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传染单核细胞增多(infectiousmononucleosis)为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人较少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样化改变,全身多器官系统可受累。因为本病成年人患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程早期易误诊。现将我科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并最终确诊的一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双眼睑水肿、咳嗽及皮疹。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57例,EBV-IgM检测阳性60例,异性淋巴细胞检查>10%者55例,伴随血小板减少、贫血、肺炎和肝功能受损等。给予患者阿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8.4%(62/63)。结论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伴随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且EBV-IgM检测和异性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儿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69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分别采用干扰素单用和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等。结果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4例,59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8%,86.8%;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高热消退、淋巴结肿大缓解、咽峡炎改善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白细胞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干扰素 丙种球蛋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对患儿的病史分析,提高对该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方法对我院儿科30例EB病毒相关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对其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30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0%,在治疗期间未发生已知的不良反应。结论经过对科室病案回顾的研究总结,可以加强对传染单核细胞增多诊治的认识。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诊治,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随访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早期误诊率高,主要误诊为化脓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腮腺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当发现发热伴有扁桃体化脓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体征的患儿时,均应考虑到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可能,给予细致的体格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关键。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化脓性扁桃体炎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单核细胞增多(传单)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准确率。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将患儿分为Ⅰ组(年龄1~4岁,29例)及Ⅱ组(年龄>4岁,20例)。对4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论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容易误诊,外周血涂片检查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结合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传单 EBV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从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方面考虑,探讨更昔洛韦在其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了解更昔洛韦在使用中的安全。方法首先,研究了古今相关学说,事先预习了解详细情况。其次,研究学术思想,重点针对病因分析,适当用药,分析并总结临床治疗及用药量度中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对照观察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疗效,并探究更昔洛韦对其的影响。结果更昔洛韦在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牛黄清心散对I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2011年在本科室住院的确诊为IM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小儿牛黄清心散,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显著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对小儿I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牛黄清心散 传染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I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5年我院诊断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7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41例此病患儿作对比研究。结果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更昔洛韦治疗,患儿的热程缩短,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时间明显改善,一般情况好转时间缩短。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可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更昔洛韦对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以更昔洛韦进行治疗,而对照组进行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淋巴结以及肝脾缩小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更昔洛韦在传染单核细胞治疗中,可以更好地利于疾病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的恢复,从而缩短疾病疗程。

  • 标签: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药物机理的基础之上,研究阿昔洛韦对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入院治疗的40位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而相应的对照组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排除其他药物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对比体温恢复时间、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时间等研究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阿昔洛韦使用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时间以及淋巴结、脾脏缩小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使用阿昔洛韦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能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临床症状以及异常实验室结果更快恢复正常,从而可以缩短疾病疗程,减少住院时间。

  • 标签: 阿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效果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阿昔洛韦、α-干扰素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将46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阿昔洛韦及α-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及多个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阿昔洛韦组与α-干扰素组有效率分别为86.96%和82.61%,阿昔洛韦组与α-干扰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α-干扰素用于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临床疗效无差异。

  • 标签: 阿昔洛韦 &alpha -干扰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传染单核细胞增多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肾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伴肾损害患儿的资料,并随机抽选该病未发生肾损害的患儿资料4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观察中,肾损害组年龄在3~7岁段肾损害发生率为45.65%(21/46),男性患儿肾损害发生率76.09%(35/46),病程(7.6±3.1)d、发热时间(9.1±3.6)d,重症率为60.87%(28/46),均高于非肾损害组数据。全部患者随访一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病程、发热时间及病情程度相关。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肾损害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12月期间共收治的120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儿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当中有60例患儿。当中对照组患儿给予α—干扰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给予阿昔洛韦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治疗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肝脾肿大恢复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等方面观察组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效果是比较好的,能够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安全也比较高,因此十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阿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O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各4O例。A组采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B组则单独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评价A、B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97.5%,B组总有效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4,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传染单核细胞增多作用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喜炎平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单核细胞增多(IM)患儿异型淋巴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值。结果两组儿童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异型淋巴≥10%组患儿CD3、CD8值明显高于异型淋巴<10%组,CD4、CD4/CD8值明显低于异型淋巴<10%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患儿不同程度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异型淋巴细胞可作为标志免疫功能缺陷的特异性指标来应用。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淋巴 细胞免疫功能 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传染单核细胞增多48例,发病年龄3至16岁,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居多,患儿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结果经及时治疗,患儿恢复良好。结论提示扁桃体脓分泌物覆盖是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的重要体征之一。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误诊 ?化脓性扁桃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