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最近“泰拳”叫板中国功夫的消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我虽然不是一个懂得功夫的人,但是对这件事也特别关心。因为在我心中中国功夫就是扫遍天下无敌手的象征,如今竟然有人撞上门来,这结局如何实在令人期待。

  • 标签: 中国 台湾省 卒中 登记 信息交流 药物
  • 简介: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和传递信息的部位,是产生神经功能和维持神经活动的基础。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多种机制介导的突触结构或功能适应性变化。突触可塑性作为神经可塑性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包括突触发育的可塑性、突触形态的可塑性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标签: 微小核糖核酸 突触 可塑性
  • 简介:颅压综合征(intraeranialhypotensionsyndrome,IHS)为神经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因颅内压降低引起的体位性头痛。在病因与治疗上均有比较明确的特点,但是临床误诊率较高。笔者对近年发表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低颅压综合征 症状 临床误诊率 临床诊断
  • 简介: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翻译成ThoughtImprintPsychotherapyinaloweredresistancestate,缩写为TIP。TIP技术是建立在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某种结合,通过言语的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某种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

  • 标签: 治疗者 低阻 催眠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 中间状态
  • 简介: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翻译成ThoughtImprintPsychotherapyinaloweredresistancestate,缩写为TIP。TIP技术是建立在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某种结合,通过言语的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某种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

  • 标签: 治疗者 低阻 催眠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 中间状态
  • 简介:本文报告5例因心理冲突造成的躯体形式障碍病例,临床表现为典型阑尾炎症状,经手术治疗失败,而经心理学治疗,得到满意结果。供医学同道在工作申借鉴,工作中多注意心理学方面的追问,考察,避免误诊。

  • 标签: 误诊 阑尾炎 躯体形式障碍 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
  • 简介:近年来,随着“清除自由基理论”的深入探讨研究,自由基清除剂在卒中疗中的应用备受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研讨自由基清除剂——达生(依达拉奉注射液)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促进临床经验交流。中国卒中杂志社与吉林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达生(依达拉奉注射液)”有奖征文活动。

  • 标签: 依达拉奉注射液 征文通知 自由基清除剂 自由基理论 医学工作者 临床经验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43岁,教师,于1993年首次发病住院,无明显精神刺激下渐出现睡眠困难,焦虑不安,怀疑别人偷听他的讲话,发呆.

  • 标签: 奥氮平 低钾麻痹 小剂量 治疗
  • 简介:慢性脑灌注与正常老龄化和Alzheimer病(A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大鼠慢性期的神经病理改变与人类老龄化和AD时慢性脑灌注很相似,被广泛用来研究慢性脑灌注对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变性疾病的影响。对近年来有关2VO模型研究成果与人类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慢性脑灌注是神经变性疾病的原因"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何以2VO模型为神经变性疾病以及神经保护机制研究合适的实验对象。

  • 标签: 慢性脑低灌注 实验研究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
  • 简介: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无创、可重复、连续监测等特点,本文阐述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在临床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术中监测、评价疗效和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发挥脑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作用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颅内压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 标签: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Parkin基因S/N167和V/L380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患性的关系。方法以1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40例为早发帕金森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Parkin基因外显子4和外显子10,然后用内切酶AlwnI和Bsp1286I进行酶切,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Parkin基因两个多态位点S/N167和V/L380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早发帕金森病患者S/N167多态位点等位基因A和含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X^2=6.011,5.883;均P〈0.05);帕金森病组和早发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V/L380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4,1.023;均P〉0.05)。结论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患性有关。

  • 标签: 基因 多态现象(遗传学)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观察累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的紫外线灯照射强度变化。方法:将累计使用时间大于1000小时的64只灯管设为试验组,然后随机选取累计使用时间小于l000小时的74只灯管为对照组。在标准状态下即温度、湿度、电压符合要求并在紫外线检测仪中测量,分别记录每只灯管的累计使用时间及照射强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累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77,P〈0.001),试验组的累计使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组平均照射强度及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5,P〉0.05;Χ^2=0.011,P〉0.05),不能说明2组灯管照射强度及合格率有差别。结论:紫外线灯管累计使用时间大于1000小时,不应作为更换灯管的依据。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才是判断灯管合格的标准,因此要求在标准状态下测量其强度

  • 标签: 紫外线灯 累计使用时间 照射强度
  • 简介:目的测定猪颈总动脉狭窄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参数,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按文献建立猪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量狭窄前后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前、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分别为(95.78±9、86)cm/s和(72.04±12.24)cm/s。颈总动脉狭窄前及狭窄后2个月颈内动脉PSV分别为(113.09±19.92)cm/s和(244.76±52.30)cm/s,血流量分别为(355.379±38.08)ml/min和(191.36±39.27)ml/min;两者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猪颈总动脉严重狭窄后,颅内动脉灌注压明显下降及颅内血流量明显减少。

  • 标签: 颈总动脉狭窄 动物模型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神经介入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更为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研究)和Barrow研究结果的公布,促使血管内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2]。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在急性脊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0.5T超导磁共振(MR)机对52例健康者和33例急性脊髓炎患者行MR检查,扫描序列为T1WI,T2WI.FLAIR序列,33例患者中23例作了T1WI增强扫描,比较FLAIR和TSE-T2WI两种序列对病灶的碌示能力。结果33例患者33处病灶.FLAIR发现病灶33处,检出率100%,TSE—T2WI发现病灶23处,检出率69.7%;在显示病灶边缘情况方面,FLAIR显示清楚者32例,T2WI显示清楚者13例,存发现病灶及显示病灶边缘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LAIR技术在脊髓炎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本病检查的常规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 急性脊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