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唐代诗人杜甫具有高度的诗礼文化自觉。他的成都草堂诗,用诗歌来言说自己在成都的居游体验。成都草堂作为杜甫避乱的隐匿之所,为其提供了求索人伦世界的宝贵瞬间。成都草堂也因此成为后人纪念杜甫的朝圣之地。

  • 标签: 杜甫 成都草堂 家园建构 诗礼文化
  • 简介: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 标签: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意会 中性立场
  • 简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的变革,因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文化探源,才能抓住其本质。在现实的课程改革中,课堂遭遇到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下教学的文化冲突,这些冲突能否持续有效地得到调适,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课程目标方面,传统的教学文化中,课程目标的人性化缺失、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来已久。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增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要求

  • 标签: 教学文化 课堂文化 新课改理念 课堂教学 文化探源 文化冲突
  • 简介:关于文化,已经有过很多的定义,我们在这里,不想过多地去纠缠哪个定义要合乎我们所要求的,因为,一个词的含义,不妨让它丰富一点,且为大家所约定俗成。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文化史。有了客家文化,自然也就该有一部客家文化史,这自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别说是客家文化史,甚至客家史,迄今也还未曾出现,我们刚完成的《客家图志》,

  • 标签: 客家文化 文化史 约定俗成 定义
  • 简介:在近现代商业大潮的涌动下,一批批客商风起云涌。在历史的际会、时代境域大不相同的背景下诞生的新客商,既继承了古客商的伦理文化精髓,又孕育着现代伦理文明的时代特质。客商自形成商帮之后,与著名的徽商、晋商等同为重要商派,在今天的商界也是影响深远。

  • 标签: 伦理文化 客商 建构途径 张弼士 现代商业 时代特质
  • 简介:一、集束型活动作文教学的提出现实的作文教学现状并不容人乐观。现用教材中虽有作文训练安排,但是,有的训练内容与本单元阅读教学内容没有丝毫关联,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七《记一件打动我们心灵的事》、五年级上册习作五《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有的训练内容情感、兴趣指向单一,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无话可说,有的甚至会使儿童受伤的情感雪上加霜,如六年级上册习作二的“写一篇习作,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以及习作四的“写一篇描绘剪纸作品的习作”等等。

  • 标签: 作文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训练内容 教学现状 训练安排 教学内容
  • 简介:在砂华史界中,已有不少文化人士撰写1857年石隆门华工起义事件的文章,最远可由1937年新加坡史家叶华芬肇始,近期则有集民间口述历史于大成的刘伯奎,他们都为砂华史界留下了重要的华工论述。笔者撰述此文之前,承砂华史界耆老朱敏华先生提供一份名为《研究“1857年石隆门华工事件”中英文参考书目》。①如果详看砂拉越华工历史研究大事表,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华工历史专著,都是二十世纪晚期才完成的,大规模的文教界人士组团前往石隆门与新尧湾两地进行考察,更是近十年才有的事情。

  • 标签: 历史建构 身份认同 1937年 文化人士 口述历史 参考书目
  • 简介:传统音乐乐理知识体系建构是推动我国音乐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音乐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状态,要求人们在对当今多元音乐中的普遍性、适用性基本乐理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发展、繁荣当今的多元音乐文化。内部系统的建构是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建构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各个内容范畴之间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人们在构建传统音乐基础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各个范畴的内部有机联系和完整统一的原则。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传统实践规律、吸收现有理论成果和借鉴普通乐理经验的方式,对事关内部系统建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从民间歌曲乐理知识、器乐乐理知识、说唱音乐乐理知识、戏曲音乐和传统音乐基础理论体系等方面入手,对我国传统音乐乐理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探究。

  • 标签: 传统音乐 乐理知识 音乐基础理论体系
  • 简介:明清之后,批评家公认李清照的词可以和词史上任何一个大家相提并论。明清女词人写作的时候,已经不再关心李的改嫁问题,可见她们在确立自己的创作经典时,关注的主要是词的文学体性。明清女词人对李清照的推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作品中的某些精彩语意的欣赏,一是追和其作品。明清的女词人或许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学批评着作,但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加入了对李清照形象的建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学批评,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也建构了自己的形象,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兴盛。

  • 标签: 李清照 明清 女词人 经典 建构
  • 简介:在明末清初的历史更迭时期,与社会动荡、朝代鼎革相谐而行的,是传统儒学的道统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南北学人同声共气掀起一股"明道救世"的学术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外在体现,以梳理学脉、传承道统为旨归的学术史著述相继涌现,遽成一道独特的学术盛景。在这一时代学术语境下,"北学重镇"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应运而出。不同于一般宋明理学史著作,《理学宗传》以一种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超越于门户之上的"大心胸",对儒学道统进行了重构,在清初学界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孙奇逢 《理学宗传》 道统 建构
  • 简介:曾两度荣膺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罗曼?加里经历了多重人生和多重文化。他在其自传性作品《童年的许诺》中运用虚构和想象,在真实与虚幻中追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以此来探寻和建构自己的“真实”身份,纪录自己投身文学创作的历程。

  • 标签: 加里 身份 虚构 诺言 自传
  • 简介:岑参西域诗建构了一条唐诗西域之路。诗中大量西域地理语汇是现存唐诗中仅见的。岑参诗歌详尽记述从长安到安西乃至中亚诸地的行程,完成了唐诗西域之路的地理学建构,客观上成为以诗证史和补史的典范。这些西域诗又充满了真淳深婉的性情和昂扬壮烈的猛志,岑参赋予了遣条道路浓厚的人文色彩,完成了唐诗西域之路的文学建构

  • 标签: 岑参 西域 唐诗之路
  • 简介:贝尔纳诺斯在《恶魔苍穹下》这部小说中以撒旦为隐线,既揭示了它的无处不在,又揭示了它的“虚无”本质。撒旦不仅自己就是“虚无”,它的杀手锏也是使万物包括人类虚无化。但它针对不同群体,介入的方式也不相同:撒旦看着恶人用撒旦的方式作恶,只以圣徒为猎取对象。恶人选择撒谎——制造虚空感的一种手段——自甘堕落;撒旦通过介入到圣徒的苦修、祷告与静思中播撒绝望的种子把圣徒推向虚无。

  • 标签: 贝尔纳诺斯 撒旦 虚无 介入方式
  • 简介:在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在本文中指16世纪至1945年),战争、结盟和军备竞赛等成为东亚区域安全演进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区域安全结构从传统的等级制向无政府状态过渡。在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早期,东亚区域安全具有刚性帝国(刚性帝国是一个实在的人类共同体,其更加强调帝国体制的正式性、严密性以及制度性,等级制特征明显)的特征,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东亚区域安全又呈现出松散的国际共同体(松散的国际共同体强调构成国际体系的诸单位之间的相对平等状态)的特征,二战期间,东亚区域安全短暂地回归刚性帝国的特征。

  • 标签: 国际体系 东亚 安全模式 现代 人类共同体 无政府状态
  • 简介:民国初年,面对议会政治的失败,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大致表现出三种路向:第一是认为中西社会条件不同,代议制不适合中国;第二种主张用普选制、职业团体选举来改造代议制;第三种要用直接民权取代代议制.但民初政治发展的实际走向是从移植西方代议制转向由集权走向宪政的曲折道路.

  • 标签: 民初 议会政治
  • 简介: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构建的革命史学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进行历史叙事,从建立民族国家的角度看,本质上是民族主义史学,同时范文澜史学具有战时史学的特性。当前反思和评价范文澜史学成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范文澜学术思想。

  • 标签: 范文澜 民族主义 革命史学 通史体系
  • 简介:中国的年鉴事业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1980年后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年鉴事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了年鉴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相对于年鉴编纂的实践,年鉴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

  • 标签: 年鉴事业 功能 70年代 19世纪 年鉴编纂 繁荣
  • 简介:本文旨在既有人类学对时间本质讨论的脉络下,由季节、生命的内涵入手,探讨木座白马藏族时间建构上与日常生活体验及时间价值、策略和操弄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阐释其时间概念。并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木座白马藏族社会。

  • 标签: 时间 木座寨 白马藏族
  • 简介: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 标签: 传统中国民族国家观 西方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同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