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7月9日下午,在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个小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会议由医院党委副书记、外四科主任朱军主持,邀请了各科的住院病人代表12名,与院方医疗、护理、运营及后勤等各部门领导进行了良好沟通.

  • 标签: 医患沟通 座谈会 北京肿瘤医院 管理 后勤
  • 简介:给大家讲一个圣人沟通的小故事:孔子携众弟子周游列国讲学.生活拮据.当地村民给了他们一些米粮.孔子想.这个米饭让谁来煮我才放心呢?他想到了平日忠厚老实的大弟子颜回.于是他就把煮米饭的任务交给了颜回。过了一会儿.厨房飘出来饭香味.孔子忍不住诱惑便来到厨房.刚走到门口.他看到颜回正手抓米饭大口地吃。

  • 标签: 米饭 孔子 颜回 厨房
  • 简介:美国有1000万癌症患者及治愈者,沟通是保持他们良好精神状态的必要因素。因此,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同罗彻斯特大学联合发表了一篇有关报告,阐述了沟通对癌症治疗的益处,值得更多地进行研究。

  • 标签: 癌症患者 病人沟通 癌症研究所 精神状态 罗彻斯特 癌症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一般前中颅窝底肿瘤在目前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切除并不困难,但侵及颅眶并沟通的肿瘤人路困难,全切除率低,手术难度较大,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棘手难题。本文讨论了儿童颅眶沟通肿瘤的生长特点、诊断,具体手术人路,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16例患儿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侵及范围不同而分别采用了翼点眶外侧壁人路、改良翼点额底硬膜外眶顶人路二种手术方式.前一种手术人路7例.后一种手术人路9例。原则上一般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6例,视神经纤维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脊索瘤2例。术后患JLI~E球突出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眼球活动障碍4例,术后视力好转10例,上睑下垂3例.术前已失明2例及4例视力仅为光感患儿无恢复。结论:手术治疗是儿童颅眶沟通肿瘤这类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既便是单眼失明不能恢复也仍可保住患儿生命及眼睛外形,术后残余肿瘤行放疗可减少复发。

  • 标签: 儿童颅眶沟通肿瘤 手术人路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短程放疗和常规放疗对直肠癌的影响。方法收集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Ⅱ期、Ⅲ期直肠癌患者67例。按其接受术前放疗的方式不同分为短程放疗组34例,常规放疗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T分期降期、保肛率、肿瘤局部复发率、1年生存率等指标。结果常规放疗组T分期降期率和保肛率分别为(41.18%,39.40%),均高于短程放疗组(20.59%,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放疗临床疗效优于短程放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直肠肿瘤 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保肛率
  • 简介:目的探讨肘关节骨折术后采用不同康复模式的治疗效果,提出适宜的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模式。方法在9家医院因肘关节骨折12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行骨科康复模式,观察组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进行术后康复。分别在术后5天、12周、2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aguescale,VAS)、关节活动度评定,术后12周、24周进行HSS(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功能评定。结果VAS评分观察组:术后5天(3.94±2.12)分,术后12周(1.04±1.46)分,术后24周(0.38±0.76)分;对照组:术后5天(3.12±1.54)分,术后12周(1.12±1.28)分,术后24周(0.75±1.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屈曲和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屈曲术后5天(72.07±28.08)°,术后12周(107.55±24.11)°,术后24周(120.40±22.56)°;伸直术后5天(18.97±18.68)°,术后12周(15.59±17.51)°,术后24周(10.51±14.66)°;对照组(屈曲术后5天(68.24±28.29)°,术后12周(107.50±20.64)°,术后24周(117.82±18.66)°;伸直术后5天(17.54±25.34)°,术后12周(18.24±22.43)°,术后24周(14.27±2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旋前和旋后术后5天及术后12周时观察组:旋前术后5天(51.50±30.95)°,术后12周(77.76±13.23)°;旋后术后5天(47.00±30.92)°,术后12周(77.14±15.67)°;对照组:旋前术后5天(42.22±29.67)°,术后12周(74.55±18.52)°;旋后术后5天(41.50±30.31)°,术后12周(71.98±2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时观察组旋前(83.06±7.41)°,旋后(82.77±7.65)°,显著优于对照组旋前(78.30±14.59)°,旋后(73.56±22.67)°(P=0.035,P=0.005)。HSS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77.00±15.06)分,对照组(68.14±19.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HSS评分观察组�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 康复 多中心研究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对所采取治疗模式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60-69岁和≥70岁)将178例接受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103例)和B组(75例)。分析两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A组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60~69岁、雌性激素受体阴性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是术后采取辅助化疗的影响因素(P〈0.05);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年龄在60-69岁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宜采取辅助化疗,≥70岁的乳腺癌患者可采取内分泌辅助治疗。

  • 标签: 老年患者 乳腺癌 辅助治疗 内分泌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胸椎棘突部转移肿瘤予仰卧位与俯卧位射波刀计划设计的肺体积受量,为降低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胸椎棘突部转移肿瘤9例,分别采用仰卧位计划设计与俯卧位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设计中肺体积受量的变化。结果仰卧位计划设计与俯卧位计划设计比较,机器跳数多14862~36337MU,肺V5高5.20~7.90Gy,肺V20高2.61~5.73Cy。脊髓体积剂量相差-2.21-2.67Gy,皮肤体积受量相差-3.93~7.85Gy,食管体积剂量相差0.28~6.39Gy。结论俯卧位计划设计比仰卧位计划设计能更好地保护肺组织,提高射线的利用率。

  • 标签: 肺肿瘤 仰卧位 俯卧位 计划设计 肺体积受量
  • 简介:患者对恶性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而医护人员又顾虑对患者告知真实病情后患者会产生或加重不良的精神心理反应或行为,害怕承担医疗风险,使得告知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在中国很困难。现存的告知模式包括仅告知家属的模式、SPIKES模式和SHARE模式等。在SPIKES模式中,恶性肿瘤的告知模式由以前的隐瞒转变为直接告知,即此模式认为只有患者本人才是最终医疗决策的决定者;日本心理肿瘤医学学会设计出的SHARE模式是委婉、分步骤地告知患者真实病情,此种模式更符合东方文化。当患者高度怀疑自己患有恶性肿瘤,但是又得不到证实时,其焦虑情绪会更高;反而当患者知晓其真实病情后,会产生从恐惧与否认期变为过渡与接受期的心理变化,精神和心理极度不适的表现也会自然消退,精神压力会转换为治疗的动力,从而机体的免疫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患者才有可能充分地利用其剩余时间,维持较好的生命质量。告知肿瘤的关键是掌握对肿瘤患者的综合评估技能和告知的沟通技能。本文对国内外告知恶性肿瘤患者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探讨更好的告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恶性肿瘤 告知模式 影响因素 医学告知
  • 简介:目的观察知信行模式干预在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行肺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知信行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镇静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明显增加,疼痛评分和镇痛药量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和PSQI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入睡时间评分和PSQI总评分较术后1d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d的相应项目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模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肺癌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镇静和睡眠。

  • 标签: 肺肿瘤 知信行干预 术后疼痛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突触核蛋白(Synuclein)的表达模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半定量RT-PCR检测2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基因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mRNA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0.32、0.61±0.32和0.72±0.3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0.41±0.27、0.40±0.25和0.45±0.25(P=0.034,P=0.026,P=0.007)。γ-synucle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3.5%(P=0.022),而α—synuclein、β—synuclein蛋白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α-synuclein、β—synuclein和γ-synuclein表达模式的8种组合中,任一种蛋白表达、α-synuclein或γ-synuclein、β—synucleln或γ-synuclein、α-synuclein和γ-synucle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α-synuclein、β—synuclei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γ-synuclein蛋白的表达与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7,P=0.048)。淋巴结转移及分期较晚者任一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分期较早者(P=0.030,P=0.040)。结论Synucle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有增高的趋势,其中γ-synuclein对于评估结直肠癌病程的发展和转归具有潜在价值。

  • 标签: 结直肠癌 突触核蛋白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观察大分割放疗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治疗效果,探讨放疗前后血清EGFR、TG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放疗科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分为常规分割放疗组(处方剂量为PTV60Gy/30f,单次剂量为2Gy)和大分割放疗组(处方剂量为PTV50Gy/10f,单次剂量为5Gy),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含量.结果:大分割放疗组胸部病灶治疗的有效率和稳定率分别为75.00%和85.00%,明显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的68.00%和80.00%(P<0.05),大分割放疗组和常规分割放疗组治疗前血清EGFR、TGF-α含量分别为(24.31±4.06)μg/L、(26.30±2.16)μg/L和(24.42±4.04)μg/L、(25.96±2.24)μ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GFR、TGF-α含量分别为(12.11±3.58)μg/L、(14.13±1.72)μg/L和(14.31±3.64)μg/L、(18.25±1.6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分割放疗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较常规分割放疗有更高的局控率,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GFR、TGF-α水平有关.因此,大分割放疗有望成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剂量分割方式的新选择。

  • 标签: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大分割放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转化生长因子-Α
  • 简介:目的探讨知信行模式对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知信行模式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术前、术后2周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SF-36评分为(59.8±7.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8.9±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27,P﹤0.01)。对照组术后4周SF-36评分为(51.2±6.7)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12,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8,P﹤0.01)。结论知信行模式可以减少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知信行模式 肺癌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 简介: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和铁剂以及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能否进一步降低围术期失血量和异体输血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在我中心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1998例,根据相关血液管理策略分为A组、B组和C组,静脉单次应用TXA的患者分为A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PO和铁剂的患者分为B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多次TXA的患者分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水平。结果围术期失血量A组(1102.0±503.7)ml,B组(937.0±441.9)ml,C组(774.5±380.6)ml;异体输血率A组7.3%,B组4.1%、C组1.6%;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A组(23.8±12.4)g/L,B组(18.3±10.8)g/L,C组(16.1±10.3)g/L;术后第1天血细胞比容A组(0.068±0.038),B组(0.056±0.036),C组(0.048±0.036);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A组(12.1±16.3)g/L,B组(10.1±8.3)g/L,C组(7.5±9.2)g/L;术后第3天血细胞比容A组(0.033±0.027),B组(0.030±0.025),C组(0.026±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组的围术期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水平均少于A和B组,三组的异体输血率依次为7.3%,4.1%和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EPO和铁剂联合可显著减少THA围术期失血量和异体失血率,联合静脉多次应用TXA效果更优。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血液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行胸中上段食管癌三野淋巴清扫术患者局部复发的模式,为术后放疗设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05~2010年行胸中上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根治术后未接受放疗局部复发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复发模式。结果术后局部复发类型以淋巴结转移最多见,占90.50%;淋巴结转移中以颈部及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多见。原腹部淋巴结转移状态与腹部淋巴结复发部位有关(χ2=10.853,P=0.001)。结论颈部、上、中纵隔区是胸中、上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部位。术后放疗靶区须包括颈部、上中纵隔区,并酌情考虑腹腔淋巴结转移状态。

  • 标签: 食管肿瘤 淋巴结清扫术 复发 放疗
  • 简介:目的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相邻野衔接设计方案进行剂量学研究,探讨其在临床放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例早期初治鼻咽癌患者,设计面颈联合野与下颈锁骨上单前野衔接移位方案,即先给予面颈联合野DT19Gy/10f,下颈锁骨上单前野Dm25Gy/10f,后将两野衔接上移1.5cm,继续予两野至DT38Gy/20f和Dm50Gy/20f;面颈缩野与上后颈电子线照射野衔接时设计5°水平(95°和265°)共线成角及0°水平重叠0.5cm两种方案,两野DT20Gy/10f。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比较其与常规衔接方案剂量分布。结果(1)面颈联合野与下颈锁骨上单前野常规衔接方案衔接处组织受照最高剂量以及DT52Gy以上受照体积分别为DT(56.27±1.81)Gy和(12.49±8.29)cm^3,衔接移位方案分别为DT(52.82±1.3)Gy和(2.13±4.16)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面颈缩野与上后颈电子线照射野衔接时,常规0°水平共线衔接两野相邻处存在低剂量区。5°水平共线成角及0°水平重叠0.5cm衔接时未见明显的低剂量区,但衔接处组织受量增加,DT23Gy以上受照体积分别为(24.05±9.03)cm^3和(44.7±8.2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初治鼻咽癌常规放疗时,面颈联合野与下颈锁骨上单前野衔接移位方案较常规衔接方案可以明显改善衔接处剂量分布。上后颈电子线照射野与面颈缩野衔接时推荐采用5°水平共线成角照射。

  • 标签: 鼻咽癌 常规放疗 相邻野衔接
  • 简介:目的:利用滑窗式调强技术设计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前八字野),以改善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剂量分布不均匀状况。方法:对10例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用多叶光栅(MLC)适形前八字野和用滑窗式调强技术的调强前八字野。为了避开脊髓,两个照射野的机架角度分别设为60°-65°和300°-295°,机头和治疗床的角度均为0°。GTV、CTV、PTV等的处方剂量均为64.4Gy/28F,设计计划时使得每个计划PTV最小剂量不小于处方剂量的95%(61.4Gy)。脊髓最大剂量限制为〈40Gy。结果:在每个计划PTV最小剂量均等于95%的处方剂量时,调强八字野计划的GTV、CTV、PTV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等均明显小于适形八字野(P〈0.001),GTV的最大剂量由109.67%降至103.58%,CTV的最大剂量由110.27%降至104.07%,PTV的最大剂量由110.63%降至105%以下。调强八字野PTV的靶区适形度(CI)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0.67:0.54,P〈0.001);靶区不均匀度(HI)也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1.06:1.13,P〈0.001)。调强八字野脊髓受量均小于40Gy。结论:滑窗式调强技术的前八字野照射,有效地提高了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和靶区剂量适形度,同时大大降低了脊髓受量。相比较多野调强,两个照射野又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因此此项技术是解决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剂量分布不理想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上段食管癌 滑窗式调强放疗 适形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精准宣教”的个性化快速康复外科配合家庭“O2O”宣教模式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8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快速康复外科配合家庭“O2O”宣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相关知识缺失率、各项术后恢复指标、负性情绪、满意度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一般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项知识缺失率比较中,观察组除“手术形式知识”外,其余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术后恢复指标(首次肛门排气以及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伤口拆线时间、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除拆线时间外,其余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前1d比较HAMD、HAMA、满意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精准宣教”的个性化快速康复外科配合家庭“O2O”宣教模式,能提高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弥补相关知识的缺失,使病人能够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有效控制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且在加快康复速度的同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继续研究。

  • 标签: 直结肠癌 精准宣教 快速康复外科 家庭“O2O”
  • 简介:目的腹腔镜辅助手术和多重管理方案(即加速康复程序,EnhancedRecoveryProgram,ERP)极大地改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并改善了临床治疗结局。然而,腹腔镜手术尚未成为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标准,大量有着良好开腹手术技术的外科医生仍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究竟传统开腹手术辅助ERP能否与腹腔镜辅助的微创治疗匹敌?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议。EnROL(EnhancedRecoveryOpenversusLaparoscopic)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解答上述问题。资料和方法该研究为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可择期手术的成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18岁),按1∶1随机分配至腹腔镜组或开腹组,两组均应用快速康复多重管理程序(ERP)进行围手术期管理。通过纳入中心、肿瘤部位(结肠或直肠)、年龄组(〈66/66~75/〉75岁)再进行分层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个月的机体疲劳感(使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价),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不适情况及身体机能(简表SF-36)。术后7天或更早出院之前,受试患者和结局评估人员都不知晓治疗情况。手术质量及病理评估由中心负责人员进行盲评。该研究在英国临床伦理委员会南部牛津中心B注册,注册号为No.07/H0605/150。结果研究从2008年7月开始,至2012年4月结束,共在英国的12个中心纳入204例病人(其中腹腔镜组103人,开放结合ERP组101人)。腹腔组的切除范围[(6.8±3.7)vs.(18.4±7.5)cm]以及术中出血量[(115±152)vs.(257±290)ml]较开腹组减少,但手术时间[(182±69)vs.(135±54)min]相对延长,总体手术相关损伤评分[(31.2±6.0)vs.(31.8±6.0)]没有明显差别。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的机体疲劳感评分无显著差异[MFI-20(12.28,95%CI:11.3~13.1)vs.(12.05,95%CI:11.2~13.1);P=0.93]。然而,腹腔镜组的中位

  • 标签: 结直肠癌 EnROL 快速康复 腹腔镜手术 随机对照试验 结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