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都不是把刑期折抵定位为刑罚执行制度的,刑期折抵制度虽是对刑罚执行权的消灭,刑期折抵不可能为刑罚执行制度

  • 标签: 刑期折抵 定位浅析 折抵法律
  • 简介:对被告人在公安机关曾被留置盘问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留置盘问时间与刑事法律上所讲的羁押不同,留置盘问时间同刑事拘留、逮捕一样

  • 标签: 折抵刑期 时间折抵 留置盘问
  • 简介:在我国的引渡合作中,被请求国应我国之申请而对被引渡人采取羁押措施,此羁押期间应当在我国的审判中折抵刑期;非法移民遣返中,如果外逃人员人身自由被限制或剥夺是由于我国向潜逃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所致,则外逃人员被遣返回国受审时其在潜逃国羁押期间应当折抵刑期;在异地追诉中,外逃人员在潜逃国被判处徒刑,刑罚执行完毕后被驱逐出境,当外逃人员再次返回我国后因同一行为被定罪量刑,在量刑时应当考虑将被告人在外国的刑期折抵法定刑。

  • 标签: 引渡 非法移民遣返 异地追诉 境外羁押 刑期折抵
  • 简介:一、刑期折抵概念及适用刑期折抵是指把受刑人的未决羁押日数换算为判决中确定的刑罚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现行法律体系中,共有两部法律四个条文涉及到刑期折抵问题。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1条、44条规定了管制、拘役的刑期折抵,第47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 标签: 刑期折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刑事法律制度 重构 反思 标准
  • 简介:在刑法理论中,对刑期折抵只是作为法律规定予以解读,而没有当作一项法律制度来把握。现行法律体系中,刑期折抵限定在先行羁押的范围,要求先行羁押与认定的犯罪事实基于"同一行为",该标准没有全面考虑刑法自由保障机能,不能实现刑期折抵的真正价值。对此,应对刑期折抵标准予以重构。

  • 标签: 刑期折抵 同一行为 诉讼保障 重构
  • 简介:《劳动法》的确规定,节日加班可以安排补休,但是认为安排补休就不用支付加班费的想法,其实是对法律的误解。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安排劳动者加班后的工资报酬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

  • 标签: 补休 节日加班费 劳动法 中国 劳动者 案例分析
  • 简介:刑期折抵是刑罚裁量过程中的重要制度,是准确执行刑罚的基本前提。刑期折抵是将先行羁押等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限换算、抵销特定刑罚的量刑制度,其逻辑关系可表述为"D=T-f(t)"。从制度的价值构造来看,刑期折抵融人权保障与制度衔接的功能于一体,彰显了现代刑法的人性关怀。刑期折抵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地衔接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刑事司法和执行的制度,其价值也应被充分肯定。刑期折抵以人权保障的根本价值,并为羁押措施提供救济途径,其重要价值必须肯定;但刑期折抵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自身也存在着相对局限性,无法完全消除羁押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到刑期折抵的价值构造,并熟练掌握刑期折抵的制度逻辑,审判人员才能避免在量刑过程中出现差错。由于羁押措施自身的风险导致刑期折抵也存在其制度局限性,所以减少非必要的羁押措施的适用是克服局限性的根本途径。

  • 标签: 刑期折抵 制度逻辑 价值构造 局限性
  • 简介:[案情]2013年2月6日,被告人钟某因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判决生效后,法院于2013年2月26日向社区矫正管理局送达执行通知书,该通知书记载钟某的缓刑考验期为2013年2月26日至2015年2月25日。数日后,检察机关因量刑畸轻提出抗诉,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原一审法院以钟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 标签: 考验期 缓刑考验期限
  • 简介:死缓、无期徒刑不能刑期折抵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是此种共识却导致死缓犯、无期徒刑犯因为先行羁押时间的差异而“同判异罚”。如此之根源在于混淆了“应当刑期折抵”和“如何刑期折抵”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折抵之共识脱离了刑期折抵制度人权保障、人性关怀的价值基础,违背了刑法适用人人平等与刑法之公正合理的原则要求,背离了无罪推定与上诉不加刑的诉讼原则。死缓、无期徒刑减刑为有期徒刑后进行刑期折抵是相关立法的应有之意亦是刑期折抵制度的内在要求,允许折抵才能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

  • 标签: 刑期折抵 死缓 无期徒刑 公平正义
  • 简介:摘要:因为行政犯罪存在行政违法和形事违法的双重含义,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合理的控制行政犯罪事件处理的边界线和并与形事违法进行合理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目前行政处罚抵形事处罚的适用依据和限制条件进行阐述,避免出现案件处理时二者概念混淆或者模糊界限的情况,希望为我国的行政案件处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行政处罚 形事处罚 适用 限制
  • 简介:当事人基本情况:申诉人:任某,男被诉人:某食品公司案情简介:任某于1995年1月1日到北京某食品公司工作,历任行政部总务主任、采购主任、人力资源部及行政部助理等职。双方于1996年第一次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1年。该劳动合同到期后双方每年续订劳动合同,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有效期自2007年1月1日起至2008年6月30日止。此期间任某每月工资调整为4806元。2007年12月,该公司与任某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公司于2007年12月29日向任某开具《离职证明》,任某办理离职手续,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和离职结算单中签字并领取工资及相应经济补偿金。但任某在领到养老保险转移单时发现2007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2464元,与其当时的月工资4806元相差甚远,为此任某提出异议。公司解释说,2007年公司曾经扣发过任某的工资,所以公司会计是按照当时扣工资以后的数额作为基数为其缴纳的养老保险。任某不予认可,几经交涉,公司答应任某在《离职证明》中作如下说明:“任某2007年养老保险以月基数为2464元缴纳,因当时核基数时出现失误,导致其基数错误,其月基数应为4806元。公司在与任某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曾向其多发两个月工资,实际已折抵少缴的养老保险,特此证明。”任某以该离职证明为证据将食品公司诉至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公司为其补缴2007年全年养老保险差额部分。

  • 标签: 养老保险转移 工资调整 用人单位 解除劳动合同 保险缴费基数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 简介:刑期折抵作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一项制度,对于因未决羁押而被牺牲的实体权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救济途径。我国《刑法》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此均有明确规定。从字面上看,法律仅允许了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这三种自由刑的刑期折抵,对于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是否适用刑期折抵却没有规定,司法实务中也秉持不予折抵的态度,理论界对此则存在争议。其实,不管是对司法实务的总结,还是对现有法律的理解,又或是从理论层面的分析,都不难发现司法实践中不予折抵做法的不合理性。应透析司法现状的弊端,检思制度,查找法律的漏洞,探讨允许折抵的理论基石,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刑期折抵 死缓 无期徒刑 缺陷 完善
  • 简介:【中考预测】本考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内涵、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类别: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等。2015年各地中考可能会结合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施行.考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一特征:结合有关部门对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的重拳打击.考查“法律具有强制性、普遍约束力”的特征等:结合一系列民事案件,考查“法律的作用”等。

  • 标签: 法律 违法犯罪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违法行为 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
  • 简介:针对本考点,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知道法律是由国家规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等。

  • 标签: 法律 行为规范 课程标准 违法犯罪 合法权益 权利
  • 简介:针对本考点.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等。

  • 标签: 法律 行为规范 合法权益 违法犯罪 课程标准 权利
  • 简介:【中考预测】本练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内涵、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类别: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原因、内容: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等。2009年各地中考可能结合2008年5月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修订的法律来考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速一特征:结合有关部门对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的重拳打击考查法律具有强制性、普遍约束力的特征等:结合一系列民事案件考查生活离不开法律等.

  • 标签: 法律 违法犯罪行为 全国人大常委会 感受 未成年人 违法行为
  • 简介: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环境,软环境的关键则是法治环境,而建设法治环境要求市民必须首先树立法制观念,要求党政官员必须首先具备法治思维能力.因为"大脑指挥四肢",我们不可能企望一个头脑中没有法律概念、没有法律意识、没有法律情结的人,能自觉地遵守法律、积极地执行法律.

  • 标签: 信服法律 尊重法律 法律尊重
  • 简介:为了促进法律语言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结合,将法律、语言、法律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经验的总结,2013年10月19和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以“法律·语言·法律人”为议题的法律语言高端论坛于中国政法大学隆重举行。

  • 标签: 法律语言研究 法律人 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 综述 人民检察院
  • 简介:法治不是具体的法律,它反映的是一种原则、一种理念.哈耶克对法治作了这样的阐释:"法治不是一种关注法律是什么的规则,而是一种关注法律应当是什么的规则,亦即一种‘元法律原则'(或‘超法律原则')或一种政治理想."

  • 标签: 国家法律 法律国家 法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