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况分为3组:Ⅰ组22例,〈4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s,MET);Ⅱ组40例,4~7MET;Ⅲ组38例,〉7MET。以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每例患者手术前、术后1和2d的心电活动,记录HRVEB的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手术后1dHRVEB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10.5%vs36.4%和30.0%,P〈0.05),手术后2d,HRVE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1d(31.6%vs10.5%,P〈0.05)。结论MET水平影响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MET〉7的患者手术后早期阶段HRVEB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手术期间 心律失常 心性 手术后期间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体质
  • 简介:我院在2003年10月25日收入1例动脉瘤患者,栓塞术后第1天出现精神症状,经过1个月的整体护理,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出院.报道如下.

  • 标签: 患者 栓塞术 动脉瘤 整体护理 术后 神志
  • 简介:摘要目的整体救治方法对急救疗效的影响效果观察。方法本文选取14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方式,研究组采用整体救治方法,对比两组的急诊治疗效果、死亡率等指标大小。结果研究组的急诊治疗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以及救治时间大小分别是(33.55±6.92)分钟、(30.28±8.74)天以及(14.63±6.50)小时,和对照组的急诊治疗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以及救治时间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整体救治方法治疗后,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消除创伤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升急救救治效果。

  • 标签: 整体救治方法 急救疗效 影响效果 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评价心室肌复极指标的变化,了解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肌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Tpe)和QT间期,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最大值(Tpe-MAX)以及QT间期离散度(QTd),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上述各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评价不同起部位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结果LVEpi、RA、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分别为(328±24)ms、(295±13)ms、(304±17)ms,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明显长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间期没有明显差别。LVEpi、RA、RVEndo起搏的QT离散度(QTd)分别为(33±6)ms、(17±3)ms、(18±3)ms,LVEpi起搏时的QTd明显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d(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d没有明显差别(P>0.05)。RA起搏时Tpe-AVE及Tpe-MAX分别为49±6ms及58±8ms,与RVEndo起搏相近(49±8)ms及(60±8)ms,P>0.05);LVEpi起搏时Tpe-AVE及Tpe-MAX明显增大(63±7)ms及(71±8)ms,与RA、RVEndo起搏时比较两者(P<0.05)。结论与RA及RVEndo起搏时比较,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QTd、Tpe-AVE及Tpe-MAX均明显增大,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 标签: 起搏 体表心电图 不同部位 间期 复极 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给予围术期整体化护理干预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30例。通过抽签法完成患儿的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65例):常规护理;B1组(观察组65例):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完成手术后在出现肺部并发症概率以及死亡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完成临床护理后,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B1组明显低于B2组患儿(P〈0.05);在疾病死亡率方面,B1组明显低于B2组患儿(P〈0.05)。结论于围术期选择整体化护理的方法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干预,针对患儿有效实施肺部管理,可以成功降低肺部并发症的概率,最终显著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整体化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心脏康复程序对女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QOL测验方法,即多重差异理论问卷(MDT)与自我定位奋斗量表(SASS),260例女性完成基础、干预后及6个月随访期测验。方差分析(ANOYA)用于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QOL分数的变化。结果MDT和SASS评分:基础值分别为35.1(量身订制CR组)和35.5(传统CR组),7.1(量身订制CR组)和7.0(传统CR组);量身订制CR组干预后MDT和SASS评分增加到37.9和7.9,传统CR组则分别增加至35.9和7.1;随访6个月时量身订制CR组的MDT和SASS分别为37.7和7.6,传统CR组分别为35.7和7.1。干预后传统CR组MDT和SASS评分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量身订制CR组MDT和SASS评分较基础值显著增加,随访6个月时仍高于基础值。结论与传统的CR程序相比,量身订制CR程序可显著改善女性心脏病患者的QOL。

  • 标签: 心脏康复 生活质量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整体护理对腹腔镜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90例胆囊结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整体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指标结果分别是(95.59±0.99)分、(22.77±7.13)小时、(5.26±2.15)天,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结石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方式后,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整体护理 腹腔镜 保胆取石 胆囊结石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患者心脏超声三维斑点整体应变指标与SYNTAX评分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8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采用心脏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进行心肌运动分析,超声仪自动计算左室整体短轴(GRS)、长轴(GLS)、圆周(GCS)与面积(GAS)应变,采用Simpon法计算LVEF。根据SYNTAX评分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评分。分析三维斑点整体应变指标与SYNTAX评分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心脏超声三维斑点整体短轴应变与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508,P〈0.05),整体面积应变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569,P〈0.05),整体长轴及圆周应变与SYNTAX无相关性(P〉0.05)。左心室整体短轴、长轴、圆周与面积应变值均与LVEF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0.747、0.739、-0.689,P均〈0.01。结论心脏超声三维斑点整体应变指标与LVEF及短轴应变、圆周应变与SYNTAX评分具有相关性。

  • 标签: SYNTAX积分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整体应变
  • 简介: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CH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用整体护理)。检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清NT-proBNP、hs-cTnT水平及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护理前血清NT-proBNP、hs-cTnT水平及CQQC评分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护理前比较,整体护理组护理后血清NT-proBNP、hs-cTnT水平显著降低,CQQC评分显著升高,P均〈0.01。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整体护理组护理后血清NT-proBNP[(2.65±0.53)μg/L比(2.07±0.52)μg/L]和hs-cTnT[(0.42±0.12)μg/L比(0.31±0.09)μg/L]水平降低更显著,CQQC评分[(52.87±9.56)分比(57.43±10.20)分]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整体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 标签: 护理 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
  • 简介: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种体系,它浓缩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实践的精华,逻辑思维则是贯穿于整个科学的精髓,是科学思维的特征.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与批判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相互关系,概括了科学的结构、性状和运动规律,使之成为环环相扣、链条状、螺旋式递进型的一种思维方式.心电学已是一门日趋成熟的科学,它必然离不开逻辑思维.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激发电场中的电位变化,并不直接记录电源本身电活动.

  • 标签: 心电工作者 逻辑思维能力 能力训练 心电图
  • 简介:卒中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并发症多"四高一多"为特点,成为危害人类三大疾病之一,目前还没有治疗卒中的有效药物.实践证明,急性卒中的早期康复是安全、有效的,但如何结合基层医院的条件,积极探索早期康复组织程序,使卒中患者得到系统的康复治疗是摆在广大基层医院的课题.我院于2003年1月成立卒中小组,旨在探讨卒中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 标签: 卒中 早期康复 患者 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基层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为描述性研究方法.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无相关。抑郁总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r=-0.346,P〈0.01)、自理技能(r=-0.3,P〈0.01)、自我概念(r=-0.369,P〈0.01)、健康知识水平维度(r=-0.259,P〈0.05)的得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情绪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我护理能力越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自我护理能力 焦虑 抑郁
  • 简介: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身体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109.7/10万~217/10万,是当今社会第三大死因,同时也是第一大致残原因。一直以来,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康复的棘手问题之一。大约30%~36%的脑卒中患者在6个月后仍遗留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 标签: 脑卒中 益智算盘 早期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进行康复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74例,均为发病1~12个月的初发卒中,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任务导向训练,2次/d,20min/次,5d/周,共12周。观察组另给予12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1次/d,30min/次,5d/周。疗效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站起-行走计时(TUG)测试、膝关节屈曲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KFAROM)。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rg量表:(28±9)分比(22±9)分,(29±9)分比(24±9)分;FMA评分:(47±8)分比(36±8)分,(40±6)分比(36±7)分;均P〈0.01],但组间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FMA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10.75±0.30)、(4.71±0.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34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UG测试及KFAROM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UG测试:(35±13)s比(56±18)s,(53±17)s比(58±18)s;KFAROM:(82±24)°比(60±23)°,(63±23)°比(57±26)°;均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的差值分别为(21.5±5.0)、(4.6±0.6)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FAROM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组间差异有

  • 标签: 卒中 康复 康复机器人 任务导向训练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方法将17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抑郁症诊断标准分为PSD组76例和非PSD组102例,以HAMILTON抑郁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index,BI)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发病部位PSD的发生情况和PSD与BI的关系。结果PSD组和非PSD组中,多发性梗死分别为38例(50.0%)和21例(20.6%),Χ^2=17.004,P=0.000;额颞顶叶皮质区梗死13例(17.1%)和20例(19.6%),Χ^2=5.360,P=0.021;枕叶皮质区为1例(1.3%)和8例(7.8%),Χ^2=9.068,P=0.003;基底核区为14例(18.4%)和26例(25.5%),Χ^2=8.267,P=0.004;放射冠区为4例(5.3%)和13例(12.7%),Χ^2=8.920,P=0.003;脑干及小脑为6例(7.9%)和14例(14.7%),Χ^2=7.166,P=0.007;两组BI评分〈60分者分别为49例(64.5%)和38例(37.2%),BI评分≥60分者27例(35.5%)和64例(62.8%),Χ^2=12.913,P=0.000。左右大脑半球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P=0.776。结论多发性脑梗死、额颞顶叶梗死、基底核梗死时,PSD发生率较高。脑梗死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PSD发生率就越高。

  • 标签: 脑梗塞 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