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网络表情符号是当今网络文化的微缩体现,理解表情符号就是理解网络文化。而要理解网络表情,首先需要理解网络表情符号和被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即网络表情符号(再现体)和对象之间的联结方式。现有研究从网络表情的发展脉络出发,从能指层面上处理网络表情的形态变化,这种方式未能触及表情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关联。本文首先界定了网络表情的定义,并回顾了网络表情符号能指分类,然后从皮尔斯三分法分析网络表情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网络表情符号联结世界的三种方式。在处理了表情符号和对象之间关系后,指出了网络表情解码的全新途径。

  • 标签: 网络表情符号 能指分类 网络文化
  • 简介: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述形式,通过语言、饮食、服饰、仪式、节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旧村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体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样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认同的样态和特点,通过辨异、约束、整合、规范等作用从内涵和心理上影响族群认同。

  • 标签: 旧村 文化符号 族群认同 影响
  • 简介:敦煌石室发现的敦煌卷子,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就拿敦煌写本的书写特点来说,如果说《切韵》系统可以上溯古音下推今音,那么,敦煌写本则可以上溯唐五代之前古籍传抄情况以及下推唐五代之后版本流传特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这里着重谈谈古代传抄书写中的乙字符号的演变情况。

  • 标签: 敦煌写本 《切韵》 古音 符号 书写 字符
  • 简介:艺术符号并不表现概念,也不代表这个概念所指向的任何具体事物。具体到艺术品中,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是浸透着情感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情感标示的记号,因此把艺术品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一件艺术品浸透着情感、心境或是供它表现的其他具有生命力的经验,这也就是称其为"表现性形式"的原因,对于其所表现的东西,我们并不称之为"意义",而是称之为"意味"。

  • 标签: 艺术符号 表现性形式 情感意象
  • 简介:<正>在人类历史上,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心理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出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壮族亦然。因此,研究壮族的宗教信仰,是深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的面貌及其内容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宗教。其宗教信仰主要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逐步形成以巫教为主,兼收佛教和道教为一体和信仰多神的宗教信仰格局。巫教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神秘的内涵,至今在壮族民间仍有着广泛而

  • 标签: 壮族先民 剪纸 巫术 图案 几何纹 崖画
  • 简介: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是人自身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产物。符号类似桥梁晶体,构筑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秘密。

  • 标签: 符号 卡西尔 《人论》
  • 简介:冯道是著名的政坛“不倒翁”,五代文官的标志性人物。他从最初备享尊崇,到后世饱受诟詈,其间转折正发生在宋代。北宋初期,冯道享有盛誉。中后期开始受到批判,但仍有褒扬。南宋期间,冯道被全面否定,蜕变成一个“奸愉无耻”的意识形态符号,并影响及后世。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出两宋不同的社会政治特点文化思潮。

  • 标签: 冯道 北宋初期 北宋中后期 南宋
  • 简介:<正>古籍分类是整理古籍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对古籍图书分类的方法一般是按其内容性质、著述体裁样式、编辑刻版形式等来进行类分的,所谓“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类起到综合群书,条贯学术,指导研读的积极作用.分类的方法是研究一切学术的基本方法,它总是以一定的体系和诸多义例来组编类属目录,而起到综合群籍,类分古书的作用,实际古籍分类是目录学研究的范畴.所以说,目录学对古籍整理研究的意义,即是分类对古籍整理研究的意义.

  • 标签: 古籍分类 古籍整理研究 漫议 四库分类法 目录学 四分法
  • 简介:文章在中国岩画研究中心2013年7月国际工作坊对青海卢森岩画进行考察所得材料和关于卢森岩画已有材料的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依据岩画的制作方法艺术表现方式,将卢森岩画分为8种型式。通过观察和比较这8种型式的演变规律,提出卢森岩画经历了形成期、第一个高峰期(牦牛时期)、第二个高峰期(鹿时期)、衰落期4个阶段的观点,并分别归纳出4个阶段岩画的主要特点。

  • 标签: 卢森岩画 考察 分类 分期 演变特点
  • 简介:一、逗号、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停顿的区别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停顿,但逗号表示的停顿长,顿号表示的停顿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没用顿号,但当并列词语较长或其后有语气词时,为了表示稍长一点的停顿,也可用逗号。两者的使用可灵活掌握。

  • 标签: 用法比较 标点符号 并列词语 逗号 顿号 语气词
  • 简介:土司制度是最值得研究的政治制度之一,"因地制宜"的实施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发展。元朝的"土流兼制",明朝的"卫司分立",清朝的"卫司合一",清晰地表明了土司制度在承袭中的流变。最终经"改土归流"的革新,导致了以"政治制度""政治符号"相结合为特征的清代土司制度出现。这既是清王朝统治者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土司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土司制度 流变发展 改土归流 政治符号
  • 简介:普鲁塔克的《传记集》和《道德论集》,实际来自后世对其126篇存世著作的分类汇编。这一格局初见于公元三、四世纪的《兰普里亚斯书目》,后随著作主要抄本、印本、译本编纂的变化而逐渐成型。国内学界在谈及此两个著作集时,往往将其误作普鲁塔克当时写成的两部书。而以《希腊罗马名人传》命名所有50篇存世传记的做法,虽效仿文艺复兴时期阿米约法译本和诺斯英译本,却忽略了两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也与其中46篇以希腊—罗马形式配对写成的《对传》相混淆。《传记集》和《对传》的内容性质并不相同,研究中应区别对待。

  • 标签: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对传》 分类 命名
  • 简介:青海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如何对陶质文物进行分类整理保护修复,是文物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根据青海省出土的大量彩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陶质文物的分类保护方法。

  • 标签: 青海地区 陶质文物 文物分类 文物保护
  • 简介: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不仅体现为身份和职业意义上的转型,还体现在传统超越和角色转换上。在传统超越方面,农民要超越人际关系网络同质化倾向,超越传统的信任机制弊病以及组织化程度低下的状况。另外,还要实现其在生产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社会权利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角色转换

  • 标签: 农民市民化 传统超越 角色转换
  • 简介:训诂体式是指训诂著作的体裁和格式。注解一部书,首先要考虑采用何种体式为宜,而体式的选定,主要依据注解的对象、角度和目的等等。也就是说,被注解的书籍不同,注解时所采取的角度和目的不同,所选用的体式也就随之而异。不同体式的训诂著作,其内容形式均有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对训诂体式的研究是训诂学家首先应该注意的目标之一。从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分训诂体式为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类,至

  • 标签: 训诂学家 国故论衡 诗传通释 义疏 辨体 三礼义证
  • 简介: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苯"、"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苯"及其分类情况。

  • 标签: 迪乌 藏族 传统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