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明代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接触比较频繁。因此,外交史料此时也相应地多了起来,出现了记周边各国地理、风光、民俗、人情等方面的书籍:有的是游记、访问录,有的是域外人物、外国情况介绍等等。由此又使得中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进一步密切,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起

  • 标签: 周边国家 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 世界各国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 简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篇光辉文件中曾经指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 标签: 对外交往 东北地区 朝鲜族 中国 外交关系
  • 简介:吐谷浑“自晋永嘉时(307—313)有国,至龙朔三年(663)吐蕃取其地,”立国长达三个半世纪之久。该政权崛起于中国西部之时,正值国内形势跌宕起伏之日。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止,135年间五胡先后建国十六有余。作为中原与西域交往唯一通道的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军事上的连年战乱,严重阻碍了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

  • 标签: 吐谷浑 割据 匈奴 中原 吐蕃 北魏
  • 简介:<正>伍廷芳(1842~1922)是晚清、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曾先后担任过清朝驻美公使、辛亥南北和谈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北京政府外交总长兼国务总理、西南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且曾一度代孙中山摄行大总统之权,在风起云涌的近代中国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角色.追溯伍廷芳走过的政治历程则会发现,郭嵩烹、陈兰彬、刘坤一、李鸿章等清朝封疆大吏的竞相罗聘,铺垫了伍廷芳走向宦海生涯的基石.本文将追述郭、陈、刘、李等诸侯围绕伍廷芳展开的一场人才争夺战及其对后者的影响.

  • 标签: 伍廷芳 李鸿章 陈兰彬 刘锡鸿 黎庶昌 驻美公使
  • 简介:进入21世纪,记忆研究成为了美国外交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学者们从决策者的个人记忆、美国社会的集体记忆以及国际层面的记忆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记忆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记忆,尤其是战争记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刻影响。将记忆问题引入美国外交史研究扩展了外交史家的视野、运用史料的范围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外交史 学术增长点 杜鲁门 对外关系 反战运动 克林顿政府
  • 简介: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崛起的态势,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中外异质文化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

  • 标签: 国际教育 中华文化 对外交流 互动性 适切性
  • 简介:谈判桌前的热烈“文斗”我的外交生涯是从参加边界谈判开始的。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的六年中,我不仅直接体验到了政治谈判斗争的复杂性,也有机会接触了解当时中苏两国的一些关系现实.同时还交了不少苏联朋友。

  • 标签: 外交生涯 非正式 边界谈判 政治谈判 直接体验 代表团
  • 简介: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的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者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外交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的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的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的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的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的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的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的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 标签: 国民政府 日本 外交关系 “道义外交”
  • 简介:郑和在1450年至1443年的28年的时间里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睦邻友好关系,发展中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曾经说,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也算是开放的;江泽民也指出,

  • 标签: 郑和 外交思想 明朝 经济贸易 宗教
  • 简介:在自信、包容、大气磅礴的唐代对外史上,曾涌现出无数有作为的外交使臣。他们有的“宣国风于殊俗,谕大化于异域”(《大唐西域记赞》),传播唐文明,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使者;有的穿梭于周边或两国之间,调停纷争,斡旋关系,充当着“和平”的使者。本文所论及的便是一位在唐代中国与新罗友好交往

  • 标签: 唐代 外交使臣 归崇敬 水平 人格精神
  • 简介:傲慢与偏见1675年3月,俄国沙皇派尼古拉使团来华。觐见康熙帝时,清朝的礼仪官按惯例要求尼古拉行三叩九拜之礼,尼古拉大摇其头,他的理由很充分:在俄罗斯他只在上帝面前跪倒双膝,即便对沙皇也只行单膝跪地的吻手礼。礼仪官们懵了,如此失礼之事前所未有,大家好话说尽,哄了尼古拉半天,有个官员还差点儿给他跪下。

  • 标签: 礼仪 清朝 外交 尼古拉 康熙帝 俄罗斯
  • 简介: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策略中,有人把"烤鸭外交"和"乒乓外交"、"茅台外交"一起称为他的"三大外交策略"。他的"烤鸭外交"的经典之作就是当年他曾专门用烤鸭宴请秘密访华的基辛格一行。照片中,他还亲自选了片好的鸭肉夹给基辛格。

  • 标签: 基辛格 北京烤鸭 叶剑英 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 茅台酒
  • 简介: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自小受封建文化教育,其父对他属望殷切,功课督促很严,希望他科举成名。但是,钱玄同受到章太炎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能成为著名的文字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与章太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一、章门受业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县,6岁始读“小学”(文字学)、经学和史学,23岁入杭州沽经精舍书院,师从俞樾学习文字学和经学达7年之久,崇信古文经学。自幼受外祖父朱有虔爱国主义启蒙教育,自称19、20岁时读《明季稗史》,“排满思想始盛”。1894年甲午中日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帝反清运动中,参加强学会,参与《时务报》撰稿;

  • 标签: 章太炎 袁世凯 文字学 白话文 “九一八”事变 《民报》
  • 简介:瞿秋白(1899-1935)在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与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1896-1981)曾有过亲密的交往,有着非凡的友谊.他俩真挚而珍贵的战斗情谊,被人们传为佳话.

  • 标签: 瞿秋白茅盾 茅盾交往
  • 简介:1949年1月,费孝通在西柏坡和毛泽东有了第一次接触。从这时起到1957年,费孝通和毛泽东见面多次。据费孝通自己说,1957年以前,毛泽东请他和冯友兰吃过两次"湖南饭";反右斗争开始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和他谈过一次话。除此之外,费孝通在各种

  • 标签: 毛泽东 费孝通 社会学 西柏坡 张东荪 知识分子
  • 简介:外交史》(DiplomaticHistory)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协会(theSocietyforHistoriansofAmericanForeignRelations)创办的刊物。学会成立于1967年,是美国唯一一个以研究美国外交史和对外关系为中心的学术机构。1977年创刊的(《外交史》也因此成为研究美国外交史、对外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的学术阵地。

  • 标签: 美国外交史 简介 对外关系 学术机构 国家安全 史学家
  • 简介:<正>游子情结陈友仁,又名尤金·陈,祖籍广东兴梅。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父亲陈阿金年轻时曾跟随太平军作战,终因战伤失去了一条下肢回到家乡。陈阿金在老家走投无路,与同乡一起逃往拉美加勒比海一个多火山的岛

  • 标签: 陈友仁 孙中山 革命外交 国民政府 蒋介石 宋庆龄