • 简介:作为一种曾在宋金元时期广泛流传,对中国戏曲、说唱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的说唱艺术样式,诸宫调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说其不幸,是因为宋金元时期,它虽然曾在广大北方地区流传,但到明代就已消亡;虽然有众多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只有区区三种,而且其中两种还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残缺,相关记载更是少之又少,作品及资料的严重缺失给诸宫调的研究带来诸多困难,形成许多无法填补的历史空白。说其幸运,是因为自20世纪以来,诸宫调一直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懈努力,相关研究取得不少重要进展。借助这些富有成效的研究,人们得以对这种已失传数百年的艺术样式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

  • 标签: 诸宫调 文献研究 宋金元时期 艺术样式 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
  • 简介:王个簃(1896年-1988年)名贤,字启之,别号个移,江苏海门三星镇人。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 标签: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上海美专 述略 艺术 生平 副院长
  • 简介:明天啓初年標爲'邦子空'的一段工尺譜,是今存梆子腔最早的記載。梆子腔最初以曲牌(調)的形式進入戲曲音樂中。清初至康熙中後期(18世紀初)的數十年間,梆子腔作爲戲曲聲腔自西北秦隴而出,迅速傳遍大江南北。該時期梆子腔基本以整齊的七言十言詩讚體唱句爲主,從文辭到劇目都有粗糙隨意、'專屬'下里巴人的特徵;在樂器上,擊節之'梆子'與'月琴'是初期梆子腔最基本的兩種樂器,無胡琴參與。康熙中葉,梆子腔在秦晉一帶已分化出'秦腔'和'亂彈'兩種聲腔:前者接近早期的梆子腔,後者則'亦昆亦梆',與後來的'勾腔'頗有關聯。梆子腔在清初的發展形態説明,它與一般的俗曲並不相同。對其初期發展形態的梳理與辨析,爲探索梆子腔的源頭及促成梆子腔産生的深刻背景,提供一個基礎性的參照和出發點。

  • 标签: 梆子腔 秦腔 亂彈 梆子 月琴
  • 简介:中国戏曲自其成熟之日起就注定是市场的宠儿,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瓦舍和勾栏孕育了戏曲,不如说是消费和娱乐哺乳了戏曲。因此,当面对清代戏曲这样一个已经被千百年来的剧作、曲论、声腔、表演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时,

  • 标签: 晚清 中国戏曲 笔记 述略 收支 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