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朱自清不领救济粮1948年夏季的一天,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找到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兴冲冲地说"我找你签名来了"。朱自清先生当时害了严重胃病,却无钱治疗,因为那时在国统区物价飞涨,他那点微薄的薪金,只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那有钱去治病呢...

  • 标签: 吴晗 现代散文 朱自清先生 美援 侮辱性 闻斯
  • 简介:南京素为东南重镇,顺治二年清兵攻占南京后为防止汉人造反,即创设江宁驻防旗营,并以镇辅二国公主其事。江宁驻防旗营的八旗官兵成为由皇城迁入南京的第一批旗民,此即南京旗民之最初由来。所谓"旗民",确切意义上来讲并非全是满人,考查八旗建制可知,八旗军除蒙古八旗之外

  • 标签: 救济事业 南京市 民国初年 国民政府 八卦洲 民生
  • 简介:8至9世纪是日本律令制的全盛期,国家通过律令统筹管辖疫病预防和救济。律令实施之初,以医疗为主的救济曾被严格实行,然而在735至737年天花大流行的催化下,疫病救济措施向赈给等经济手段转变。自奈良时代中后期开始,律令医疗体制暴露了诸多问题,国家虽加以改革,然收效甚微,且使律令医疗体制更加孱弱。同样,使用经济手段的救济,也暴露出了地方官员失职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难题,朝廷在疫病流行之际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鼓励民众摒弃陋习,积极参与到本应由国家统筹的疫病救济之中。这是日本律令体制开始走向弛缓的重要标志之一。

  • 标签: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疫病救济 医疗体制 国家与民众
  • 简介:<正>民国时期,灾害频仍.据统计,自民国成立至抗战全面爆发的20几年间,“各种灾害之大者,竟达七十七次之多”.而民国1931年的大水灾,无论从受灾的范围来说,还是从危害的程度来说,在民国乃至于近代的灾荒史上,都是空前的.此次水灾,全国“被灾省份计有十七省之多,灾民几达七八千万人,淹没农田约占七万万亩”.“人民死于水患及病疫者,日以百千万计”.其中以湘、鄂、赣、皖、苏、豫、鲁、浙八省受灾最重.据估计,此次水灾的总损失在50亿元以上,仅农产品的损失即达4亿余元.八省的农作物年产量占平常年景的百分比是:稻米为38%,高粱、小麦为29%,棉花为24%.前五省89县的流亡人口占五省总人口的40%.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水灾 灾民 民国时期 粥厂 导淮
  • 简介:黄河水灾救济奖券是1930年代河北省政府发行的赈灾彩票,在中国近现代彩票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黄河水灾救济奖券的发行过程经历了试发行、正式发行和续发行三个阶段。经过广泛搜集资料,我们可以准确给出黄河水灾救济奖券的发行量,第1~34期黄河水灾救济奖券的总发行量为4880898元。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其用途一是直接用于受灾三县的赈济,二是用于将灾民向其他地区移民的安置费用。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黄河水灾救济奖券在发行过程中有其明显的弊端。

  • 标签: 黄河水灾 国民政府 救济奖券
  • 简介:<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抵抗无力,给战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家园毁于战火,财产化为灰烬,生命毫无保障。为了生存,为了抗日,人们或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走上逃难之路;或抛妻别子,愤然奔赴战场,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失去了父母亲人、孤苦伶仃的难童。难童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难童问题在当时即引起了国民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 标签: 难童救济 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儿童教育 儿童教养 儿童保育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海外华侨与国内政治的互动越来越多,国民政府不仅积极邀请华侨领袖参与国内政治。更完善了相关侨务立法和机构。海外华侨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关心国内政治,支持国内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纷纷支援抗战。在经济上大力捐助,如在国民政府发行的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中,海外华侨就认购了半数以上;在人员上也有许多华侨志士回国参战。

  • 标签: 抗战时期 海外华侨 安置 救济 侨眷 福建
  • 简介: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官鲁、浙、豫、赣、两广、云贵,为清代名臣和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以文长于后世,所著述“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义,巨细无所不包。”其主编《广东通志)为研究广东的3大通志之一。作为清代名臣,阮元又为所任职的地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拟就其在任两广总督期间(1817—1826)与英商就鸦片贸易问题所作的贡献作一论述,以就学于史学界。

  • 标签: 鸦片贸易 东印度公司 海盗商人 清政府 清代名臣 澳门
  • 简介:<正>蒙古游牧社会,从理论上讲是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明代,蒙古人的确达不到自给自足,总是需要一些诸如谷物、豆类等食物,以及他们自己不能生产或至少是非常缺乏的各种手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和家庭生活用具。他们无论是通过贸易还是越境抢掠,始终试图从汉地得到这些东西。明朝官方认为,汉地无求于蒙古,与蒙古贸易无益于汉地,如果说允许蒙古与明贸易,

  • 标签: 蒙古人 蒙古贵族 明朝 明政府 马市 汉蒙贸易
  • 简介:<正>苦力贸易是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向外掳掠劳动力的一种主要手段,是资本主义各国对近代中国侵略和奴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南沿海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祸。当时的澳门,则是这种贸易的罪恶渊薮。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以租借的形式窃据之后,几百年来,西方殖民者便利用

  • 标签: 西方殖民主义 葡萄牙殖民者 西方殖民者 资本主义 葡萄牙人 奴隶贸易
  • 简介:<正>在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西南、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茶马贸易又是汉藏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汉藏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前后相沿数百年,成为汉藏民族维持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茶马贸易 茶叶 吐蕃 茶马互市 汉藏民族 宋朝
  • 简介:全面抗战初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受制于公债价格下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省外银行紧缩放贷、回笼资金的影响,曾爆发了严重的金融风潮。在平息危机的过程中,重庆银钱两业公会、四川省政府与国民政府之间围绕“汇划证”问题一度存在严重分歧。分歧的解决,表明国民政府在维持内地金融市场稳定上,并非执着于政策的划一,而是参酌本地现实,显示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同时,从长远来看,此次风潮的平息,特别是“代现券”的发行,维持了重庆金融秩序的稳定,为其日后承接各地金融机构的内迁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抗战初期 重庆 金融风潮 金融救济
  • 简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霍宝树在关于组建“行总”空运大队协议书上签字。图中前排左起:陈纳德、霍宝树,后排左起:“联总”物资供应局副局长格林、威劳尔、“行总”副署长李卓敏。

  • 标签: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照片 中国 物资供应 副署长 协议书
  • 简介:宋代的西北蕃市是民族民间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北宋政府对蕃市采取既较为自由和明智,又有所控制和干预的政策,分析了西北蕃市的特点,以及蕃市的分布、蕃市的贸易状况和蕃商在西北边区民族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 标签: 西北蕃市 民族民间贸易 蕃商
  • 简介:文章以贸易通道为视角,透视了清代中越贸易通道的路径、特点、效用及通道的开辟对当时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和越南经济的影响.

  • 标签: 清朝 中国 越南 贸易 通道
  • 简介:18世纪,法国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全面的竞争,两国在广州的敌对状态正是其在欧洲、北美和印度爆发的一系列冲突的延续。在并不安顺的通商环境下,双方亦敌亦友,既为了商业及外交上的利益你争我夺,又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不测危机而相引为援。

  • 标签: 法国 广州贸易 18世纪 英法关系
  • 简介: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北、皖北发生水灾,然而两省的救济却受到了“厚此薄彼”的对待,正当苏北的救济热火朝天之时,皖北救济却是举步维艰。从苏皖两省的政治地位、财政重要性、区位差异、战争影响等方面分析“厚此薄彼”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为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和教训。最后,皖省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自我救济之路,不但较为成功地对皖北进行了救济,还在无意间突破了传统的荒政体制,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 标签: 光绪三十二年 水灾 救济差异 皖北 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