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局部化疗缓释剂盐酸阿霉素-P(DA-SA)共聚酸酐缓释片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皮下和颅内肿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荷瘤大鼠存活时间.结果缓释片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空白片组、腹腔化疗组和缓释片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d、22d和46d,缓释片组较前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阿霉素-P(DA-SA)共聚酸酐缓释片局部化疗对大鼠C6脑胶质瘤具有良好疗效,这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聚(二聚酸-癸二酸)共聚酸酐 脑胶质瘤 缓释化疗 盐酸阿霉素 脑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TNF-α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研究经TNF-α处理的大鼠C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活性,研究了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及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TNF-α对体外培养C胶质瘤细胞生长和增殖具有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下调PCNA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对抑调亡蛋白Bcl-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星形细胞 大鼠 BCL-2
  • 简介:目的研究脂膜微囊(LCM)靶向性聚集于大鼠颅内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大鼠分为两组:单次注射LCM组,多次连续注射LCM组,处死后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油红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取C6胶质瘤细胞研究LCM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有LCM的聚集,且多次注射LCM组其LCM浓度明显较单次注射组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CM主要聚集于肿瘤区,且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研究发现,LCM先结合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内再分布。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能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结论LCM可靶向性聚集于肿瘤位点,其在肿瘤位点浓度与注射次数成正相关。其靶向性机制与LCM的脂质构成有关,还与脑肿瘤引起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LCM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 标签: 脂膜微囊 神经胶质瘤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透明隔囊肿并发脑积水应用纤维内镜进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纤维内镜对透明隔囊肿并发脑积水的6例患者施行经侧脑室透明隔造瘘术。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情况均得到改善。追踪观察无症状复发者,复查CT示脑室系统及透明隔腔隙明显缩小。结论透明隔异常临床上并不罕见,透明隔囊肿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应用纤维内镜对致病性透明隔囊肿进行治疗效果肯定。

  • 标签: 透明隔囊肿 体层摄影术 纤维内镜 外科治疗 脑积水
  • 简介:目的探讨脑特异基因SEZ-6与原发性癫痫的发病关系.方法运用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28例研究对象的SEZ-6基因的17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其中遗传性癫痫患者27例,散发的原发性癫痫患者46例,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40例,健康正常者15例.结果原发性癫痫患者与遗传性癫痫患者的无症状一级亲属均存在一定比例的突变,前者的突变几率为52.05%(38/73),后者的突变率为37.5%(15/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变形式以杂合突变占绝大多数.结论人SEZ-6基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新的癫痫侯选基因.

  • 标签: 脑特异基因SEZ-6 原发性癫痫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特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传代培养,用AlamarBlue摄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IL-6及IL-6受体对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m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IL-6对干细胞中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IL-6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增殖作用明显增加,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其中20、100、200ng/mL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但2ng/mL与对照组、100ng/mL与200ng/m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0ng/mL与100ng/mL组之间有差异(P<0.05).IL-6受体可抑制干细胞的增殖,单独应用IL-6受体,100ng/mL、200ng/mL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L-6与IL-6受体联合应用可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但增殖作用比单独应用IL-6组差,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IL-6浓度的增加,干细胞中的STAT3表达增加,20、100、200ng/mL组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100ng/mL组的IL-6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有较好的增殖促进作用;IL-6受体可抑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应用IL-6和IL-6受体增殖效果不如单独应用IL-6,提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表面自身具有IL-6受体:IL-6通过增加STAT3表达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 标签: 神经干细胞增殖 Westernblot方法 实验研究 IL-6受体 AlamarBlue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 简介:淋巴细胞与多种非淋巴细胞都能自发或在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IL-6生物学活性是由其受体(IL-6R)介导,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等引起DNA转录表达.缺血性脑损伤时IL-6在脑脊液、血清、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炎症反应明显;抗IL-6抗体能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缺血性脑损伤 淋巴细胞 分子生物学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情况、血小板的活化情况、纤溶、抗纤溶及血黏度状态;探讨脂化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作用影响及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对vWF,GMP-140,FIB,t-PA,PAI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凯时治疗,对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有高凝状态;该状态经凯时治疗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且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凯时可以减轻脑梗死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高度活化,降低血黏度,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前列腺素E1 凝血-纤溶系统 分子标记物 凯时注射液
  • 简介:苯妥英(PHT)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第一线抗癫痫药,但个体间对PHT代谢呈现较大差异.目前证实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2C9/19是体内参与PHT羟化的主要代谢酶.人群CYP2C9/19遗传基因呈多态性,从而引起对PHT代谢个体间较大差异,部分人群对PHT呈强代谢(EM),另一部分人群呈弱代谢(PM),了解这些知识对临床用药十分重要.本文试对该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个体剂量差异 癫痫 苯妥英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构建Wilson病基因ATP7B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分别以BamHⅠ+SalⅠ双酶切pcDNA3.0/ATP7B和pDC315,将ATP7BcDNA目的基因片段和线性化的pDC315连接,定向克隆构建pDC315/ATP7B,以PCR和酶切的方法鉴定.pDC315/ATP7B与腺病毒骨架共转染293细胞构建Ad-ATP7B,PCR进行鉴定.结果经PCR和酶切鉴定证实pDC315/ATP7B构建成功.pDC315/ATP7B与腺病毒骨架共转染293细胞后见明显的毒斑,说明二者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并包装成功.经PCR证实重组腺病毒Ad-ATP7B构建已完成.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ATP7B外源目的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ATP7B,为下一步采用ATP7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对Wilson病进行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

  • 标签: 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ATP7B WILSON病基因 293细胞 pcDNA3 BamHⅠ
  • 简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是一种依赖锌离子的蛋白酶,因其表达细胞众多,作用底物广泛而备受重视,与脑血管病发病过程关系密切,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脑缺血后表达的MMP-9能降解基底膜而破坏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和出血转化,新近的研究还发现了MMP-9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 标签: 明胶酶B 血脑屏障 脑缺血
  • 简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因其反复发作,最终分流管梗阻而致手术失败;可导致颅内感染,形成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脑室炎;抗感染治疗以及治疗后再分流时机的选择较困难.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患者9例,现对其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 标签: 感染 脑室-腹腔分流术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ATP7B基因启动子区的DNA序列,分析其结构,发现存在的突变,通过报告基因瞬时表达研究突变对启动子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6个WD家系71名成员(其中48例WD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基因组DNA序列并进行分析.对发现的突变,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瞬时表达研究.结果(1)在正常对照、患者一级亲属和WD患者的启动子区-190、-78和+260位(转录起始点为+1)均发现存在单个碱基的不同;(2)在48例病人中发现3例存在-183位C→T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突变,另1例为杂合突变,在正常对照、患者一级亲属中未发现此改变;(3)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瞬时表达研究,发现-183位C→T突变不影响ATP7B基因启动子的功能.结论本研究在ATP7B基因启动子区未发现存在致病突变,提示ATP7B基因启动子区存在致病突变在中国人群中是不常见的.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 启动子 突变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颅内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内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颅内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颅内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内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颅内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颅内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患者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15d前摔倒,外院CT检查显示右顶叶占位病变.于2003年8月2日入我院治疗.

  • 标签: 大脑富有T细胞B细胞淋巴瘤 病理检查 诊断 切除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高表达缓激肽受体(B2R)的大鼠胶质瘤模型,为研究缓激肽选择性开放血脑屏障的机制及解决目前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模型.方法①大鼠B2R的真核细胞的表达和其载体(prB2R)侵染C6胶质瘤细胞株;②Real-timeRT-PCR测定B2R的转录;③WesternBlot法测定B2R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大鼠胶质瘤细胞株C6高表达B2R;②Real-timeRT-PCR测定C6-B2R1和C6-B2R2克隆的B2R分别比C6对照高7.6和6.9倍;③C6-B2R1和C6-B2R2克隆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6对照克隆的3.8和3.78倍.移植C6-B2R1肿瘤1周后的B2R表达水平高于C6对照肿瘤的3.6倍.结论高表达B2R的大鼠胶质瘤模型已被成功建立.

  • 标签: B2受体 过度表达 胶质瘤 动物模型 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B型超声实时定位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在45例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脑胶质瘤的手术中,使用B型超声确定肿瘤的位置,对其中30例脑功能区肿瘤配合使用皮质功能区定位刺激电极,实时判断病变切除程度.结果肿瘤均定位准确,40例显微镜下全切,5例次全切除.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术中B型超声实时定位能够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并实时监测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超声检查 神经胶质瘤 监测 手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