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0.5%碘伏溶液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感染皮损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感染皮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0.5%碘伏溶液湿敷治疗创面,对照组30例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创面,均临床观察7天,记录两组患者感染皮损的糜烂面渗液、干燥结痂或痂皮脱落情况,判断疗效。结果:7天治疗后,观察组≥90%的糜烂面渗液不明显或已结痂干涸,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7,P<0.05)。结论:0.5%碘伏溶液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并感染的皮损较传统方法3%硼酸溶液湿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带状疱疹 感染 碘伏溶液
  • 简介:Abstract:Thisstudyinvestigated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papillomavirus(HPV)genotypeandexpressionofp53andp21^WAH1.Expressionofp53andp21^WAH1in35casesofcondylomaacuminatumspecimensinfectedbyHPV6/llandHPV16/18werestudiedusing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Allspecimensofthecondylomaacuminatumcasewerepositiveforexpressionofp53andp21^WAH1.Theexpressionofp53incondylomaacuminatuminfectedbyHPV16/18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specimensinfectedbyHPV6/ll.However,expressionofp21wAHbetweenthetwogroupswasnotsignificantlydifferent.Expressionofp53incondylomaacuminatumislikelyrelatedtoHPVgenotype,expressionofp21^WAH1wasnotrelatedtoHPVgenotype.

  • 标签: 尖锐湿疣 CA 人乳头壮瘤病毒 HPV 基因表达 P53
  • 简介:有关脱发的病因病历代医家早有论述,文章主要从肝肾、气血、肺损、脾虚生湿、血瘀、血热、湿热、痰瘀、肝郁、失精、胎弱等多个方面加以探讨,最终为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脱发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 简介:目的:检查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上无精子基因(AZF)微缺失的遗传缺陷。方法:应用外周血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20例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和11个AZF基因位点进行检查。结果:在140例无精子患者中,发现19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3.57%。有21例患者有AZF基缺失,总缺失率为20.31%,AZFa、AZFb、AZFc缺失率分别为2.38%、4.76%、16.67%。在80例严重少精子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有AZF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17.50%,AZFb和AZFc的基因片段缺失率分别为1.25%和17.50%。未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和AZFa缺失。结论:染色体异常和无精子基因微缺失是导致无精子症、少精子症主要因素,遗传学检查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不育症 男性 Y染色体 AZF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 简介:背景:增殖天疱疮是寻常天疱疮的一种变异型,较为少见,常累及口腔。本病分为2个亚型,损害最初表现为松弛水疱和糜烂(Neumann)或脓疱(Hallopeau)。之后两亚型均发展为伴脓疱的色素沉着性增殖性斑块,边缘有肥大的肉芽组织增生。方法:作者报道3例仅有口腔损害的增殖天疱疮患者。其中2例分别为30岁和45岁男性,另1例为51岁女性。结论:3例患者的口腔损害均为覆白色膜的糜烂及增殖性斑块。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致:棘层特征性肥厚,基底层与棘层间水疱形成。水疱内可见渗出,主要为嗜酸粒细胞。黏膜固有层上部可见严重的炎性反应。链霉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显示所有病例表皮细胞间均有IgG和C3沉积。

  • 标签: 增殖型天疱疮 口腔损害 组织病理学特征 寻常型天疱疮 肉芽组织增生 水疱形成
  • 简介:寻常天疱疮(PV)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疾病,常首发于口腔并逐渐累及其他部位黏膜和皮肤。许多患者,特别是初期仅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的患者,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并影响治疗和预后。本文报告1例。

  • 标签: 寻常型天疱疮 口腔黏膜 自身免疫性 黏膜损害 患者 皮肤
  • 简介:报告1例丘疹鳞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男,48岁。因头面部、躯干、四肢鳞屑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1∶320(+);核型:细颗粒,抗Ro/SSA(+),余自身抗体均阴性。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诊断: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丘疹鳞屑)。

  • 标签: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丘疹鳞屑型
  • 简介:目的:探讨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8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2μm激光“刀削面”式汽化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时间(45±13)min;术后持续膀胱冲洗1~3d;留置尿管2~6d,膀胱造瘘管于拔出尿管后次日拔出;术后住院时间4~7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前与术后6个月平均IPSS分别为:(22.7±4.5)分、(6.8±3.5)分;QOL分别为:(5.2±0.4)分、(2.2±1.2)分;Qmax分别为:(6.4±1.5)mL/s、(18.8±3.2)mL/s,上述三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过严格术前评估与恰当处理,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2μm 激光 前列腺增生 抗凝药物
  • 简介: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麻风伴Ⅰ麻风反应"。

  • 标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背景: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以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为特征,并由CD8+活化淋巴细胞与基底层细胞表面表达的未知抗原接触而触发。基底膜带(BM)降解,淋巴细胞可移行通过,包括蛋白水解酶中已知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OLP患者活检标本中MMPs系列的表达,以揭示不同OLP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6例确诊为OLP的患者(14例网状和12例糜烂),还有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糜烂扁平苔藓(E-OLP)的所有患者MMPmRNAs表达水平都高于网状扁平苔藓(R-OLP)。而且,MMP-1和MMP-3可能主要与糜烂的发展有关。本研究还评估了特异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结论:OLP不同的临床表现与MMPmRNA水平显著相关。糜烂与网状口腔扁平苔藓基质金属蛋白基因表达@MazzarellaN@FemianoF.@GombosF.@M.Guiliano$DepartmentofExperimentalM...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型口腔 型网状
  • 简介:勃起功能障碍又称为阳痿,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者维持勃起以满足性生活.约5%~10%的成年男子患有不同程度的阳痿.过去,认为阳痿大多由精神和心理因素造成,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检查和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器质性阳痿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由于人们在对阳痿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诸多问题,虽然中西医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近年来,中医诊治阳痿思维活跃,思路宽阔,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病因认识更加深入,病思路更加拓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阳痿病因病认识水平.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中医病因 病机探析 器质性阳痿 诊断水平 中西医学
  • 简介:患者男,78岁。左胫前皮下肿块2个月。皮肤科情况:左胫前可见一直径约3.5cm的球形皮下肿物,肤色,界清,表面光滑,质轫,活动度差,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不典型梭形细胞在真皮层弥漫分布,瘤细胞核仁明显,见病理性核分裂像,未排列成典型的'鱼骨'状。免疫组织化学示:波形蛋白(3+),Ki-67约15%(+),CD34和结蛋白(-)。诊断:成人纤维肉瘤。予手术完全切除皮损,随访1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纤维肉瘤 鱼骨状模式 梭形细胞 成人
  • 简介:患者女,93岁。主诉:面部黑色丘疹2年。现病史:2年前无诱因鼻旁出现芝麻大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内皮损缓慢扩大,色素稍加深,现呈黄豆大小,无破溃史。起病以来,无其他不适。

  • 标签: 结节型 基底细胞癌
  • 简介:通过探讨硬皮病的病学说与“肾虚血瘀”的相关性,提出肾虚证对应的免疫异常与血瘀证对应的血管病变,贯穿硬皮病的全程,而硬皮病胶原合成异常所致组织器官纤维化,乃继发于肾虚与血瘀。由此,为中医辨证论治硬皮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标签: 肾虚血瘀 硬皮病 病机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面颊部红斑痂皮伴刺痛、瘙痒5月余,周身多发红斑、水疱伴痒10d,于2013年1月8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侧颞部出现散在肉色丘疹,无痛痒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颞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考虑鲍恩病。遂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治疗期间皮损无好转,渐往外扩展,转为粉红色、黄褐色结痂,累及整个右侧面颊,局部有刺痛、瘙痒不适感。10d前患者前胸、背部开始出现多发红斑、水疱、大疱,渐发展至四肢等部位,再次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样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5d后部分水疱渐干涸,局部遗留红斑、脱屑,但未痊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整个右侧面颊红斑基础上黄色及少量血性痂皮(图1a),颈部、前胸、背部、外阴、四肢等部位见多发红斑、干涸的水疱及红褐色斑疹,伴脱屑(图1b)。面部痂皮及躯干部皮损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分别取面部皮损及右下肢较新鲜皮损):①右面颊部皮损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缺失,表皮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②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水疱形成,真皮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c,2d)。右下肢皮损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G、IgA、C3棘细胞间网状沉积,IgM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诊断:落叶天疱疮。治疗:丙种球蛋白20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3d后皮损明显好转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辅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周身皮损已消退,遗留少量暗红色斑,右侧面颊部皮损明显消�

  • 标签: 天疱疮 落叶型 误诊
  • 简介:患者男,31岁。全身斑丘疹伴感觉减退十年,全身结节、眉毛、睫毛脱落7年,再发加重7d。曾在本院以'脂膜炎'给予激素、雷公藤等治疗后部分好转,此后多次复发并加重。7d前皮损复发、加重,诊断为'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病?'。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最终诊断:麻风伴Ⅱ麻风反应。转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 标签: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 麻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