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对被告人在公安机关曾被留置盘问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留置盘问时间与刑事法律上所讲的羁押不同,留置盘问时间同刑事拘留、逮捕一样

  • 标签: 折抵刑期 时间折抵 留置盘问
  • 简介:在我国的引渡合作中,被请求国应我国之申请而对被引渡人采取羁押措施,此羁押期间应当在我国的审判中折抵刑期;非法移民遣返中,如果外逃人员人身自由被限制或剥夺是由于我国向潜逃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所致,则外逃人员被遣返回国受审时其在潜逃国羁押期间应当折抵刑期;在异地追诉中,外逃人员在潜逃国被判处徒刑,刑罚执行完毕后被驱逐出境,当外逃人员再次返回我国后因同一行为被定罪量刑,在量刑时应当考虑将被告人在外国的刑期折抵法定刑。

  • 标签: 引渡 非法移民遣返 异地追诉 境外羁押 刑期折抵
  • 简介:一、刑期折抵概念及适用刑期折抵是指把受刑人的未决羁押日数换算为判决中确定的刑罚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现行法律体系中,共有两部法律四个条文涉及到刑期折抵问题。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1条、44条规定了管制、拘役的刑期折抵,第47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 标签: 刑期折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刑事法律制度 重构 反思 标准
  • 简介:在刑法理论中,对刑期折抵只是作为法律规定予以解读,而没有当作一项法律制度来把握。现行法律体系中,刑期折抵限定在先行羁押的范围,要求先行羁押与认定的犯罪事实基于"同一行为",该标准没有全面考虑刑法自由保障机能,不能实现刑期折抵的真正价值。对此,应对刑期折抵标准予以重构。

  • 标签: 刑期折抵 同一行为 诉讼保障 重构
  • 简介:都不是把刑期折抵定位为刑罚执行制度的,刑期折抵制度虽是对刑罚执行权的消灭,刑期折抵不可能为刑罚执行制度

  • 标签: 刑期折抵 定位浅析 折抵法律
  • 简介:刑期折抵是刑罚裁量过程中的重要制度,是准确执行刑罚的基本前提。刑期折抵是将先行羁押等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限换算、抵销特定刑罚的量刑制度,其逻辑关系可表述为"D=T-f(t)"。从制度的价值构造来看,刑期折抵融人权保障与制度衔接的功能于一体,彰显了现代刑法的人性关怀。刑期折抵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地衔接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刑事司法和执行的制度,其价值也应被充分肯定。刑期折抵以人权保障的根本价值,并为羁押措施提供救济途径,其重要价值必须肯定;但刑期折抵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自身也存在着相对局限性,无法完全消除羁押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到刑期折抵的价值构造,并熟练掌握刑期折抵的制度逻辑,审判人员才能避免在量刑过程中出现差错。由于羁押措施自身的风险导致刑期折抵也存在其制度局限性,所以减少非必要的羁押措施的适用是克服局限性的根本途径。

  • 标签: 刑期折抵 制度逻辑 价值构造 局限性
  • 简介:死缓、无期徒刑不能刑期折抵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是此种共识却导致死缓犯、无期徒刑犯因为先行羁押时间的差异而“同判异罚”。如此之根源在于混淆了“应当刑期折抵”和“如何刑期折抵”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折抵之共识脱离了刑期折抵制度人权保障、人性关怀的价值基础,违背了刑法适用人人平等与刑法之公正合理的原则要求,背离了无罪推定与上诉不加刑的诉讼原则。死缓、无期徒刑减刑为有期徒刑后进行刑期折抵是相关立法的应有之意亦是刑期折抵制度的内在要求,允许折抵才能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

  • 标签: 刑期折抵 死缓 无期徒刑 公平正义
  • 简介:刑期折抵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一项制度,对于因未决羁押而被牺牲的实体权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救济途径。我国《刑法》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此均有明确规定。从字面上看,法律仅允许了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这三种自由刑的刑期折抵,对于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是否适用刑期折抵却没有规定,司法实务中也秉持不予折抵的态度,理论界对此则存在争议。其实,不管是对司法实务的总结,还是对现有法律的理解,又或是从理论层面的分析,都不难发现司法实践中不予折抵做法的不合理性。应透析司法现状的弊端,检思制度,查找法律的漏洞,探讨允许折抵的理论基石,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刑期折抵 死缓 无期徒刑 缺陷 完善
  • 简介:<正>根据刑法第64、65,66条的规定,数罪并罚有三种不同情况。1.判决前发现一人犯数罪的,要数罪并罚,计算刑期按“限制加重原则”的方法。64条是指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要按法定原则,将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不发生并罚

  • 标签: 数罪并罚 限制加重原则 刑期 计算方法 判决 有期徒刑
  • 简介:随着司法程序的推进,十八大以后落马的官员也进入了审判的高峰期.4月7日,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受贿案宣判,他因受贿1132万余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受贿千万获刑15年,这一判决再度引发公众议论,有人质疑判决太轻.

  • 标签: 刑期 贪官 解读 受贿案 司法程序 有期徒刑
  • 简介:《劳动法》的确规定,节日加班可以安排补休,但是认为安排补休就不用支付加班费的想法,其实是对法律的误解。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安排劳动者加班后的工资报酬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

  • 标签: 补休 节日加班费 劳动法 中国 劳动者 案例分析
  • 简介:[案情]2013年2月6日,被告人钟某因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判决生效后,法院于2013年2月26日向社区矫正管理局送达执行通知书,该通知书记载钟某的缓刑考验期为2013年2月26日至2015年2月25日。数日后,检察机关因量刑畸轻提出抗诉,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原一审法院以钟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 标签: 考验期 缓刑考验期限
  • 简介:如果对羁押时间超过所判刑期的情形适用缓刑,对于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对先行羁押时间超过所判刑期的情形适用缓刑

  • 标签: 判刑适用 时间超过 羁押时间
  • 简介:近日,山西省山阴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被告人郭XX盗窃一案。2016年3月22日被告人郭xx因涉嫌盗窃被山阴县公安局依法拘捕。法院审理查明,郭XX(曾于2015年4月。2日凌晨4时在铁路小区盗走一辆脚蹬式电动车,卖后得赃款260元;2015年4月29日凌晨5时在粮源小区盗走一辆脚蹬式电动车i卖后得赃款180元。

  • 标签: 山阴县 犯罪人员 缓刑期 公开审理 人民法院 法院审理
  • 简介:作为古人的一种刑罚观念,"刑期于无刑"强调通过刑罚来强化教化以最终废弃刑罚。这种观念有着"有中生无"的哲学韵味,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强化道德教化,强化轻刑化和行刑教育化,以及"死刑期于无死刑"的启发。

  • 标签: 刑期于无刑 道德教化 轻刑化 行刑教育化 死刑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废除13个死刑罪名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由于受学界一些观点的影响,修正案在废除部分犯罪死刑的同时又实际提高了生刑的期限。我国部分学者提出的"生刑过轻"问题无论在我国刑法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实际存在,而且生刑期限的提高必将导致诸多负面影响,因而限制或废除死刑并不必然要提高生刑期限。为了限制和废除死刑进程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向民众说明死刑并不具备人们所想象的效果的同时,亦应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生刑过轻"的现象。立法者和司法者应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刑罚执行制度,以充分发挥生刑的威慑力,重建民众对刑罚执行制度的信任。

  • 标签: 死刑废除 生刑期限 提高加重 立法检讨 刑罚执行
  • 简介:就有6名缓刑犯在缓刑期间又犯罪,  2、公安机关应加强对缓刑犯的监管教育,以消除缓刑犯再犯罪的社会诱因

  • 标签: 再犯罪 原因对策 期间再
  • 简介:据媒体报道,广州从化整头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原副主任梁伟强因在2008年征地过程中受贿被降职为副主任,同年因受贿15万元被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其被适用缓刑后未被开除公职,

  • 标签: 缓刑期 镇干部 广州市白云区 追问 原副主任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