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成熟及免疫的影响来探讨AS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2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1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五天后收集imDC,用1、8、16umol/L的ADMA干预未成熟DC24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吞噬能力及DC的凋亡,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成熟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用ELISA检测DC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生理浓度ADMA并不刺激DC成熟及分化;但病理浓度ADMA抑制DC成熟;抑制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DC凋亡:抑制DC分泌IL-12细胞因子、TNF-α及IL-10细胞因子。结论:生理浓度ADMA并不刺激DC成熟及分化;但病理浓度AD-MA抑制DC成熟和免疫。

  • 标签: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 树突状细胞(DCs) 动脉粥样硬化 体外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归巢到急性梗死心肌中的作用.方法129只大鼠随机分为检测组(65只)和处理组(64只),检测组分为心肌梗死组(35只)和非心肌梗死组(30只),处理组则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4个亚组(各16只).检测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Cp-1在2个亚组大鼠心肌中表达的差异.处理组大鼠心肌梗死4天后予以MCP-1、抗MCP-1抗体干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7天后检测心肌梗死区MSCs归巢量,28天后检测大鼠心功能状况、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结果MCP-1于心肌梗死后第1天即升高,第7天到达峰值,28天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肌梗死组MSCs归巢量大于非心肌梗死纽(P=0.000).Ⅰ组大鼠心肌梗死区MSCs归巢量、心功能水平及血管密度大于Ⅲ组及Ⅱ组(P<0.01).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梗死区MCP-1表达水平升高;MCP-1能够促进MSCs归巢并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塞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间质干细胞 干预性研究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1例,密度梯度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洛伐他汀分别在同一浓度(10p,mol/L)、不同时间(0、6、12、24h),同一时间(24h)、不同浓度(0、1、10、100p,mol/L)条件下与单核细胞细胞培养箱中孵育,孵育结束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洛伐他汀作用单核细胞后,ABCA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洛伐他汀不能诱导ABCA1蛋白表达增加,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机制可能与ABCA1蛋白无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 单核 蛋白质ABCA1 洛伐他汀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降脂对氯吡格雷抑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表达CD42a+/CD14+短期内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5例(阿托伐他汀40mg)及对照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检测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小时和服药10天后血小板-单核细胞表达CD42a+/CD14+的变化。结果服药前两组CD42a+/CD14+分别为(9.43±2.53,10.12±2.26)%,服药后6小时降至(7.69±1.86,8.39±2.19)%,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0天后降至(6.18±1.90,7.26±2.10)%,较服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并不抑制氯吡格雷短期内抗血小板-单核细胞活化作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小板活化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eomnarysyndrome,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faetor-kappaB,NF-κB)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见。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4例ACS,42例稳定型冠心病(Sc皿)患者及36例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分析NF-κB活性与sICAM-1浓度相关。结果ASC组NF-κB活性和sICAM-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P〈0.01),而且ACS血NF-κB活性与sICAM-1水平显著正相关。但SCHD组NF-κB活性和s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出活性明显升高,NF-κB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并可能通过上调sICAM-1表达而促发ACS。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核因子-ΚB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 简介: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EMAPⅡ)及其受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高糖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潜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高糖处理血管内皮细胞72h,建立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管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模型,其中分为4组:1组正常糖浓度组(对照组),其他3组由不同浓度的高糖组成。应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糖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应用q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EMAPⅡ及其受体CXCR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K-8法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各葡萄糖浓度处理组细胞吸光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组高糖处理组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且随糖浓度升高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炎因子和过氧化物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诱导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等炎介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和qPCR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使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显著上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处理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上调,进而介导TNF-α、NO和ROS等炎介质的释放,最终造成细胞损伤。

  • 标签: EMAPⅡ CXCR3 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贴块法培养雄性Wistar大鼠胸主动脉VSMC,实验分A组(对照组)、B组(50μmol/LH2O2处理6h)、C组(50/μmol/LH2O2+1nmol/LDHEA处理6h)和D组(50/μmol/LH2O2+10nmol/LDHEA处理6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CP-1的mRNA表达;比色法检测细胞丙二醛(MDA)含量。结果B组VSMC的MCP-1mRNA表达及细胞MDA的含量显著高于A组;与B组比较,C组和D组VSMC的MCP-1mRNA表达及细胞MDA含量显著降低,其中D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HEA能显著抑制H2O2引起VSMC的MCP-1mRNA表达的上调,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VSMC的损伤,这部分是通过DHEA的直接抗氧化作用达到的。

  • 标签: 硫酸脱氢表雄酮 氧化性应激 平滑 血管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 简介: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CU病房行急诊PCI的286例STEMI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女性93例,年龄40~80岁。根据住院1周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131例)和非MACE组(155例)。由心血管介入医师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PCI。入院时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MHR、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CK-MB和M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OR=1.009,95%CI:1.001~1.016)、左室射血分数(OR=0.934,95%CI:0.905~0.963)、CK-MB(OR=1.003,95%CI:1.001~1.004)是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MHR升高是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MHR与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MHR越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越高。

  • 标签: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STEMI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2011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4月世界卫生部长级会议发表莫斯科宣言;7月世界银行对中国非传染疾病(NCD)的形势及应对策略发表研究报告;9月联合国大会NCD高级别会议发表政治宣言。NCD已经成为全球危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66届联合国大会预防和控制NCD高级别会议上指出: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肺疾病和癌症在内的NCD。NCD正袭击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准备好,有超过1/4死于NCD的人还处于壮年,这些人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率最高的NCD。

  • 标签: 非传染性疾病 发展中国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联合国大会 价值 责任
  • 简介:心肌梗死后浸润于缺血坏死区域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早期通过酶解作用分解梗死组织,在炎症中晚期通过旁分泌作用加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血管新生过程,从而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进程。然而,心梗后早期炎症反应过度,会导致原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降解,引发梗死区膨展、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张、乃至室壁瘤和心室破裂等严重并发

  • 标签: 心肌梗死 组织修复 单核/巨噬细胞 靶点调控
  • 简介:最近,英国医学杂志刊登出SteinWestin等丈章提出对时下的医疗指引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是值得参考,因为既要考虑到治痛,亦要考虑到社会上对治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能力,如何将二者统一,可作为制订医疗指引时的参考。下面是SteinWestin文章摘录。

  • 标签: 增多 指南 医学杂志 经济负担 医疗 考虑
  • 简介:研究表明,炎机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其中,炎性反应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的血清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的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singlenucleotidepotymorphisms,SNP)遗传标记的出现,

  • 标签: C反应蛋白质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脑缺血 卒中
  • 简介:挤压样胸部疼痛并非总是源于动脉阻塞,而可能是由于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的另一种疾病引起。心脏病发作的典型症状是重度压力、沉闷、胸部疼痛,通常是由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血供不足而引起的。然而,即使是在冠状动脉未堵塞的情况下,另一种鲜为人知的致病原因也可以产生同样的突发性心脏症状,它被称之为应激心肌

  • 标签: 心肌症 应激性 冠心病心绞痛 胸部疼痛 典型症状 冠状动脉
  • 简介:近年来大量研究都揭示了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其检测价格低廉且易获得。NLR不仅与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不良预后相关,也与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NLR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 淋巴细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AMI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①与冠心病组相比,AMI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eu)水平(t=-10.501,P<0.01)及NLR水平(t=-10.695,P<0.01)明显升高,淋巴细胞(Lvm)水平(t=2.603,P=0.01)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NLR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16,95%CI1.313~3.411,P=0.002).③NLR取3.528作为预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0.869(95%CI0.824~0.915),灵敏度为0.831,特异度为0.771,P<0.01.结论NLR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价值
  • 简介:呼吸道传染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和控制将会产生大规模的传染,综合医院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场所的关键点,在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在呼吸道传染疾病防控的过程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控制疾病的传播,对于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对综合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加强综合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感染 防控
  • 简介:冠心病会传染吗?恐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对此,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父母中有1个患冠心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2倍;双亲均患冠心病者,其子女患病率为双亲正常者的4倍;若双亲年轻时就患有冠心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此种情况的家族。

  • 标签: 冠心病 传染 子女患病率 家族性 正常者 双亲
  • 简介:不同地区或人种间,家族高胆固醇血(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患病率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FH临床诊断标准,导致诊断率严重不足,制定统一的FH临床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FH,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降脂药物是FH的主要治疗方法,单一他汀类药物效果有限,新型降脂药物值得期待。本文对FH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患病率 诊断 治疗
  • 简介:报告了1例大疱表皮松解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皮肤创面和黏膜进行专科护理,并配合病情观察、环境准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经1月余的临床治疗痊愈出院。讨论大疱表皮松解(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一组较少见的以皮肤黏膜起疱,以水疱、大疱为基本皮损的皮肤病,可分为遗传、自身免疫和其他三类,患者皮损严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消毒隔离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基因LPArs3798220位点(C/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冠心病组150例,联合组15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对照组150例(无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LPArs3798220位点(C/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3组间的分布。结果LPArs3798220位点(C/T)在等位基因频率方面在三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C位点比例明显升高(P=0.01),联合组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LPArs3798220位点(C/T)在等位基因型频率方面在三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PArs3798220位点(C/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可能与冠心病发生相关,未发现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 脂蛋白A 单核苷酸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