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典礼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全国音乐书籍及曲目,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标签: 重庆北碚 礼乐文化 音乐教育
  • 简介:摘要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虽病位在心,但临床实践发现其发生与胆有密切的关系。该文从理论方面讨论了胆、心的生理病理联系,认为胆、心密切相关,相互为用。为临床上胆心同治治疗心悸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胆心同治 心悸
  • 简介:《说文解字》为我国传统小学的根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的权威之作,研究者蔚为学林,形成了“段学”。段学,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其所形成的学派。对清代“段学”体系的有关研究著述进行辑录考略,为段《注》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指引,从而推动《说文》学和段学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段学 著述
  • 简介:日本汉文小说是指从日本奈良时期一直到江户明治时期,日本本土文人用汉语创作的文言文小说。以《日本汉文小说丛刊》收录的88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发现日本汉文小说体现出了虚与实、尚奇的小说观,具有补察史缺、惩恶扬善、游戏笔端自娱自乐以及提倡汉文和抒发愤懑之气的创作动机。江户时代及其后日本庶民文学的发达、汉学者儒者的身份以及汉文学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汉文小说的发展。

  • 标签: 日本汉文小说 汉学 小说观 创作动机
  • 简介:作为一种曾在宋金元时期广泛流传,对中国戏曲、说唱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的说唱艺术样式,诸宫调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说其不幸,是因为宋金元时期,它虽然曾在广大北方地区流传,但到明代就已消亡;虽然有众多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只有区区三种,而且其中两种还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残缺,相关记载更是少之又少,作品及资料的严重缺失给诸宫调的研究带来诸多困难,形成许多无法填补的历史空白。说其幸运,是因为自20世纪以来,诸宫调一直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懈努力,相关研究取得不少重要进展。借助这些富有成效的研究,人们得以对这种已失传数百年的艺术样式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

  • 标签: 诸宫调 文献研究 宋金元时期 艺术样式 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
  • 简介:宋初国家藏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收聚棠前遗书,包括北宋承袭后周国家旧典、收取亡国所有典藏和向天下征书、访书等;二是创制新的典籍。既有早期以照例修撰前代史籍为主的编纂新举动,又有利用旧典或前人著述编纂新典籍。仅从宋初国家藏书形成的过程来看。可分为“西馆”时期、崇文院前期两个各有侧重的不同阶段。尤以后一阶段。实属宋初中央政府充分利用馆阁藏书的作用、发挥馆阁文士的才能而形成最富有创新力的阶段,不仅先后官修成《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部大书,而且还有诸多新修其它各类典籍,其卷帙总量应与宋初国家所藏有的旧典基本相当。

  • 标签: 馆阁藏书 收聚旧典藏 征书与访书 创制新典籍
  • 简介:叶长青(1899—1946?),本名俊生,字长青(又作长清、长卿),以字行,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付梓印行于1933年的《文心雕龙杂记》,是他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全书对《文心雕龙》逐篇加以校注(仅《议对》《才略》两篇未曾论及),内容包括主旨阐发、文字校勘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征引和驳正。尽管其内容稍显单薄,分析尚欠周详,但依然是现代龙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

  • 标签: 《文心雕龙》 杂记 述略 专修学校 研究成果 文字校勘
  • 简介:宋代地方秘密警察职能主要由有“外台”之称的转运使及通判兼掌,只有侦查权,并无审判权。各级地方长官往往建立自己的密探组织,亦具有秘密警察性质,且依托行政管辖,权限较大。

  • 标签: 宋代 秘密警察 政治侦查 通判
  • 简介:英国行会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兴起时期,由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组成的经济组织。经历了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公会三个发展阶段,对英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行会是英国经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研究中世纪英国行会及其作用有利于了解英国甚至西欧的社会状况。

  • 标签: 中世纪英国 行会
  • 简介: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形成了独特的党性修养思想:在理论修养上,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在政治修养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员必须讲政治,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在道德修养上,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求领导干部要在道德上作出表率;在作风修养上,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要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党的三大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在纪律修养上,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纪,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顾全大局、加强团结,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坚持反腐倡廉。

  • 标签: 邓小平 党性修养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建设
  • 简介:王个簃(1896年-1988年)名贤,字启之,别号个移,江苏海门三星镇人。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 标签: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上海美专 述略 艺术 生平 副院长
  • 简介:受到社会文化体制转型的影响与冲击,清末至民国初期的陇中文学作家群逐渐产生分化,出现了三类体现不同创作思想趋向和文本特征的作家群:一类是以安维峻为代表的坚持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作家;另一类是以尹世彩为代表的坚持传统文化观念,但面对社会体制的变化和政权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接受和认可的作家;第三类则是以阎士璘、杨思和范振绪为代表的体现出了民主主义因素的作家。

  • 标签: 清末民初 陇中 诗文创作
  • 简介: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承接“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进行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成立科学社团普及科学知识。抗日根据地把科学教育与抗El战争的需要以及抗El根据地建设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科学教育在抗战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抗日根据地 科学教育
  • 简介:《列仙传》是中国最早叙述古代汉族神仙事迹的著作,其作者、成书年代及其文献学价值一直是历代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且众说纷纭。至清代,乾嘉学者从考据学入手对这些问题做了新的解释。王照圆所著《列仙传校正》校勘方法多样,校勘内容丰富,对《列仙传》列传人数和体例均有所阐发,对于进一步研究《列仙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列仙传》 王照圆 《列仙传校正》 文献学 校勘学
  • 简介:一、有影响力的诗歌活动1.来自大地的深情——-2016西部诗歌峰会6月25日上午在兰州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诗人欧阳江河、翟永明,学者陈晓明、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中国现代文学馆部分客座研究员,以及甘肃省内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参加了诗歌峰会。

  • 标签: 西部诗歌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现代文学馆 述略 眼界
  • 简介:宁波天一阁收藏的《诗音谱略》是晚清著名经史大家黄式三的遗稿,历史上杭州丰华堂和萧山朱鼎煦都曾有过收藏。该稿本辑录的内容有些混乱,其前半部分并不是《诗音谱略》的,而是属于黄氏另一稿本《音韵部略》。稿本后半部分把《诗经》韵脚字进行排比归类,研究了《诗经》时代的古韵分部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黄式三 稿本 《诗音谱略》 上古音
  • 简介:在党的历史上,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性和党性修养问题,胡锦涛更是把党性修养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胡锦涛同志不但在党性的本质问题上做出了理论创新,还结合实践对党性锻炼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共产党员提升党性修养的方法和着力点有着独特见解,形成鲜明特征,为党性和党性修养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 标签: 党性 党性修养 胡锦涛
  • 简介:以重庆图书馆典藏的九百余种达一千余册近代巴蜀戏曲唱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批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川剧、道琴、四川评书和小曲等唱本进行分类编目、整理研究,探讨其主要类型和主题意蕴,考究其独特的版本特征,分析其突出的艺术特色,以期更好地保护这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标签: 戏曲唱本 主要类型 版本特征 艺术特色 文献价值
  • 简介:鬼章乃是活跃于北宋时期西南边疆吐蕃地区唃厮啰政权董毡、阿里骨当政时的著名将领,其一生战功显赫,为董毡、阿里骨二位青唐主政权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他暮年发动对宋战争,被擒后宋廷仍给予其优厚待遇,死后还将其骸骨送还青唐。这也是宋廷采取怀柔政策,促进民族和解的结果。

  • 标签: 唃厮啰政权 鬼章 述略
  • 简介:粤籍华侨是印尼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之前印尼华侨教育发展史上,粤籍华侨创办中华会馆学校、抵制华侨学校改制、积极参与筹建粤籍乡团华校,推动了印尼华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印尼华侨的文化知识水平。

  • 标签: 粤籍华侨 印尼 华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